煤矿风井断面面积_矿山设计_煤矿设计规范: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煤矿设计规范
本文关键词:煤矿设计规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话题:煤矿设计规范 计算方法 管理经验 矿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节选)
Code for mine design of coal industry
GB 50215--2005
主编部门:中国煤炭建设协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履行日期:2006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
第371号
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215—2005,自2006年1月1日起实施。原《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94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00五年九月十四日
目 录
前 言
1 总 则
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2.1 矿井资源/储量
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3 井田开拓
3.1 井田开拓方式
3.2 井口位置与开采水平划分
3.3 开拓巷道布置
3.4 开采顺序与采区划分
4 井筒、井底车场及硐室
4.1 井筒
4.2 井底车场
4.3 主要硐室
5 井下开采
5.1 采区布置
5.2 采煤方法及工艺
5.3 采区巷道布置
5.4 巷道掘进与掘进机械化
6 井下运输
6.1 一般规定
6.2 井下煤炭运输
6.3 井下辅助运输
6.4 矿井车辆配备数量
7 通风与安全
7.1 通 风
7.2 防水、防尘、防火、防煤与瓦斯突出
7.3 抽放瓦斯
7.4 安全监测、监控
7.5 矿井热害防治
附录A 固体矿产资源分类
附录B 煤炭资源量估算指标
附录C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资源/储量类型及计算
附件 储量计算中的名词解释及相关问题
前 言
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3]102号文件《关于印发“二00二~二00三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的要求,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对原国家标准《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94进行修订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范在编制过程中,认真分析、总结和吸取了十年来我国煤矿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考虑了我国煤矿建设项目的管理程序和入世要求,特别是引入了十年来国内外矿井建设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的科研成果。初稿提出后,以多种形式征求了全国煤炭系统有关方面专家和单位的意见,经反复研究、多次修改,最后审查定稿,形成本规范。
本规范共15章,4个附录。和原规范相比,除章节构成有较大改变和适用范围由“设计”拓展到“预可研”及“可研”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动较大的有:改变了旧的煤炭资源储量分类计算原则和方法;修订了矿井设计工作制度和矿井设计服务年限;进一步改革矿井开拓部署,吸取国内外先进成熟、行之有效的煤层地下开采技术和采煤方法;提高以采、掘、运为主体的全矿井技术装备水平,促进矿井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化和高产高效;提高矿井安全技术装备和智能化技术装备的水平,确保矿井安全生产;进一步改革矿井地面布置和机修、材料供应体制;加强环境保护、重视资源合理开采、注重经济效益,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南京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 煤炭工业济南设计研究院 煤炭工业西安设计研究院
主要起草人(略)
1 总 则
1.0.1 为贯彻执行我国发展煤炭工业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推广应用煤炭工业地下开采(以下简称矿井)各项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确保安全生产和资源合理开采,促进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实现矿井建设现代化,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设计生产能力0.45Mt/a及以上的新建、改建及扩建的煤炭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
1.0.3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及可行性研究,应根据矿井资源条件和外部建设条件、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可能采取的开采技术及装备条件、资金筹措及投资效果等,全面分析研究矿井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
1.0.4 矿井设计应体现生产集中化、装备机械化、技术经济合理化和安全高效原则,因地制宜地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行科学管理。
1.0.5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矿井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2 矿井资源/储量、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2.1 矿井资源/储量
2.1.1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应根据批准的井田详查或勘探地质报告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根据批准的井田勘探地质报告进行,且必须经认真分析研究后,对勘探程度、资源可靠性、开采条件及经济意义等作出评价。
2.1.2 矿井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应分别根据井田详查和勘探地质报告提供的“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资源量,按国家现行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7766及《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计算“矿井地质资源量”、“矿井工业资源/储量”、“矿井设计资源/储量”和“矿井设计可采储量”。
划分矿井资源/储量类型及计算矿井资源/储量的具体规定见本规范附录A、附录B和附录C。
2.1.3 计算矿井设计资源/储量时,应从工业资源/储量中减去断层、防水、井田境界、地面建(构)筑物等永久煤柱煤量及因法律、社会、环境保护等因素影响不得开采的煤柱煤量;计算设计可采储量时,应从设计资源/储量中减去工业场地、井筒、井下主要巷道等保护煤柱煤量;其煤柱留设要求和计算方法,必须符合现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有关规定。
2.1.4 矿井采区的回采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厚煤层不应小于75%;
2 中厚煤层不应小于80%;
3 薄煤层不应小于85%;
4 水力采煤的采区回采率,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分别不应小于70%、75%和80%。
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
2.2.1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根据资源条件、外部建设条件、国家对煤炭资源配置及市场需求、开采条件、技术装备、煤层及采煤工作面生产能力、经济效益等因素,经多方案比较后确定。论证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新建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进行第一开采水平或不小于20年配产;
2 新建和扩建矿井配产,均应符合合理开采程序,厚、薄煤层及不同煤质煤层合理搭配开采,不应采厚丢薄;
3 同时生产的采区数及采区内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个数,应体现生产集中原则,符合本规范
5.1.3条规定,并应保证采区及工作面合理接替。
2.2.2 矿井设计生产能力,应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三种类型,其类型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大型矿井为1.2、1.5、1.8、2.4、3.0、4.0、5.0、6.0Mt/a及以上;
2 中型矿井为0.45、0.6、0.9Mt/a;
3 小型矿井为
探明的——相当于A级+B级;
控制的——相当于C级+D级。
2)对于连续分布煤层,或存在地质构造但不增加开采成本的块段煤量在经济意义上可认为经济的,编码为1,A+B级矿产资源列为111b,C级+D级矿产资源列为122b。对于经济的矿产资源,要求出其相应的储量。
其算法:储量=111b或122b×回采率×(1-地损系数)
3)由于历史原因,不构成采煤系统,遗留于井下的孤立块段,或是煤厚小于《规程》规定的较薄煤层、开采不经济煤层;在矿井闭坑时仍无法回收的边角煤、孤立块段煤量、构造复杂块段煤量列为2S;A级+B级矿产资源列为2S11,C级+D级矿产资源列为2S22。永久煤柱如边界煤柱、断层防水煤柱、重要大型建筑物等不能开采的列人次边际经济的定为2S,A+B级矿产资源列为2S11,C+D级矿产资源列为2S22。
4)开采条件困难,例如深部煤层、对于受奥灰水威胁,水文条件复杂的煤层,目前开采技术条件下不能正常开采的煤层,对于这部分矿产资源其经济意义为内蕴经济的,定为3;A+B级矿产资源列为331,C级矿产资源列为332,D级矿产资源列为333。
5)对于“三下一上”开采,例如能够搬迁的村庄下压煤、铁路压煤、非永久巷道煤柱等呆滞煤量、或近期能开采回收的煤柱等,该部分煤量采煤时投入量较正常块段煤量大,经济意义可定为边际经济的,列为2M;A+B级矿产资源列为2M11,C级+D级矿产资源列为2M22。
6)尚难利用(表外)的储量其经济轴为2S;A级+B级矿产资源列为2S1l,C级+D级矿产资源列为2S22。
7)对于一些单位尚无明确的新旧储量套用方案,建议采用国土资源部1999年制定的方案,见表2。
三、毕业设计应用实例
考虑到学生所作的毕业设计的目的是学习和训练,对新旧储量套用方案不易熟悉。一般地,如果生产或设计单位提供了新旧储量套用方案,则学生应按该方案套用。如果单位没有提供或套用有困难,则原则上采用表2列出的套用方案,并将表内矿C级适当调整。即:A级、B级储量套用为111b,C级、D级储量套用为122b。
下面举一应用实例,毕业设计一般部分:晋城寺河煤矿3Mt/a新井设计
1.旧标准储量计算写法(节选)
矿井主采煤层为3号煤层,3号煤层工业储量计算:
根据地质勘探情况,将煤层划分为A、B
、C三个块段,在各块段范围内,用算术平均法求得每个块段的储量,煤层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块段划分如图2
.2。
由图计算各块段面积分别为:
Sa= 16.42 m2;Sb= 9.45 m2;Sc= 11.26 m2;
按下式计算:
Zi = Si×Mi×ri (2.2)
式中: Zi——各块段储量,万t。
Si——各块段的面积,m2。
Mi——各块段内煤层的厚度,m。
Ri——各块段内煤的容重,均为1.45t/m3。
A块段储量:Za = 16.42×5.3×1.45 = 12619(万t)
B块段储量:Zb = 9.45×6.42×1.45 = 8797(万t)
C块段储量:Zc = 11.26×5.3×1.45 = 8653(万t)
则3号煤层工业储量:
Zg3 =Za+Zb +Zc
=12619 + 8797 + 8653 =30069(万t)
??
矿井可采储量是矿井设计的可以采出的储量,可按下式计算:
Zk = (Zg-P)×C (2.5)
式中: Zk——矿井可采储量,万t;
P——保护工业场地、井筒、井田境界、河流、湖泊、建筑物、大断层等留设的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万t;
C——采区采出率,厚煤层不小于0.75;中厚煤层不小于0.8;薄煤层不小于0.85;地方小煤矿不小于0.7。
则,矿井设计可采储量:Zk =(30069-2183.8)×0.75
=20914(万t)
矿井储量汇总表见表2.3。
2.新标准储量计算写法(节选)
矿井主采煤层为3号煤层,3号煤层工业储量计算:
根据地质勘探情况,将矿体划分为111b-1、111b-2、122b三个块段,在各块段范围内,用算术平均法求得每个块段的储量,煤层总储量即为各块段储量之和。块段划分如图2.2。 由图计算各块段面积分别为:
S1= 16.42 m2;S2= 9.45 m2;S3= 11.26 m2;
按下式计算:
Zi = Si
×Mi×ri (2.2)
式中: Zi——各块段储量,Mt。
Si——各块段的面积,m2。
Mi——各块段内煤层的厚度,m。
Ri——各块段内煤的容重,均为1.45t/m3。
111b-1块段储量:Z1 = 16.42×5.3×1.45 = 126.19(Mt)
111b-2块段储量:Z2 = 9.45×6.42×1.45 = 87.97(Mt)
122b块段储量:Z3 = 11.26×5.3×1.45 = 86.53(Mt)
则3号煤层工业储量:
Zg3 =Z1+Z2 +Z3
=126.19 + 87.97 + 86.53 =300.69(Mt)
??
矿井可采储量是矿井设计的可以采出的储量,可按下式计算:
Zk = (Zg-P)×C (2.5)
式中: Zk——矿井可采储量,Mt;
P——保护工业场地、井筒、井田境界、河流、湖泊、建筑物、大断层等留设的永久保护煤柱损失量,Mt;
C——采区采出率,厚煤层不小于0.75;中厚煤层不小于0.8;薄煤层不小于0.85; 则,矿井设计可采储量:Zk =(300.69-21.838)×0.75
=209.14(Mt)
矿井储量汇总表见表2.3。
参考文献
[1] 中国煤炭建设协会主编,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北京,2005.12
[2]《< 煤矿安全规程>读本》编委会,《煤矿安全规程》读本,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12,
[3] 张荣立、何国维、李铎等,采矿工程设计手册,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4] 国家煤炭工业局,煤炭建设井巷工程基础定额(99统一基价),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1.1
[5] 国家煤炭工业局,煤炭建设井巷工程概算定额(99统一基价),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1.1
[6] 煤炭建设井巷工程辅助费综合预算定额,99统一基价),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2000.1.1
[7] 徐永圻、汪理全等,采矿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1
[8] 武同振、赵宏珠等,综采综掘高挡普采设备选型配套图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8
[9] 林在康,王斌等,采矿CAD开发及编程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11
[10] 郭朝勇、林在康等,AutoCAD R14 (中文版)二次开发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4
[11] 张宝明、陈炎光、徐永圻等,中国煤矿高产高效技术,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1.8
[12] 林在康,左秀锋等,矿业信息及计算机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8
[13] 涂兴子、林在康,基于CAD的数字矿井模型及应用,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
[14] 张世雄等,固体矿物资源开发工程,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参编,2005.8
[15] 郑西贵等,采矿AutoCAD2006入门与提高,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10
[16] 林在康、丘福新等,采矿软件技术基础,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1
[17] 林在康等,现代教育技术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高等教育研究,2002.6
[18] 林在康等,采矿专业毕业设计中首次采用CAD绘图的探讨与实践,煤炭高等教育,1997.12
[19] Lin Zk, Yang J, Introduction Coal Mining Industry in China,1997.9 第6届世界采矿计划及装备大会论文集, Ostrava, Czech Sep3-6, 1997
[20] 杨建、林在康等,AutoCAD R14中ActiveX Automation开发技术剖析,1997年第12期微电脑世界
[21] 林在康等,改善采煤学直观教学的可行性研究,煤炭高等教育,1998.3
[22] 林在康等,采矿CAD层次模型及对象分析,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8.2
[23] 左秀峰、林在康等,紧跟科技发展,改革教学内容,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专辑
[24] Lin, Zaikang; Yan, Xuefeng,Module of CAD software system in mining,Zhongguo Kuangye Daxue Xuebao/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v 29 n 1 Jan 2000.(EI)
[25] 林在康等,未来矿井模型,煤炭学报,2000.1
[26] 林在康等,The Model of A Future Mine,2002.9,2002.Mine Planning and Equipment selection 2002,kebo,Farana,Smutny and Serakos
[27] 周永臣、林在康等,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ON THE MINE,2002.Mine Planning and Equipment selection 2002,kebo,Farana,Smutny and Serakos,ISBN 80-248-0127-2
[28] 路明月、林在康等,The Method of Calculation Mining Reserve with VB in AutoCAD,2002.Mine Planning and Equipment selection 2002,kebo,Farana,Smutny and Serakos
[29] 杜计平,林在康,Deformation Regularity and Protection Method of
Main Road-ways in Deep Mines,2002.Mine Planning and Equipment selection 2002,kebo,Farana,Smutny and Serakos
[30] 林在康等,现代教育技术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高等教育研究,2002.6
[31] Zaikang Lin, Yuejin Zhou etc., The research of dynamic electric three-dimension
mine maps, 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China, 2004.10
[32] 汪理全等,采矿学内容新体系的研究,煤炭学报,2004.4
[33] 徐金海、汪理全等,采煤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研究,煤炭高等教育,2004.2
[34] 汪理全、杜计平等,采矿类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煤炭高等教育,2002.2
[35] 涂兴子、林在康等,数字煤矿的研究与探讨,中国煤炭,2004.2
[36] 周永臣,林在康等,用VB编程实现钻孔自动绘制,江苏煤炭,2004.1
[37] 贾咸丰、林在康等,用Excel快速处理测量内业报表,煤矿开采,2005.12
[38] 杨真、林在康等,基于Intranet和CAD的数字矿井系统研究,第十届全国矿山系统工程学术会议(MSE’2006)论文集,2006.8
[39] 王强、林在康等,AutoCAD二次开发安装文件包制作技术,煤炭开采新理论与新技术,中国煤炭学会开采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8
[40] 林在康、王强等,利用AutoCAD帮助信息快速开发采矿软件,煤炭工程,2007.9
[41] 汉英常用采矿工程词汇 煤炭科技英语词汇
[42] 刘吉昌,矿井设计指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43] 董燕,应用新标准对煤炭资源储量分类,河北煤炭,2007.2
[44] 封远汉,固体矿产资源储量新旧分类标准对比,南方国土资源,2005.2
延伸阅读:煤矿设计规范 计算方法 管理经验 矿井 好文章
本文关键词:煤矿设计规范,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19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cizhici/8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