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难考吗_心理咨询师二级通过率_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范文
本文关键词: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丽塔174
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范文 1 楼 2012-12-19
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治疗的一个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有强迫摇头动作的男高中生求助者的咨询案例研究,结合咨询过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与发展过程进行了解释和分析,节选部分咨询过程说明了合理情绪疗法相关技术的使用和咨询效果评估的有关问题,最后结合该案例总结了作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应用体会。
一、一般资料
晓C,男,18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姐弟三人,排行第三。身高大约1.75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无精神疾病史。父亲曾是中学教师,后来父母一起经商,家庭和睦,无老人同住。从小由于父母工作的需要而跟随他们辗转数地,10岁时在S省的某市定居。
存在强迫摇头动作,明知道没有必要,但需要很大克制力控制,总担心会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发生在家人身上。强迫动作持续四个月有余;自己在努力解除,但由于时间所迫希望借助帮助赶快解脱;学习和日常生活照常,但有些妨碍。未查出幻觉、妄想及其他思维障碍。无情感高涨或低落。自知力完整,求治欲望强烈。精神活动协调一致。个性比较稳定。
心理测验结果:
1、《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验结果: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惊恐 偏执 精神病性
1.1 2.9 1.3 1.5 2.1 1.0 1.8 0.8 0.5
总分超过160分
2、《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2,标准分为65
二、主诉
总是有摇头的动作,需要极大的克制能力才能有所控制,四个月有余。感到焦虑,烦躁,痛苦。
三、个人陈述
自己原来一直觉得很幸福。父母勤劳善良,循循善诱。还有两个姐姐,很疼爱自己,父母不在家时她们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但就在初中二年级(三年前)的一个休息日,自己和二姐从外面回来,快到家时自己就高兴地先跑回去了,可是等了很久却不见姐姐回来。于是就跟着爸爸妈妈去找,走在路上就听见姐姐被车轧死的消息,等自己疯跑着去看的时候已经晚了。于是自己非常自责,觉得应该跟姐姐一起不该自己一个人跑回家。姐姐的去世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摧毁性的打击,生活本来应该是幸福的,然而却无端地出现了这种让人无法接受的残酷现实。到现在还觉得对未来的事情没有控制感,就感觉生活中总是充满黑色的未知数和不幸。因为一个人的生命就能这样瞬间结束还有什么是发生不了的呢?
后来就特别害怕家中的其他人在自己看不见的时候会有什么不妥的事情发生。每当父母其中的一人稍微晚回家一会儿,都会焦虑不安。自己不能容忍其他家人再受伤害了。
到开始上高二时,由于学习繁忙为了节省时间就住校了,这样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更少了,看不见他们就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想家人会出什么事情。这使自己很烦躁,注意力也受到一些影响。自己害怕并觉得不能让想象中的情景发生,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一有那些念头,就拼命地摇头想要甩掉那些想法。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习惯——当有不吉利的想法时,就会摇头。刚一开始时,摇头是没有规律的,到后来,就慢慢形成了规律:只是想向右摇;三下、停顿、五下、停顿、六下;到中间出现任何错误,比如别人打扰,或摇错了,就要重新摇。因为自己深信摇头是“避免灾祸”的一种必行的方式。好像冥冥中有一个自己的神,自己是在用这些方式来向他祈祷,祈祷家里的人平安,祈祷家里的人健康。摇头后觉得会受到庇护,家人就可以免遭灾祸了。对行为的重复使得自己最大的痛苦不是对生活的恐惧,而是想摆脱它们。这种焦虑,烦躁,痛苦的状况持续了三个月。就在这时,开始听到别人议论自己的古怪行为,于是更加意识到不正常程度有一些严重了。就开始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不再无限制的摇头,而是固定地在一天的一些时间段进行——早晨,午饭后,晚饭后,睡觉之前。这样做的意思是“在固定的时间里统一把坏的想法清理掉”。但觉得进一步克制需要一些困难,加上课程的难度增大并且也意识到自己出现了“心理问题”就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来尽快解决。
四、观察和他人反映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求助者衣着得体,干净利落,接触主动,思路清晰,有条理,语速较快,表情自如,大方懂礼。精神容易紧张,焦虑,稍有急躁,求治愿望强烈。
求助者同学反映:“求助者有精神病,总是无缘无故地摇头”。
五、评估与诊断
1.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核实,该求助者的现状是:心理上,自责、焦虑、因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行为而感到痛苦、烦躁,注意力受到影响;躯体上,伴有强迫摇头的动作;社会功能上,学习效率有所影响。没有器质性病变,内心冲突具有道德色彩属冲突的常型范畴。
2.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根据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项原则来分析,求助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是一致的,表现在出现问题时都有一定的诱因,自己对症状有很好的自知力,求治欲强;其认知、情绪、意志三个方面的心理活动是协调统一的;人格很稳定。所以排除重症精神病。
3.《SCL-90》量表的强迫因子分超过2分,筛选为阳性。
4.与神经症相鉴别:按照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与正常的分界标准,该求助者病程为四个月,评分2;需要别人的帮助以尽快摆脱,评分2;能照常学习只是效率有一点影响,评分1。总分5,并且内心冲突属于现实性和道德性的常形范畴,所以不足以诊断为神经症。
综上所述,将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可疑强迫性神经症。
5.原因分析
1)生物原因:未发现引发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2)社会原因:a.求助者早期随父母不断搬迁,形成了不安全感;b.姐姐去世这一负性生活事件;c.缺少社会支持系统,求助者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沟通过,没有得到别人的关怀,并且离开父母来到学校加剧了心理症状。
3)心理原因:a.认知出现了偏差,具有不合理信念;b.强迫行为和自我反强迫加剧了内心的痛苦;c.情绪紧张焦虑;d.人格特点上容易焦虑,急躁,缺少韧性。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评估诊断和分析,同求助者商量,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
1、纠正求助者的绝对化要求自己的错误认知,如“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可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不能让不确定的事情发生,自己应该对家人起到保护作用”。学会接受不确定性。
2、减少求助者因错误认知而引发的强迫动作,争取由每天晚上一次进一步减少到无。让其学会用有效的办法来增加自己对生活的控制感。
3、减轻求助者因为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而产生的痛苦和由对未来事件不合理预期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2)最终目标和长期目标
完善求助者个性,使其养成良好的认知习惯,达到自我关怀,自我接受,具有变通性敢于尝试;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达到人格完善。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合理情绪疗法
求助者最明显问题是:“摇头”的强迫动作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因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而产生的痛苦。究其原因,求助者的心理行为问题是由认知因素引发的:求助者受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影响,对其产生了负性情绪和错误评价,并影响以后的生活。求助者遭遇“姐姐去世”这个应激事件,并因此把不确定性事件的可能性过分地夸大,总去想一些“不吉利”事情发生的情况。绝对化地认为自己必须做些什么来制止念头中的不吉利事件的发生,于是求助者用摇头来避免不良的念头,并给自己的“摇头”行为冠以吉利的色彩来达到避免想象中的不吉利事情发生的目标。而且深信为了彻底避免,应做出更多的努力,于是就不断重复以表明自己的努力程度,从而象征性地减轻内心的焦虑,这又使得不良行为强化[1]。使求助者产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不是生活事件,而是他对事情的不正确的解释和评价。错误的思想及与现实不符的看法使其产生情绪困扰。所以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改造求助者的不合理观念,并建立起合理的,正确的理性观念,才能帮助求助者克服自身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合理的人生观来创造生活,并以此来维护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而合理情绪疗法正是致力于改善个体的认知系统中对事物产生的不合理、不现实的信念。所以用合理情绪疗法能够解决求助者的根本问题。
另外,求助者年纪较轻,智力良好,文化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这也为运用着重认知取向的合理情绪疗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求助者的意志水平也很高,在来咨询前就已经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自己的问题,所以选用合理情绪疗法给予其认知的引导,使他在改善其信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意志能力会有更大的成长。
(二)双方权利和义务[一版教材提法]
(1)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3.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2)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三)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60分钟
咨询收费:每次80元人民币
心理测验收费:《SCL—90》60元;《SAS》40元
八、咨询过程
(一)第一次咨询(2005年4月16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结合晓C列出的他最想解决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咨询目标:1.消除摇头动作这一行为障碍;2.消除自己的焦虑,烦躁和痛苦的情绪困扰。
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 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表格如下:
诱发事件A
不合理信念B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
(非功能性的)
A 二姐的去世
B(1)一般不合理信念:
姐姐的去世糟糕透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摧毁性的打击,以后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可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具体不合理信念:
1.感觉生活中总是充满黑色的未知数,什么不幸都可能发生。
2.家人会随时出现不测。
(2)一般不合理信念:
不能让不确定的事情发生,自己应该对家人起到保护作用。
具体不合理信念:
1. 姐姐去世有自己的责任。
2. 自己应该努力避免让其他家人受到伤害,他们不可以再出什么意外了。
3.绝对不能让想象的事情发生。
4.摇头能取消不吉利的想法,是“避免灾祸”的一种必行的方式
C自责;焦虑;担心;
意义化的“摇头”动作
表格中包括了他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让他把这个表格带回去,以期使他看出,他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他强调:他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二姐的去世)、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晓C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要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如姐姐去世了,悲伤是正常的,觉得生活一片黑暗就不是与事件相符合的感受了。
(二)第二次咨询(2005年4月23号)
(1)修订咨询目标
在晓C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二姐去世后产生的自责、焦虑、担心情绪,对生活的不良预期;以及为了消除不吉利念头而产生的强迫“摇头”的行为。从分析C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C咨询的目标。
1)行为目标:
学会以有效的,有建设性意义的行为方式来面对自己的担心。而不是靠赋予无意义行为“祈祷”、“吉利”的含义并重复它来减轻自己的焦虑。
2)情绪目标:
降低他因为姐姐的去世而产生的自责,焦虑,担心和无控制感。
3)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自己应该并必须对家人起到保护作用(如:姐姐去世有自己的责任,自己必须努力避免让其他家人受到伤害)。
2.生活应该是幸福的(如:姐姐的去世让人无法忍受,悲惨透了,是摧毁性的打击。父母不可以再出什么意外了)。
3.“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发生的可能性”(如:父母晚回来一会就会担心;家人会随时出现不测)
4.不应该有那种念头,摇头是“避免念头中灾祸”的一种必行的方式
求助者绝对化地认为自己必须对家人起到保护作用,这使他自责、焦虑、担心;这些情绪又使他绝对化地认为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可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导致了脑子不由自主地想不吉利的念头;自己又认为不能让想象中的事情发生,于是赋予摇头“能取消不吉利,避免灾祸”的意义。这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绝对化要求”,这也是求助者晓C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求助者讲过,可以把他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
(2)针对修正后的咨询目标,开始进入修通阶段。咨询师主要用了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和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观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以下是技术运用过程的对话节选:(求助者C,咨询师T)
T:下面我们就来谈谈你的一些想法:你说你姐姐的去世对你个很大的打击,是认为以后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可怕的事情发生吗?
C:是,生活中总是充满黑色的未知数,什么不幸都可能发生。家人会随时出现不测。
T:按你所说的生活中“充满”了自己无法控制的灾难性的事情是吗?
C:是的,本来生活是很幸福的,可晴天霹雳似得出现了这种事情,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发生其他的还有什么是不会发生的呢?
T: 那么在你姐姐去世后你又遭遇了很多不幸的事情吧!父母情况也不太好是吗?
C: 那倒也不是,其他的都还挺正常。
T:你前面说生活中充满了灾难,可是现在怎么又说是“挺正常”呢?
C:沉默……可是有时候突然发生的事情的确很让人难以接受。
T:是的,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挚爱亲人的离去的确很让人难过,但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毕竟很小,咱们不能用这种发生概率极小的事情来概括生活的全部是吗?
C:沉默……
T:咱们来做个“合理情绪想象”的小练习吧。请闭上眼睛想象:在江南的一个三口之家,晚上父母与儿子互道晚安后去休息了。能想象得出来吗?
C:太能了!这正是我们家的情景,只是我们家曾经是五口人。
T:好的,继续想象,在他们熟睡中,听到了喧闹呼喊声,原来是发生了洪灾,醒来一看水已经很深了。然后他们逃亡,在一片黑暗的慌乱中男孩和家人走散了,等他被人救后醒过来发现只剩下了自己,获救的人寥寥无几。能想象到吗?
C:可以,我看过九八年洪灾的记录片。我觉得那个男孩子肯定无法承受,肯定会崩溃的。
T:是呀,你经常会体验到这些情绪。但是你现在想象着那个男孩把这种情绪转变为是一种悲哀甚至还有一些对生活的信念。仍然保持刚才的想象,但仅仅是悲哀却怀有信念的情感。能做到吗?
C:我在努力......可是我只能感觉到失去所有家人的绝望,而无法感到希望。
T:幸福的生活是人人都渴望的,并且希望它长久。但天有不测风云,这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大水过后很多家庭都毁灭了,但自己还活着,自己正是家里的希望,所以不能绝望是不是?你只是为失去家人而感到悲伤而已,并不是被摧毁了……现在的感觉怎么样?
C:您的话使我想到了美国小说《飘》里的女主人公,她的家园在南北内战中失去了,她失去了一切,但她依然决心要重振家园。我跟他们相比并没有失去一切,还没有那么糟糕。
T:很好。那你觉得他们在经历生活的重创后有理由相信“生活充满着黑暗的未知数”吗?
C:那样不太好,因为南北内战也就一次,洪灾也是,新闻上说是百年不遇的。
T:好,现在停止现象,现在觉得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充满着黑色的未知数吗?
C:我想不会了!那样想也没什么价值,应该像《飘》里的思嘉那样才对!
T:我很高兴你能这么想!你已经发现了你以前想法中的不合理的地方:那种信念夸大了危险发生的可能性,这使你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不能客观地评价生活中的真实情况,相应地就不能有效地去面对。
C:我明白了,我应该过多得想一些实际的事情比如提高我的成绩等来让生活更好。而不是去想些我控制不了的并用摇头的方式来向看不见的神祈祷。我必须用有效的方法保证我其他的家人不再受伤害。
T:很好!原来你把自己遭遇的生活事件看成是糟糕至极的,并夸大了它的后果,不能正确地对待不确定性。这使你产生了不合理的应对方式。现在你已经发现了你以前想法中的不合理的地方,并在努力试着用新的想法来代替,这正是我们要做的,更是你的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新的想法需要你不断实践去强化它,当它成为你的一种习惯后旧的习惯也就清除了。你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因为原来你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大大减少了摇头行为的频率,现在你也可以在正确的信念的引导下进一步战胜目前的状态。为了巩固新的想法,并使你更熟练地运用ABC理论来发现自己的其他不合理信念,我给你留两个作业好吗?
C:好的!
T: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姐姐的去世糟糕透了,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摧毁性的打击。”;“可怕的事情随时会发生,以后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可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自己应该对家人起到保护作用,必须保证其他家人不再受伤害”。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想要摇头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我能继续克服困难,生活还是很美好的,我能用有效的方式来使生活过的更好,我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来使父母幸福。”
(三)第三次咨询(2005年4月30号)
(1)对第二次咨询遗留下来的他的“我必须要保证我其他的家人不再受伤害”的不合理信念做出讨论:肯定他的这个动机:想要保护家人是好的,也是有责任心有爱心的表现。但如果要求自己必须要做到,这就是一个不太实际的目标,甚至对自己实现目标有阻碍作用。而合理的想法则会使目标更易实现。
(2)结合他的作业和前两次的咨询结果进行总结。给求助者建议,要经常对自己说:
1.我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2.我怀念逝去的姐姐,但我也会通过自己的进步让父母幸福。
3.生活会在我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美好。
(四)讨论
当晓C暴露出他的主要问题(即:为强迫摇头动作而感到苦恼)时,咨询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发现这些不合理信念是导致强迫行为的直接原因。因此在咨询中工作重点集中在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认知。
在咨询中,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集中体现在:1.姐姐的去世对我来说是摧毁性的;2.生活中充满了不幸,随时可以发生。应该非常关心并不断注意可怕的事情发生的可能性;3. 我必须保护好家人。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晓C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这只是一个家庭的困难,但并不是灭顶之灾似的极端可怕的事情。”
2.“我要多想我能做到的,想一些实际的事情来让生活更好,而不是总想一些不吉利的事情。”
3.“生活中总会有不确定的事情,但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不能被它们羁绊住手脚。”
4.“也许我不能使我的家人毫发无损,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做到自己能做的事情促使他们幸福。摇头祈祷是不可能使他们幸福的。”
第三次咨询结束后晓C有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会再在想象中夸大未来恐惧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焦虑、担心的情绪也相对应地减少。求助者也逐渐明白了应该用有建设性的应对方式来面对生活,强迫行为随着认知的转变也开始减少。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成绩逐渐上升。
九、咨询效果的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通过咨询,自己就像个摆脱了包袱的行者。要用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幸福,让去世的姐姐也为自己骄傲。摇头行为随着认知的转变也几乎没有了。学习效率有很大提高,成绩逐渐上升。
2、求助者同学的评估:求助者已经逐渐不再有摇头动作,又正常了。
3、咨询师评估:通过回访发现已达到咨询目标,求助者在情绪、认知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行为的应对方式也有很大改善。
4、咨询后的心理测验结果:《SCL-90》中强迫和焦虑因子分均小于2分,总分降到160分以下。
十、总结
在这个个案中,晓C的问题主要由对应激事件的不良认知所致。亲人的去世使他精神上受到重创,他强烈地担心未来再有什么不测发生在亲人身上,加之被自己绝对化的对亲人的保护动机,这个自责、焦虑的青年选择了用意义化的强迫摇头动作来解除心里的痛苦和担心。
在咨询中,首先致力于减轻他的具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如先用“阳性强化法”来干预他的强迫行为),然后,再与他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理性情绪疗法正是借助理性思考方式(理性信念的合理思考方式)来对抗非理性思考方式(非理性信念的不合理思考方式),以消除因非理性思考而导致的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心理治疗技能。
(时过一年后,收到了晓C寄来的一封的信,他说他已经彻底地战胜了阴霾,并在高考中取得了好成绩。另附他的一张相片,头发被剔光了,脸上绽放出绚烂的笑容,背面刚劲有力得写着四个字“从头开始”。)
【更多相关内容】
毕业论文的一般格式
毕业论文结束语精选
毕业论文的一般写作步骤
毕业论文专业评语怎么写?
毕业论文评语精选范例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
毕业论文答辩精选范文
丽塔174
2 楼 2012-12-19
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来访者是高中生,早年亲情关系纽带有断层;在学校中缺少朋友,现在学习动机和策略存在认知偏差,因而影响了学习成绩,导致焦虑,影响到生理机制紊乱。本人采用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和系统脱敏疗法,对来访者进行干预,使来访者充分认识父母对他的爱,改善了亲情关系,对学习动机重新认知,又通过放松技术,使之正确面对考试焦虑,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 亲情纽带 焦虑 缓解改善 矫正 完善。
一、 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张某,男,16岁,某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独生子。身高1.77米左右,体态偏瘦,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亲为个体经营者,中专文化;母亲为机关干部,大专文化。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北方一个大城市,从小因为父母工作忙,路途远,从出生6个月后随祖父祖母和叔父一起生活,至小学毕业。此期间,每逢周末由父母亲接走,但张某不愿意去父母处,父母为了让其和自己亲近,买过很多玩具。上中学后,随父母生活。在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优秀。初中考入本地区最好的中学,但在入学考数学时,由于紧张,把计算结果抄错了,未能进入重点班,受到父母的训斥。初中时学习成绩在中上等水平,父母认为学习不十分刻苦努力。经常受到母亲的责备,父亲也在旁边帮腔。因此张某便去祖父母处居住几天。在初三即将毕业考试前,突然感到头痛,恶心,被同学老师送到医务室检查并没有什么异常,休息了两天好了,由于身体原因,在考高中时,只考上了一般高中校。没有考上重点高中,自己感到在同学中很没有面子,回到家看到父母失望的神情,也很自责,听到父母的唠叨,又很恼火,同父母吵几句,又觉得理亏。在读高中上半年的期中考试中,在政治考场上又出现头痛难忍,以至于无法考试,被老师送回家。父母带他到两个有权威的大医院检查,做了脑CT、核磁共振检查,都没有查出器质性疾病。但由于学习紧张,担心不知何时又要犯病,自己感到很不安,由母亲陪同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测验结果:
1、焦虑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总粗分:54,标准分68分,超过SAS标准分分界值18分。
2、抑郁自评量表测验结果:总粗分48,标准分60分,超过SDS标准分分界值7分。
3、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验结果:E:38;N:60;P:41;L:32。
二、主诉
张某说:我平时学习的课程都懂,习题也做过,都会。但是到快
考试的时候,我就会头痛、恶心,身体不舒服。在考场上,我心跳加快,手脚出冷汗,有时甚至发抖,开始还能忍着,勉强答题,到后来就难受的没法考试了。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心理咨询师观察印象:该求助者由母亲陪同前来,他面色苍白、身体瘦高、言语少,多数时间沉默,不主动说话,低头,很少看人,情绪低落,两只手在一起撮来撮去,显出焦虑的神情。
母亲主诉:他最近半个月来,情绪低落,心情烦躁,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平常有点内向,不爱谈笑,与家里人话语也不多,平时在家喜欢玩电脑,我们不让他玩,说他也不听,平时不抓紧时间学习,考试前再看书,一紧张病又犯了。求助者母亲说:他平时不好好吃饭,吃的很少、忌口多、挑食、身体虚弱。我们想让他有出息,考上重点高中,考上大学,将来有个好的工作,现在他连考试都考不了,早知这样就不让他上高中了。
四、 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个性虽然稍偏内向和不稳定,但基本属于中间型人格。其情绪低落,主要为学习和考试而焦虑,为自己的前途焦虑,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焦虑,造成生理机制一定紊乱,身体虚弱。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探索的时间程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和躯体疾病史,精神病家族史以及典型心理与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障碍,例如,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诊断: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是非病理性的情绪反应属于心理问题范畴,是考试焦虑。
问题主要表现:
1、由于早年跟爷爷奶奶生活,现在父母家,亲情关系纽带有断层;
2、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存在认知偏差;
3、生理机制紊乱,如生物钟紊乱、食少、忌口多、身体虚弱等;
4、在社会因素中父母缺乏教育引导孩子的正确观念及方式,在学校中缺少朋友,缺少教师对他的学习方式、考试方法的指导。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同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① 以实际行动增强来访者跟父母的亲情关系,使之感受到和认识到父母对他的爱;
②学会自我放松的方法,积极面对考试;
③ 保证正常的饮食、睡眠,改善身体虚弱状况。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
①改变求助者在学习方法、方式上的不良认知;
②改变求助者的升学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对于考试的焦虑。按行为理论解释:考试焦虑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的认知评价能力,个性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主要特征,以防御或逃避行为,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在一般情况下由考试产生适当的焦虑是正常的。但过度的焦虑并且出现了较严重的情绪、生理、行为反应,这就是有心理问题了。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会与周围环境互相影响和支配,在人的行为与环境的长期相互作用中,通过学习过程逐渐形成每个人不同的特定习惯或行为模式,其中一些人可能获得一些不利于个人生存发展的不适行为或不良行为习惯,并给个体带来极大烦恼或痛苦。这些过分的生理、情绪、行为反应都是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些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形成的,并非偶然。求助者的情绪、生理、行为上的变化都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强化,又作用于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家长长期的对求助者在前途观上有失偏颇和同学间交往等等,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都起到了催化、加重求助者心理问题的形成。因此可以设计某些特殊情境和专门程序,使求助者清除反常行为,并经过新的学习训练形成适宜的行为反应,并通过调整认知结构共同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所以应采取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来矫正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另外,求助者尚处在青少年期,心理问题不甚严重,也比较适用于上述咨询原理与方法。
2、双方权利和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⑴ 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⑵ 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⑶ 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义务:
⑴ 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⑵ 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⑶ 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⑴ 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
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⑵ 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⑶ 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⑷ 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⑸ 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尽量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⑹ 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医师;
⑺ 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约定6次。
咨询收费:每次100元人民币
心量测验收费:艾森克人格问卷测查:50元
焦虑自评量表测验:(SAS) 50元
抑郁自评量表测验:(SDS) 50元
七、 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㈠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第一次咨询 2005年11月5日
目的:
①了解基本情况
②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③确定主要问题
④探寻求助者的改变意愿
⑤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①会谈法
②心理测验
过程:
① 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② 与求助者及母亲进行摄入性谈话,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及改变意愿。
③ 求助者做艾森克人格问卷测查,焦虑自评测验(SAS),抑郁自评测验(SDS)。
④ 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及其母亲,并结合初步印象给予初步分析。
⑤ 布置作业:让求助者及母亲回家后,回忆在求助者的成长经历中对他影响较大的事件,以此增强来访者心目中父母的亲情形象。
㈡ 心理帮助阶段
第二次咨询 2005年11月12日
目的:
①继续加深咨询关系,同时让来访者充分认识父母对他的爱;
②学习放松技巧,正确面对考试焦虑。
方法:
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的作业,母亲诉说了自己平日总是唠叨让他好好学习,总把他与同事的孩子相比较,并且认为这样也可能是造成他心理压力过大的原因。
②通过简单说明,让求助者学会衡量自己的焦虑程度,并尽可能给出一个相对恰当的评分。
③放松训练:
让求助者坐靠在沙发上,全身各部都处于舒适的位置,由咨询师口述指导语,此方法可让求助者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并掌握要领,之后可回家自行练习。
④布置作业:
回家后做放松训练,争取达到全身完全放松,并运用自如。
第三次咨询 2005年 11月19日
目的:
①学会准确地找到引起不适行为的原因,即在何种刺激下求助者会出现紧张焦虑和不适行为。
②设计焦虑等级表。
③寻找错误认知
方法:
系统脱敏疗法、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过程:
①反馈咨询作业:咨询师对上次咨询作业进行检查。在此基础上,②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如下沟通:
咨询师:刚才说了这么多父母对你的爱,现在你能概括一下你父母对你的感情吗?
来访者:(思考)当然,父母对我是很关爱的。可是,我总觉得他们的爱不如爷爷奶奶对我爱得深。
咨询师:可以具体说说吗?
来访者:嗯,比如,在我考试出问题的情况下,爷爷奶奶就不会对我发火。
咨询师:他们对你考试不理想的情况处理方法不一样,你就认为他们一个是爱,一个是不爱?
来访者:(思考)好像不是这样。
咨询师:那是怎样?比如,,父母发火是为什么?
来访者:担心我耽误考大学,耽误前途。
咨询师:他们为什么对你那么担心?
来访者:笑了。
咨询师:他们是关心你的,是爱你的,对吗?
来访者:(笑着点头)是。
③在有了上面对爱的认知沟通后,开始来访者做系统脱敏。
求助者对于主要的放松要领掌握的很好,只是放松程度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设计焦虑等级。
把使求助者感到焦虑、紧张的因素全部罗列出来,并相互比较,根据它们的影响大小分成若干等级,将刺激项目分为0~100,0等级为完全放松;100为引起焦虑程度最高。
由于受考试现场所限,刺激源是凭想象来施加的。实施效果还不错。恰逢本周有一次小的考试,由于学会了放松和曾经脱敏,那次考试感觉轻松多了,也没有出现原来的症状。
④布置咨询作业:
a. 求助者继续复习放松训练。
b. 求助者闭目回忆各种引起焦虑的刺激画面,深刻体会并给出恰当的评估。
c. 继续寻找是否还有其它不良认知在影响自己。
第四次咨询 2005年11月26日
目的:
1、继续学习放松和系统脱敏。
2、领会不良认知给自己的心理、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发展学习策略。
3、增强自信心,加强母子沟通。
方法:
想象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完成顺利,能够巩固放松训练和恰当给出焦虑等级。
②想象系统脱敏,让求助者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用由低到高刺激情境的方法逐级脱敏 。
③启发求助者认识不良认知与自己心理问题的关系,与求助者制定新的学习策略与方法,树立正确认知。
④增加自信心,每天找出自己的3个优点或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亦可。
⑤加强与父母沟通,尤其是与母亲的沟通,得到母亲正面的支持与理解,从而影响母亲的认知。
⑥布置作业:
a在家中做想象脱敏训练,当达到前一个等级后再做下一个等级的训练。
b巩固与应用新制定的学习方法与策略。
c每天找出自己的优点与微小进步增强自信心;尝试母子沟通。
第五次咨询 2005年12月3日
目的:
①巩固咨询效果
②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③调控焦虑情绪
方法:
谈话法、现实系统脱敏、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过程:
① 反馈上次咨询作业。
② 肯定其学习能力,对求助者的进步和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表扬,增加其自信心。
③ 实施现实系统脱敏
a.先进行放松训练。
b.咨询师在咨询室按焦虑等级表上的刺激事件模拟考试前,考试中的情境,逐级地进行,现实脱敏训练的练习方法和过程与想象脱敏类似。
c.当求助者通过每一个级别的训练时,都要给予表扬,增强自信心。
④学习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⑤布置作业:
a.回家继续巩固以前的咨询与训练成果。
b.在学校里与老师和同学模拟或参与考试情境,巩固现实脱敏练习。
c.父母继续理解与正面支持求助者,经常沟通,而且还要与老师和同学保持沟通交往。
㈢ 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六次咨询 2005年12月10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谈话法
过程:
①反馈上次咨询作业,并评价作业完成情况。
②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③基本结束咨询,加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自我放松的方法在学习、生活中要应用自如。
④进一步改善母子间沟通与理解,加强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从中得到老师的指导、同学的理解和支持。
八、 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及家长的评价
求助者:“我现在能够认识到父母对我的爱了,而且我也能试着去更加爱他们。由于在家里已经习惯和父母在一起,所以,我心里的压力自然少了许多,情绪得到了放松,在学校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惧怕考试了,虽然也有些紧张,但我知道这点紧张是正常的。”
“我现在知道:学习得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我不见得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但我抓住现在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就是了。放松练习已经熟练掌握,以后遇到情绪紧张也可派上用场了。”
求助者母亲:“这孩子的心理问题的形成与我也有关系,现在我不再给他施加压力,也不拿他与别人比,他变得开朗些了,能和我说一会儿话了,我们彼此也互相理解了;他吃饭也比以前多了,睡眠也很好,看来多鼓励,理解孩子是对的,最关键的是考试不怯场了。我很高兴。”
2、心理测验结果:SAS测验结果:总粗分30,标准分:47分
SDS测验结果:总粗分25,标准分:37分
测验表明:求助者的焦虑程度显著减轻,由症状引发的抑郁水平也大大下降,二者都恢复到了临界值以下的正常水平,由此认定咨询效果显著可靠。
3、咨询师评估:两个月后,通过电话回访,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目标:考试焦虑程度大大降低,自我放松技术能在生活中应用自如,头痛等身体不适症状没有发生。端正了不良认知,(即错误的升学观和学习策略),并在咨询师的协助下制定了适合求助者的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了学习适应水平,学习有了进步。咨询过程比较完整,对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步骤与技术应用较为妥当。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3.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的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民族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丽塔174
3 楼 2012-12-19
一例社会适应不良心理问题的咨询报告
摘要:本案旨在帮助求助者克服自卑、重建自信,近而改变其行为,逐步适应社会的要求。求助者是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个性特征为内向、不稳定型。因认知偏差导致自卑心理严重,以致影响教学工作,造成社会适应不良。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和行为疗法,循序渐进、帮助求助者改变认知模式。咨询效果显示:求助者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际关系改善,所任教师工作明显改进,人格趋于成熟。
一、一般资料:
汪某,女、汉族、25岁、职大教师、未婚、学历:专接本。参加工作近一年,现和父母同住。个人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疾病史。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我是去年到一职工大学应聘担任英语老师的,至今已将近一年了。前两天学校人事干部向我反馈学生意见,对我的讲课效果不满意,说我讲课死板,不与学生交流、光念书。到现在为止,学校已经三次对我讲课的效果提出批评意见。我觉得这对我的自信心伤害很大,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具有当好老师的能力。自己喜欢英语专业,通过高自考英语专接本很不容易。我愿意做翻译工作不愿意当老师,不愿意做与人打交道的工作,我从小就不愿意在人前说话。我的父母都是老师,还有一个哥哥。父母从小对我管教的很严。哥哥人长的帅,曾在全市数学竞赛中得奖,是父母的骄傲。而我学习中等,相貌一般,性格内向,经常受到父母特别是父亲的指责。有时因为说错一句话,也会受到父亲的批评。我觉得自己很无能,总出错,所以就尽量少说话。每当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我都因怕说错话遭致父亲不满,而躲到自己房中,不愿多接触人。在学校我也不爱与人交往,朋友很少,避免在班里集体活动中出头露面,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行,唯恐遭人指责。面对目前的工作现状我很苦恼,我的朋友很少,也没有男朋友,因为我有800度的近视,不愿意遗传给后代,给男方带来麻烦。现在心里着急,睡不着,睡不好觉,总做梦,心里很烦却没有人可以商量。父母都不同意我辞职,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可是我一想到上课,一想到面对学生就害怕,非常着急、心情郁闷、不知道怎么办好。
三、咨询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1、该求助者衣着朴素,相貌一般、戴一副深度眼镜,情绪低落、心事重重、神色暗然。
2、该求助者思维逻辑正常,语言表达能力一般,自知力完整,没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
3、同事的反映:该求助者平时与人交往较少,开会很少发言,最近她心情不好、长发呆、有时很烦、对别人态度不好。
四、评估与诊断:
(一)主要临床表现
精神状态:自卑、自信心不足、情绪低落、神情忧郁、焦虑不安。
身体状态:睡眠差、多梦、有800 度的深度近视,此外,没有其它身体异常感觉。
社会功能:人际交往能力较低,教学效果不好,学生意见大,与家人其周围同事、朋友等人际关系不融洽,社会适应功能状况不良。
(二)心理测验结果:
1、SCL-90 自评量表测验结果
总分:174阳性项目:48阳性项目均分:2.75
躯体化:2.53强迫性:1.80人际关系敏感:3.31
抑郁:2.85焦虑:2.15敌对:1.87
恐惧:1.57偏执:1.50精神病型:1.08
2、 SAS 测验结果 :58分SDS : 60分
(三)评估与诊断
从求助者主诉可以看出,目前求助者自卑、焦虑、忧郁等负性情绪较重,究其原因主要是她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难于适应教育工作需要。目前她欲辞职而不能,欲工作又难于面对学校,害怕面对学生,造成了心理冲突。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社会适应不良。
(四)诊断依据
1、该求助者虽然有较多负性情绪,但思维逻辑正常,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活动三原则来分析,该求助者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性、精神活动的内在一致性,以及个性的相对稳定性三方面均属正常。自知力完整,而且主动前来咨询,鉴于以上情况,可以排除该求助者患有精神病障碍的可能性。
2.该求助者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但她患有800度的近视,对其产生自卑心理有一定影响。
3.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出现时间、严重程度,及有无泛化等判断,该求助者为一般心理问题,社会适应不良。
(五)分析求助者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性原因:
该求助者的父母因对其从小管教严格,给与的关爱和感情少,而批评、指责过多。特别是其父对求助者要求严格,就连一句话说错也会受到批评。父母对该求助者过多的否定评价,使其成长的过程中个性变得自卑、内向、孤僻。这种情况是该求助者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不良的社会性原因。
2、认知原因:
该求助者从小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形成了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性格特征。平时她非常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谨小慎微,尽量回避在社会场合出头露面,就连亲戚、朋友到家中做客也避而不见,社会实践机会很少,这一切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求助者在父母过多的指责下,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以至于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自卑心理、自我评价过低,是该求助者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产生的主要认知原因。
3、生物性原因:
该求助者虽然身体健康,但她有深度近视(800度)并因此影响到她交男朋友,这一因素对她产生自卑心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五、咨询方案
本着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共同协商的原则,充分尊重求助者的意见,结合求助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求助者的不良认知,从而矫正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合理情绪疗法是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个体解决情绪和行为的问题。
ABC理论是她的核心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事件的看法信念;C代表继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下的行为结果。理性疗法认为,A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而是由于B个体对事件评价解释造成的。
(二)咨询目标
经与求助者认真商谈,制定如下咨询目标:
(1)终极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充分实现人的潜能,进一步达到人格的完善。
(2)具体目标:帮助求助者克服自卑心理,缓解心理冲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摆脱目前的困境,做好正常的工作。
第一个目标:帮助求助者改变对自己评价过低的认知偏差,克服自卑、重建自信。
第二个目标:帮助求助者学习人际交往技巧、方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个目标:帮助求助者改变对学生的错误认知,进而改进目前状况,争取赢得学生的承认和欢迎。
(三)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综合]
1、咨询师要认真遵守职业道德和保密原则,真诚、负责地为求助者服务,有责任向求助者介绍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以及求助者的自身权利和义务。
2、求助者有权利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特点、保密原则以及应用这一原则的限度,有权利选择咨询目标以及参与咨询方案的制定,同时负有配合咨询、完成家庭作业、遵守咨询师时间、交费等义务。
(四)咨询师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周五下午 4:00—5:00
咨询次数:5次,根据咨询进展情况可适当调整。
(五)收费:咨询80元。
SCL-90 测验50元、SAS测验30元、SDS测验30元。
六、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3月2日
目的:
1)与求助者建立良好咨询关系
2)收集资料
3)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抑郁症状
方法:
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向求助者说明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保密原则及心理咨询的性质。
2)摄入性会谈,收集资料。
3)与求助者经过认真协商,确定了咨询目标,制定了咨询方案。
第二次咨询:3月9日
目的:
1)进一步巩固咨询关系
2)分析ABC理论,帮助求助者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
方法: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针对求助者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很没有用”的片面认知,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认识其不合理的认知,其不合理认知属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2)布置作业:写出自己的优点和能干好教师工作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第三次咨询:3月16日
目的:
1)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
2)共同探讨怎样适应社会、特别是怎样与人沟通的问题。
方法: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对咨询作业的反馈:发现了自己的优点,焦虑、抑郁情绪有所缓解。
2)讨论了怎样使学校领导理解自己,怎样争取劳教师的帮助,怎样与同事沟通,并利用行为主义关于“一种行为之后出现了好的结果,这种行为就趋向于保持下去”的理论,协助她下决心在行为上有所改变,并商量了具体做法。
3)布置作业:阅读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
第四次咨询:3月23日
目的:
1)进一步巩固咨询效果
2)共同探讨一些人际交往方法
方法: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对咨询作业的反馈:从书中获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获益很多。求助者的情绪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信心增强,她找校领导谈话、向老教师请教、找学生了解情况等行动,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也使她很受鼓舞。
2)针对求助者认为“学生都傻,书上东西挺简单,自己就能学,还嫌老师讲的不好”的不正确认知,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为求助者介绍人际关系中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原则。经过分析、探讨,求助者有所领悟,并提出一些具体问题,咨询师在与求助者进一步的商讨中鼓励其采取有效的行动,做到知己知彼。
3)布置作业:写一份咨询后体会。
第五次咨询:3月30日
目的:
1)结束咨询
2)巩固提高咨询效果
方法:行为治疗和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
1)对咨询作业的反馈:求助者对学校的工作逐渐适应了,教学效果已经有了改进,还交了几个学生朋友。
2)与求助者进行了一次回顾性的谈话,总结了咨询中改变的几种认知偏见以及目前的认知状态,以及行动改变的做法和效果,讨论了咨询效果及求助者心理健康终极目标等问题。
3)建议求助者再做一次心理测验。
七、 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求助者在咨询心得中写到:“通过咨询,重新认识自己,增强了自信,明白了自己认识上的偏差是造成心理冲突的主要原因,我的能力虽然不强,但是经过努力,我超越了自己,开始适应了环境,开始适应了工作的需要,现在的感觉真好,我会继续努力的。”
(二)周围人对求助者的评价:
据求助者的同事反映,她最近变化不小,主动向老教师请教,一有机会就听别的老师的课,还总找学生谈话,虚心听取意见,心情比以前好多了。
(三)心理测验复查结果:
1、SCL—90 自评量表测验结果
总分:134阳性项目数:22
躯体化:1.38强迫性1.30人际关系敏感: 1.58
抑郁:1.80焦虑:1.30敌对:1.17
恐惧:1.00偏执:1.17精神病型:1.00
2、SAS:45分
3、SDS∶42分
(二)咨询师地评价:
与求助者商定的咨询目标基本上完成,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社会适应能力有所提高,初期表现为:抑郁、焦虑情绪缓解;中期表现为:认知改变,行为调整;后期表现:能够较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重建了自信,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人格趋于成熟。
最后一次咨询结束时,求助者表示以后有问题还会找咨询师提供帮助。三个月后,求助者来电话说:“学校刚反馈最新的学生评课的结果,她第一次受到了学生的好评。求助者离开咨询师的帮助后,还能用学到的知识处理问题,真正有了自助的能力,这是求助者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起点。
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适应不良已成为现代人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案例就属于其中的典型代表。针对社会适应不良的求助者,尽管外部的社会性原因适应性原因引起其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但是求助者认知上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求助者出现社会适应不良症状的根本原因。因此,针对社会适应不良的求助者,咨询师往往需要结合求助者的人格特点,以改变求助者的认知关键点,引导其重视引发社会适应不良的内部原因,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不良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等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P31\P194\P235
[2]郭念峰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培训教程) 民族出版社 (2005.7)版
[3] 段信美、彭埂浅读大学教师心理障碍的干预对策 ,青岛大学示范学院学报 2003 第三期偏83-85
[4]邢少颖、王福兰《新世纪高校教师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中国高校研究2002.第六期P70-72
相关贴子
本文关键词: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30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cizhici/93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