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期刊数据库 >

人教版五年级音乐上册_五年级下册音乐教案_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发布时间:2016-08-18 09:15

  本文关键词: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的喜悦,享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第三课时

  一、聆听《快乐的农夫》

  1.初听全曲。

  2.设问:这首钢琴独奏给你什么感受(快乐?雄壮?悲伤?)。

  3.学唱主题4小节。

  4.为这主题4小节伴奏

  (1)全班分二部分,分别按书上节奏用拍手与拍腿为主题曲调伴奏(教师弹主题)。

  (2)一半学生唱主题,一半学生分二声部用拍手与拍腿伴奏(交换一次)。

  5.复听全曲。

  全班为钢琴独奏曲伴奏。

  大部分同学拍手(高声部)、拍腿(低声部),一部分同学用打击乐器(皮革类——低声部,木质类——高声部)。

  6.小结:简介乐曲背景,也可作为农家一乐(虽然作品与农夫无关)。 二、表演《苹果丰收》

  1. 教师范唱,使学生感受作品的整体效果。

  2. 学习第一乐段,四个乐句,每句2小节。把每个乐句分组,一个小组,规定时间2分钟自学,,然后四个乐句接唱,能接上的为胜者(慢速度)。

  3. 教师重点指导不能接唱的小组,集体帮助。再接唱并逐步加快速度直至歌曲应达到的速度。同样是竞赛,跟不上速度唱错为败者。从竞赛中激发学习学谱的积极性。

  歌谱与歌词都可分两部进行学习,学好第一部分(乐段)再学第二部分(速度先慢逐步加快)。4.第二乐段的学习:分高低声部进行,把全班分为二部分,各承担一个声部。教师先分别示范两个声部的曲调;然后各声部由组长带领先自学,教师巡视,重点指导低声部。(同样先慢速度学唱)

  5.合成时,由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句接二声部合唱,因第一乐段的最后一个音“do”就是低声部开始的音高,这样帮助低声部能找到自己的音高位置。

  6.按歌曲的原速全曲合成。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7.配上伴奏。

  8.请几个学生伴舞(朝鲜舞基本动作)。

  9. 完整地表演朝鲜人民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景。这首歌表现朝鲜人民获得苹果丰收时的欢乐情绪,因此,速度较快,尤其是第一乐段,一字一音,表演有一定难度。所以必需唱得非常流畅,才能表达这种感情。

  第三课 足迹

  教学目标

  1.革命歌曲留下的历史足迹,使我们不忘过去,这就是音乐的社会功能。让我们在革命歌曲的音乐中,牢记革命传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这是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好教材。

  2.到图书馆寻找资料,在课内进行小品表演及造型设计等活动,加深对革命“足迹”的认识,使课内外的封闭式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

  3.在唱歌实践中,掌握装饰音知识与唱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听《红星歌》,唱《雨花石》,教案《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二课时:听《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

  第三课时:唱《我怎样长大》,交流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红星歌》

  1.课前先请个别学生准备《闪闪的红星》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曲讲述了什么内容?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斗争。

  3.再听全歌。

  设问:音乐分为几个部分?哪部分的曲调是相同的?当再次出现相同的音乐时请举手示意。

  4.复听全歌。可以随音乐哼唱歌曲。

  设问:歌曲的体裁是进行曲,还是舞曲、摇篮曲?

  5.小结:这是反映工农革命时期少年儿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足迹。

  二、表演《雨花石》

  1.简介书上插图“南京雨花台烈士群像雕塑”。

  2.由于这首歌的曲调节奏较复杂:有十六分符、切分音,以及三十二分音符,所以这首歌曲不宜让学生识谱视唱,主要通过聆听范唱,范唱曲调从听觉中加强学生的模仿记忆,有了基本旋律的轮廓后,让学生看谱唱曲。为了加强其记忆,可分为二部学习。第一部分为前四乐句,第二部分为后四乐句加尾声。有困难的小节,必需是以乐句的单位进行指导。3.在曲调开始学唱时先不加装饰音,当基本唱熟后再加上倚音,并简单讲解倚音的写法与作用(写法:左上角;作用:装饰性)。

  4.在曲调唱得很流畅的基础上填上歌词,用中速,很深情地表现出“雨花石”的崇高品质。

  5.在学生充分理解歌词深刻含义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四句歌词设计四个造型为歌曲做背景,并充满深情地唱好歌曲。

  第二课时

  一、聆听《歌唱二小放牛郎》

  1.前两个故事,我们都请同学讲,这个故事我请录音机讲,请你们听仔细——播放本歌录音。

  2.设问:谁听清楚了这个故事?能复述一遍吗?

  3.再听一次:记着歌曲的情节。歌曲中的主角是谁?配角是谁?有几个场景。

  4.师生讨论:歌曲的人物及场景。

  5.在教师指导下布置场景、分配角色。注意:要发动学生设计与自荐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学扮群众角色及牛群、小草等。

  6.插放本歌录音,根据歌曲的叙事过程学生演小品。

  7.小结:这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迹。

  二、聆听《红梅赞》 教学基本要求

  1.课前请个别学生准备歌剧《江姐》的剧情故事。在欣赏前给全体学生讲这一故事。

  2.欣赏全歌。

  设问:歌名《红梅赞》的含义是什么?

  3.再听歌曲:

  设问:你从歌曲的情感与风格中领悟到什么?

  (提示:书上插图是江姐的形象)

  4.小结:这是反映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第三课时

  一、表演《我怎样长大》

  1.这首歌的歌词看来很简单,但却非常富有哲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理解其深刻的含义。结合前面作品中表现的英雄足迹,对学生进行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2.这首歌的曲调是三拍子,学唱时要求学生用三拍子的指挥图式边唱边划拍进行。放慢速度分两个乐段学习,一般不会有太大困难。

  3.二声部合唱有一定难度,教学时要慎重处理。如有困难,可适当降低难度,如每句的第一音把三度改为同度,可能会容易些。

  4.在歌曲的表演时,注意歌词的语气,如疑问句、答句,尤其要唱好三拍子的流畅性及二声部的和谐。

  5.在学生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讨论,说说自己应“怎样长大”?

  二、编创与活动

  1.根据歌曲《红星歌》、《红梅赞》、《歌唱二小放牛郎》说说革命的历史足迹。用线连一连。

  2.展示各自准备的资料、CD、VCD、图片、故事,比比谁的资料最生动。

  第四课 可爱的家

  教学目标:

  1.本课五首中外反映“家”为题材的作品,其音乐的风格、题材、体裁,均各有特点,我们可以从中感受音乐的人文性,“家”的可爱,“家”的乐趣。

  2.改编也是一种创作活动,我们从改编《牧场上的家》中获得创作的经验。

  3.学习竖笛的长音吹奏练习,并进行二声部吹奏实践。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表演《外婆的澎湖湾》,听《天黑黑》。

  第二课时:听《可爱的家》、《回家》,竖笛吹奏。

  第三课时:唱《牧场上的家》;复习本单元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天黑黑》

  1. 这是一首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家庭里所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欣赏《天黑黑》。

  2.你听懂了吗?如果还听不清楚,再听一遍。

  3.你能说一下这个小故事吗?

  4.师生议论。

  设问: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

  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家庭里发生的琐碎小事不必下结论,可以各说各的)

  5.再复听一遍,请按书本上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形容词。(答案:诙谐)

  6.小结:这样家庭既诙谐又亲切可爱。

  一、表演《外婆的澎湖湾》

  1.这首通俗歌曲较为流行,学生都较熟悉,所以在范唱的启示下较容易学唱。

  2.在曲调的学唱中,有些节奏通过听唱,指导学生学唱,不必讲解乐理的名称如 等,能合着教师的钢琴伴奏唱即可。

  3.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

  歌曲第二部分是高潮所在。处理重点也按排在此段。演唱的力度上较第一部分要有变化。

  4.本歌教学的难点是伴奏。

  打击乐的加入是编创活动,配得好能渲染歌曲高潮部分的情绪,要发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他们想像,进行编创。

  5.小结:这是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第二课时

  一、《可爱的家》

  1.介绍歌曲《可爱的家》的创作背景。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2.范唱《可爱的家》,让学生哼唱。让学生熟悉内容和主旋律。

  3.初听乐曲。

  设问:乐曲主题的主奏乐器的名称你能听出来吗?

  4.复听乐曲。

  设问:主题重复了几遍?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5.小结:家庭是温馨的、可爱的。

  二、《回家》

  1.初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在西洋乐器的分类中属哪一类?

  2.复听乐曲。

  设问:这首乐曲与上一首《可爱的家》在内容与情绪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3.请你为这首曲调配上歌词,歌词的内容与“回家”的标题是一致的,试一试,唱一唱,奏一奏。

  4.在乐曲的伴奏中,唱自己编的词。

  5.小结:家是可爱的。

  第三课时

  一、表演《牧场上的家》

  1.这是美国儿童对自己在牧场上家的赞美。

  2.教师范唱时要注意弱起拍的节奏及换号处。

  3.学唱曲调。

  (1)在看谱听教师范唱曲调(或钢琴单音弹奏曲调)中,找出曲调中的相同乐句。

  (2)在教师指导下学唱第一乐句8小节,及第三乐句的8小节,要求学生划3/4拍指挥图式唱谱。

  (3)学生自学第二乐句的8小节,划拍把握好节奏的长短。注意弱拍节奏。

  (4)在教师完整的弹奏曲调后,准确地唱好全曲。注意唱好三拍子的强弱感,并随着曲调起伏唱出力度的渐强、渐弱。

  4.在歌曲演唱中要唱出对牧场家的爱。第三乐句是全曲的高潮,在力度上要稍强。

  二、改编练习

  1.非常熟练唱好前8小节曲调。

  2.掌握4/4拍或6/8拍的特征。

  3.学生自由选择两种拍号进行改编,如:

  4.改编展示:学生试唱自己的改编曲。教师要多加鼓励学生的改编曲。

  5.小结:改编也是一种创作,但由于不同的拍号,所以情绪也不尽相同。

  第五课故乡

  教学目标:

  1.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4.从实践中初步接触变奏的创作练习。

  教学安排:三课时

   第一课时:听《谁不说俺家乡好》、《乡间的小路》、《思乡曲》,做变奏创作练习。

   第二课时:唱《如今家乡山连山》;画、写故乡等综合表演。

   第三课时:唱《故乡小路》,听《乡间的小路》,《念故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聆听《谁不说俺家乡好》

  1.课前请几位同学在网上或图书馆寻找关于影片《红日》剧情的资料,在课上简单向大家作介绍。

  2.把歌曲或歌词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听歌曲。

  4.师生议论歌曲内容:对家乡的赞美,对解放区的赞美。

  5.复听歌曲。

  师生可随录音轻轻哼唱,体验人们对家乡的爱。

  6.演唱歌曲。

  把录音的人声声道取消,放音乐伴奏声道,由教师或学生(鼓励学生唱)看谱演唱。

  7.小结:解放区的人民对家乡的爱。 二、聆听《乡间的小路》

  1.直接导入:初听歌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的歌曲?(台湾校园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2.把歌曲(至少是歌词)通过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边看歌曲边听录音,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允许同学轻声随录音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让人流连忘返。

  三、聆听《思乡曲》

  1.导入:由介绍《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作者马思聪→《思乡曲》创作背景。

  2.学唱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并要求能背唱(该曲调即教材本曲的主题)。

  3.初听乐曲。

  设问:当你听到内蒙古民歌《城墙上跑马》曲调时,请举手。

  4.复听乐曲。

  设问:小提琴独奏《思乡曲》给你什么感受?

  5.小结:乐曲表现了远离故乡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四、活动与练习

  1.三首反映故乡的音乐作品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谁不说俺家乡好》——赞美;《思乡曲》——思(怀)念;《乡间小路》——欢乐、乐观。)

  2.唱唱自己家乡的歌(最好课前先请部分同学准备好,鼓励学生即兴唱歌)。

  第二课时

  一、表演《如今家乡山连山》

  1.歌曲以天真而富有想像力的描述,表达少儿对家乡的赞美。所以演唱时要把这种欢乐的情绪、天真可爱的形象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歌曲的学习可以用多种形式。

  (1)第一、二句的曲调学习,通过听辨相同与不同小节进行识谱学唱。

  (2)二声部合唱4小节,可作为发声训练。顿音要唱得有弹性,表达一种开怀大笑的情绪。(3)最后二句的曲调采用听唱与视唱相结合手段学唱。

  (4)当曲调熟练后,先可用衬字“啦”唱(在合唱时仍用“哈”)。在“啦”唱得天真欢快的基础上再唱歌词,并唱好语气的起伏。

  (5)在对歌曲曲调唱得较有乐趣、熟练的基础上,分组自编表演唱(教师到学生中去分层指导)。

  (6)各组展示。

  (7)小结:纯朴、可爱、天真的故乡情。

  二、创作活动

  1.拓展艺术的领域,以画、诗歌、短文等综合艺术的手段表现对故乡的眷恋。

  2.“画”主要是写意,所以要求简洁,不必太复杂精细,意到即可。

  3.短文有条件的可以进行采访,一段情况下以收集为主,到图书馆、或家里有电脑的上网者,可将网上资料下载即可。

  4.以上两项活动重在过程、重在参与,教师要鼓励、表扬积极参与者。

  第六课 欢乐的少年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

  教学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听《罗马的松树》;《雏鹰之歌》。

  第二课时:唱《叮铃铃》;听《可喜的一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20世纪90年代初团中央发动的《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少先队教育活动,旨在把全国少年儿童培养成江总书记提出的“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五自少年,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本歌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而创作的歌曲。

  2.教师范唱、录音范唱歌曲,多听几遍范唱,加深印象。

  3.学唱这首歌曲。

  分为二部分学习。

  4.学唱曲调,暂不唱滑音记号,当曲调基本学会,并能流畅地按规定速度唱谱时,才把歌词配上。

  5.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讲下滑音记号、唱法。

  6.该歌曲带有新疆地区的特征,所以打击乐器按“ ”节奏为歌曲伴奏,使歌曲的风格性更强烈。

  二、聆听《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

  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打仗”)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第二课时

  一、聆听《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

  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

  3.朗读一遍歌词,旨在进一步体验歌曲内容。

  4.再欣赏一遍歌曲。

  5.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7.小结:苏联少年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二、表演《叮铃铃》

  1.以聆听前奏导入:

  设问:

  这两小节你能听出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请听——

  2.聆听范唱。

  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二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3.学习歌曲曲调。

  (1)歌曲的前4小节是全曲的主题音调,学好这4小节至关重要。可跟琴模唱加视唱,唱好这开始4小节。

  (2)从第5小节到第12小节让学生自学视唱歌谱。然后流畅地唱好齐唱部分曲调。

  (3)二声部10个小节,可分声部让学生自学。这两个声部节奏与旋律,学生基本能视谱唱出。

  (4)这曲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4.学唱歌曲时,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5.在较熟练地唱好歌曲的基础上,按教材上的伴奏要求,为歌曲伴奏。 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创作活动

  完成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唱一唱,奏一奏。

  1.该创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创作的最后2小节要有结束感。从音乐的技术上讲就是调式感的问题,但与学生不讲调式问题,仅仅是感性上要求有结束即可。

  2.从曲调的发展来看谱例1应该是“do”结尾,谱例2应该是“la”结束。但必需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获得,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

  听辨练习

  1.先用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分别弹奏这两段曲调。要求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2.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这两段曲调相同与不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也基本相似。不同之处是第二小节的“4”升高半音为“#4”)

  3.用竖笛吹一吹,进一步巩固“#4”与“4”的音高关系。

  第七课雨花

  教学目 标:

  1.“雨”是大自然中的一景。音乐可以惟妙惟肖地表现各种各样的雨景:沙沙的小雨,哗哗的大雨,乃至狂风暴雨……它带给人们无限遐想,我们则从音乐中感受到各种各样的联想与想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2.用自制乐器等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主题为“雨”。

  3.进一步唱好二声部合唱。

  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唱《踩雨》;听《踩雨》。

  第二课时:听《雨滴》;唱《雨中》。

  第三课时:听《暴风雨》;创作“雨”的命题音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踩雨》

  1.夏日的雨声——沙沙沙;赤着脚丫踩在雨中——叭叭叭。这声音能构成美妙的音乐吗?请听歌曲《踩雨》。

  2.聆听范唱。

   谁能模唱开始的两小节“沙里格沙”?说明他既非常认真地听,又代表他的记忆力非常强!

  3.我相信全体同学能自学唱出前面12小节曲调,注意轻声唱,不要影响周围同学。 4.听钢琴弹接下去的8小节。尤其是这8小节中的最后两小节曲调,有些难度,有一个什么节奏?

  5.把歌曲的20小节曲调连起来唱一唱。

  6.最后8小节曲调很容易,但注意有两小节稍有变化,要看仔细,唱准确。

  7.要带着欢乐、活泼的心情,表现在夏天的雨中玩耍的情景,唱好这首歌。并用自制的下雨音响为歌曲伴奏。

  8.谁在夏天的雨中踩过雨?说说你当时的心情?

  9.我们大家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作为一次艺术实践活动,轻松地、甜美地唱一唱。

  10.小结:“沙沙沙、叭叭叭”这是多么美妙的音乐呵!

  一、听《踩雨》

  1.这首歌曲与本课表演的《踩雨》是同一内容,(同一词作者)但由于作曲者不一,所以歌曲的构思、风格也不一。如果说前者是几个人在玩踩雨的话,那么这首歌则是一群人在踩雨。

  2.欣赏《踩雨》。

  设问:歌曲表现出怎样的情景?什么地方能产生回声?

  3.再次欣赏《踩雨》。

  谈话:听了两遍《踩雨》,也唱过了另一首《踩雨》,能说出他们的同工异曲之奥妙吗?

  4.选择打击乐器及自制乐器,边欣赏歌曲边轻轻为歌曲伴奏。

  5.小结:不同人群的“踩雨”,不同的乐趣所在。

  第二课时

  一、聆听《雨滴》

  1.主题名称导入:我们用欢快的歌声,表现了雨花,钢琴是怎样描绘雨滴声?

  2.初听乐曲的第一主题片断。

  你能听出钢琴弹奏的雨滴声吗?

  3.谁愿意到钢琴上来试试弹奏这雨滴声!

  4.欣赏乐曲第一乐段。

  设问:这一乐段给你什么感受?

  5.欣赏乐曲第二乐段。

  设问:这中间乐段在情绪上与第一乐段对比起什么变化?

  6.介绍肖邦创作背景及生平。(见乐曲分析)

  7.聆听全曲。如果班级中有学生能演奏此曲,请她(他)来演奏,效果更佳。

  8.小结:雨滴带给人们遐想……。

  二、表演《雨中》

  1.这是一首带有通俗音乐风格的校园歌曲。

  2.看着歌谱听一遍范唱。

  3.用不同的颜色把相同的节奏与相同的曲调涂上,这样便于学唱。

  4.再听一遍范唱。要求各声部的同学跟录音的范唱哼唱自己声部的曲调。

  5.分声部自学曲调。

  (1)把全歌分为两个部分:前16小节为第一乐段,其余是第二乐段,分乐段自学。学好第一乐段,巩固第一乐段。再学第二乐段。

  (2)跟伴奏音带唱二声部曲调。教师可参与第二声部给予支撑。

  6.因为歌曲是表现学生自己的生活,学生很容易投入。要求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轻松活泼、风趣地表现歌曲,以表达校园的多彩生活。

  第三课时

  一、聆听《暴风雨》

  1.复习四年级(上)《羊肠小道》的第一部分。

  设问:这段音乐你们听到过吗?它的名称是——?内容是——?

  师生回忆四年级(上)《回声》中及聆听过的《羊肠小道》。

  2.出示教学标题——暴风雨。

  这段欣赏曲是继四年级聆听的《大峡谷组曲》的第五乐章。

  3.初听第一部分。

  从乐曲的旋律中听到了你熟悉的主题吗?

  从本乐曲的标题名称中,你认为这段音乐是描写了怎样的场景?(暴风雨前的宁静)4.初听第二部分。

  从这段音乐的音响中,你想像是怎样的场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5.聆听全曲(第五乐章)。

  要求:边听边用神态动作……表现你对音乐发展过程的感受。

  6.小结:这与《踩雨》、《雨中》就不一样了,是暴雨了,但还是表现了雨的主题。音乐的表现变化无穷。

  二、创作活动

  1.根据本课内容学到的“小雨”、“大雨”、“暴雨”……各人找自己伙伴或单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作音乐——命题创作。

  2.构思:从命题出发构思内容框架。根据框架选用素材进行创作。

  3.因为是命题的自由创作,所以各种形式不限。

  如:用各种音响的先后交织出现,组成一幅《狂风暴雨》;再如:用数首表现“雨”的歌曲串联起来,加上打击乐器、串联词等。还可以小品形式、艺术造型、舞蹈等等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

  4.创作展示。

  八课冬雪

  教学目标:

  1.冬雪给大地带来严寒,雪景给我们带来银白世界的欢乐。这一自然现象给音乐文化提供资源。虽然祖国各地很多地方未能观其美景,但我们可以从歌曲、乐曲、京剧的音乐声中去寻找体验、去获得乐趣。

  2.初步学习模进方法创作旋律。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唱《堆雪人》;听《乘雪橇》。

  第二课时:唱《雪花带来冬天的梦》;听《踏雪寻梅》、《打虎上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表演《雪花带来冬天的梦》

  1.解题导入:“雪花”、“梦”有关系吗?

  这里的“梦”由谁在做?是小朋友?还是小动物?做什么“梦”?这就是本歌要告诉你的内容。

  2.聆听范唱。

  听完范唱,对歌名能理解了吗?

  雪花-梦-小动物-春风-梦醒。

  3.再听一遍范唱,在“告诉小××”的间奏处,请大家轻轻随音乐拍手(XX)。

  4.解决两处难点:

  “#2”的音高要靠近“3”,这样“#2”就能唱准。

  注意弱起的节奏,用划拍法唱准。

  5.自学歌曲的曲调。

  6.歌曲表演时,注意两个乐段的对比,第一乐段注重叙述性,平稳而口语化,尤其是四个“告诉”,要体现对小动物的保护的环保意识。

  第二乐段是全曲的高潮,注重抒情性,表现对小动物的亲切和热情。

  7.讨论:

  设问:

  (1)歌曲告诉了我们什么知识?

  (生物科普知识——冬眠)

  (2)还有哪些动物也冬眠?

  (知识的拓宽与延伸)

  8.带着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的意识,有感情地唱好本歌。

  9.小结:冬雪带给我们的益处——生态平衡。

  二、聆听《踏雪寻梅》

  1.这是我国近现代作曲家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首歌曲。简介黄自的生平。

  2.欣赏《踏雪寻梅》。

  边听边看书上的歌词,如能将歌谱也同时展示,效果会更好。

  3.讨论歌曲表现的内容。(歌曲抒发了主人翁在冬天,踏雪寻梅、勤奋读书、追求好时光的心情。)

  4.再次聆听。鼓励学生看着歌谱,轻轻哼唱。

  5.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描绘雪景为题材的歌曲。

  三、聆听《打虎上山》

  1.初听《打虎上山》。

  介绍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情中的《打虎上山》唱段的背景。

  2.聆听引子音乐,体验“莽莽林海、广阔雪原”的壮丽景色。

  3.复听全唱段。学习杨子荣的英雄气概。

  4.小结:这是京剧描绘的雪景及英雄穿林海跨雪原深入匪巢消灭匪徒的豪情壮志。表演

  第二课时

  一、表演《堆雪人》

  1.对于没有见过冬雪、没有玩过堆雪人的孩子来说,只能从图片、动画片中去想像,但歌曲《堆雪人》给我们带来了音乐的体验与感受。

  2.聆听范唱,找出相同节奏的乐句。

  3.学唱第一乐句的曲调(3小节)。

  4.在掌握第一乐句曲调识谱的基础上,自学第二、第三、第四乐句(每句3小节),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每一句的第1小节除节奏相同外,旋律的行进方向也基本相同;每句的第2小节的第一拍都是弱起“ ”,每句的3小节都含有切分节奏)

  5.完成歌曲的练习:线条图形的连接。

  6.如果第一乐段的四个乐句能流畅地唱好的话,第一乐段的低声部两个乐句也迎刃而解了。

  7.歌曲的表演有两个难点:

  首先是要唱出轻松活泼的、欢快自豪的情绪,具体是唱好衬词“啦啦啦”。其次是伴奏,要吹奏好伴奏谱,要花一定时间排练。当然合唱的和谐也不是很容易能唱好的。

  8.在流畅地唱好的基础上,可以启发学生按词意排练、构思表演唱,这样一定可以更好地表演歌曲的情景。

  二、创作活动

  1.在找到歌曲第一乐段的四句曲调的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出这就是曲调创作上的一种模仿进行的发展手法。

  2.按教材上的要求,做“模仿”的创作练习;素材是:

   模仿创作的第一个音是规定的,这样很显然其创作的曲调应该是:

  三、聆听《乘雪橇》

  1.由祖国各地的冬季引入本课欣赏内容的标题——《乘雪橇》。

  2.对全国的少年来说,直接有乘雪橇的感受的是不多的,但我们可以从音乐中去想像其中的情景与乐趣。

  3.初听全曲。

  设问:这是什么地区(国家)的音乐风格?为什么?

  (美国,爵士音乐风格足以证明。)

  4.根据教材中的图形谱及简谱谱例,熟悉乐曲的主题音调(或唱或奏或哼)。

  5.复听全曲。

  设问:这一主题音调全曲共出现几次?每次出现有哪些变化,表达了怎样的情绪与情景?

  6.再次复听,边听边作图形谱表示你对乐曲的过程的理解。

  四、祖国各地的冬季

  1.展开中国地图的挂图。

  2.找出课本中的“黑龙江、海南、昆明、西藏”的地理位置。

  3.同样是冬季,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冬景不一样?

  4.让学生谈谈在寒假中到过祖国的哪些地方,或从书本知识、影视媒体、网络上获得的各地冬季的风景。

  5.请体验过冬雪的同学谈谈其感受。

  

  

  
  〔人音版第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本文关键词: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969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cizhici/969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d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