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入湖河流污染特征及面源污染负荷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01:43
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太湖,位于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太湖流域水体污染十分严重。为研究该流域的污染现状及特征,本文通过年度间逐月调查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底质,得到以下结论: 1.入湖河流总氮污染十分严重,总氮控制和消减依然是重要内容。 2.汇水口和小梅港区域水质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格局、水循环过程、涵养林的生态功能是两区域水质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差异指标体现在溶解态总氮、氨氮、总磷、溶解态总磷、颗粒态磷、高锰酸盐指数;此外,汇水口区域水质污染特征体现出较强的点源污染特征;小梅港区域水质污染则体现出以总氮、颗粒态氮、总磷、颗粒态磷为主要污染物的面源污染特征; 3. Cu、Zn、Pb、Ni、Cr污染浓度均值为129.38mg/kg、207.74mg/kg、52.13mg/kg、28.26mg/kg、77.06mg/kg。其中Cu、Zn、Pb、Ni、Cr均超过毒性参考值(TRV),Cu超标达800%。Zn、Pb、Cr在世界湖泊沉积物中微量金属的范围(WCTMEL)内,Cu超出144%,Ni略低于世界湖泊沉积物中微量金属的范围(WCTMEL); 4.Cu...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水污染现状
1.2 太湖流域污染现状
1.3 土地格局对区域水污染的研究
1.4 输出系数模型在面源污染负荷测算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
2.1 自然地理
2.2 太湖流域水系
2.3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
2.4 流域区域划分
第三章 河流水质污染分布特征及评价
3.1 研究区域
3.2 材料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入湖河流丰水期水质现状及评价
3.3.2 入湖河流枯水期水质现状及评价
3.3.3 入湖河流丰水期污染特征分析
3.3.4 入湖河流枯水期污染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土地利用格局下水质特征分析
4.1 研究区域
4.2 材料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汇水口水质季节变化特征
4.3.2 小梅港水化学成分季节变化特征
4.3.3 汇水口与小梅港水化学成分的比较
4.3.4 区域水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4.3.5 季节性水质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湖流域典型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及评价
5.1 研究区域
5.2 材料及方法
5.3 地累积指数评价方法
5.4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5.5.2 地累积指数
5.5.3 相关分析
5.5.4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面源污染负荷测算
6.1 研究区域
6.2 材料及方法
6.3 输出系数模型及输出系数选取
6.3.1 输出系数模型
6.3.2 输出系数选取
6.4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解析
6.4.1 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6.4.2 湖滨带土地利用现状梯度缓冲分析
6.5 五分区污染氮磷污染负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附录2:图表检索
致谢
本文编号:3996970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水污染现状
1.2 太湖流域污染现状
1.3 土地格局对区域水污染的研究
1.4 输出系数模型在面源污染负荷测算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述
2.1 自然地理
2.2 太湖流域水系
2.3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
2.4 流域区域划分
第三章 河流水质污染分布特征及评价
3.1 研究区域
3.2 材料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入湖河流丰水期水质现状及评价
3.3.2 入湖河流枯水期水质现状及评价
3.3.3 入湖河流丰水期污染特征分析
3.3.4 入湖河流枯水期污染特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土地利用格局下水质特征分析
4.1 研究区域
4.2 材料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汇水口水质季节变化特征
4.3.2 小梅港水化学成分季节变化特征
4.3.3 汇水口与小梅港水化学成分的比较
4.3.4 区域水化学成分差异分析
4.3.5 季节性水质差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太湖流域典型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及评价
5.1 研究区域
5.2 材料及方法
5.3 地累积指数评价方法
5.4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方法
5.5 结果与讨论
5.5.1 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5.5.2 地累积指数
5.5.3 相关分析
5.5.4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及面源污染负荷测算
6.1 研究区域
6.2 材料及方法
6.3 输出系数模型及输出系数选取
6.3.1 输出系数模型
6.3.2 输出系数选取
6.4 太湖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解析
6.4.1 流域土地利用现状
6.4.2 湖滨带土地利用现状梯度缓冲分析
6.5 五分区污染氮磷污染负荷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附录2:图表检索
致谢
本文编号:39969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hetongwenben/3996970.html
上一篇:抗旱转基因玉米开花期耐旱性鉴定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