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中食源性病原菌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7-26 12:26
目的建立一种同时鉴定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为水产品中食源性病原菌检测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沙门氏菌inv A基因、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prfA、副溶血性弧菌tlh和霍乱弧菌ompW4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单重PCR扩增和敏感性试验;优化多重PCR反应体系中退火温度,进行多重PCR特异性、敏感性和人工添加目的菌污染鱿鱼检测试验;建立多重PCR检测技术.结果建立优化后的多重PCR对4种目标菌的单一或混合基因组DNA进行特异性扩增,而非目标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霍乱沙门氏菌、普通变形杆菌、小肠耶尔森菌、大肠埃希氏菌、克雷伯氏菌、粪肠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志贺氏菌、阴沟肠杆菌等其他菌株的基因组DNA均未见任何条带;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霍乱弧菌的最低检出限为104cfu/mL,副溶血性弧菌最低检出限为107cfu/mL.应用多重PCR对人工添加目标菌和非目标菌的鱿鱼进行检测,其结果可信.结论本研究建立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多重PCR检测,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准确等优点,可为水产品食源性...
【文章来源】: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21(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单重PCR扩增和灵敏度检测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退火温度对多重PCR扩增效果的影响很明显,退火温度在52~58℃时均能扩增出4条清晰的目的条带;但温度在60℃时,沙门氏菌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其中以退火温度为54℃(泳道2)时各菌株目的基因的扩增效率稍高,且较均衡,故选择54℃为该多重PCR的最佳退火温度.优化后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模板DNA8μL(各个菌DNA模板各2μL),4种引物各2μL,2×Taq Master Mix 14.5μL,总体积45μL.退火温度54℃45 s.结束反应,4℃保存,30 min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紫外成像分析系统记录并保存.2.3 多重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通过单管多重PCR检测4株目的菌特异性,每管加入4种、3种、2种和1种混合基因组DNA,均能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见图3.2.4 多重PCR灵敏度试验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副溶血性弧菌微滴数字PCR定量方法的建立[J]. 方佩佩,赵丽青,马云,王昌军,唐静,李正义,贾俊涛,姜英辉.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9)
[2]我国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 董庆利,王海梅,Pradeep K MALAKAR,刘箐,宋筱瑜,田明胜,陆冉冉. 食品科学. 2015(11)
[3]创伤弧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制研究现状[J]. 武静,刘晓斐,胡成进. 医学研究杂志. 2015(03)
[4]致病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因子研究进展[J]. 滕勇勇,王琪,吴雷,姚月娴,赵德坚,莫秋华,孙虹. 热带医学杂志. 2014(10)
[5]全国肉类及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况[J]. 周虓. 热带医学杂志. 2014(03)
[6]美国Bareilly沙门菌和Nchanga沙门菌感染暴发疫情对我国影响的风险评估[J]. 曹洋,倪大新,涂文校,孟玲,李雷雷,洪志恒,金连梅. 疾病监测. 2013(09)
[7]水产品病原菌及其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吴燕燕,李凤霞,李来好. 微生物学通报. 2009(01)
本文编号:3303563
【文章来源】: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21(06)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单重PCR扩增和灵敏度检测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退火温度对多重PCR扩增效果的影响很明显,退火温度在52~58℃时均能扩增出4条清晰的目的条带;但温度在60℃时,沙门氏菌未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其中以退火温度为54℃(泳道2)时各菌株目的基因的扩增效率稍高,且较均衡,故选择54℃为该多重PCR的最佳退火温度.优化后的多重PCR反应体系:模板DNA8μL(各个菌DNA模板各2μL),4种引物各2μL,2×Taq Master Mix 14.5μL,总体积45μL.退火温度54℃45 s.结束反应,4℃保存,30 min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紫外成像分析系统记录并保存.2.3 多重PCR特异性试验结果
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通过单管多重PCR检测4株目的菌特异性,每管加入4种、3种、2种和1种混合基因组DNA,均能扩增出特异性目的片段.见图3.2.4 多重PCR灵敏度试验结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副溶血性弧菌微滴数字PCR定量方法的建立[J]. 方佩佩,赵丽青,马云,王昌军,唐静,李正义,贾俊涛,姜英辉. 食品工业科技. 2018(19)
[2]我国食品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J]. 董庆利,王海梅,Pradeep K MALAKAR,刘箐,宋筱瑜,田明胜,陆冉冉. 食品科学. 2015(11)
[3]创伤弧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制研究现状[J]. 武静,刘晓斐,胡成进. 医学研究杂志. 2015(03)
[4]致病性弧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因子研究进展[J]. 滕勇勇,王琪,吴雷,姚月娴,赵德坚,莫秋华,孙虹. 热带医学杂志. 2014(10)
[5]全国肉类及水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现况[J]. 周虓. 热带医学杂志. 2014(03)
[6]美国Bareilly沙门菌和Nchanga沙门菌感染暴发疫情对我国影响的风险评估[J]. 曹洋,倪大新,涂文校,孟玲,李雷雷,洪志恒,金连梅. 疾病监测. 2013(09)
[7]水产品病原菌及其检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 吴燕燕,李凤霞,李来好. 微生物学通报. 2009(01)
本文编号:3303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30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