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萌发时间黑豆芽总黄酮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发布时间:2022-08-13 16:24
为了明确将黑豆芽作为保健食品原料的目标性和有效性,试验首先对NaNO2-Al(NO3)3分光光度法检测总黄酮含量的方法进行了优化,然后分别测定了不同萌发时间和不同部位黑豆芽中的总黄酮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试验中选择327 nm作为检测总黄酮含量的最优波长,该方法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和稳定性良好。在优化的条件下测定黑豆芽萌发72 h时的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均最高;黑豆芽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呈现如下顺序:胚芽>胚轴>胚根>子叶;不同萌发时间和不同部位黑豆芽的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之间呈现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2=0.7099和R~2=0.4570。选择萌发72 h的黑豆芽胚芽部位作为保健食品原料有效性更好。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黑豆芽样品的制备
1.2.2 总黄酮含量检测方法的优化
(1)芦丁标准溶液和样品待测液的制备:
(2)检测波长的优化:
(3)芦丁标准曲线的制作:
(4)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和稳定性的测定:
(5)黑豆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3 不同萌发时间黑豆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4 不同部位黑豆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1.2.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黄酮含量检测方法的优化结果
2.1.1 检测波长的优化结果
2.1.2 芦丁标准曲线
2.1.3 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和稳定性试验结果
2.2 不同萌发时间黑豆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黑豆芽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不同萌发时间黑豆芽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2.5 不同部位黑豆芽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2.6 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藜麦种子萌发中营养物质变化的研究[J]. 苏艳玲,张谨华. 食品工业. 2019(02)
[2]3种豆芽中异黄酮、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果蝇SOD、GSH-Px活力的影响[J]. 王飞霞,杨晓华,张华峰,朱春燕,李璐,王凤忠. 中国食品学报. 2018(11)
[3]种子贮藏物质与萌发的关系[J]. 赵明,张红香,颜宏,邱璐. 土壤与作物. 2018(02)
[4]“沁州黄”小米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 付丽红,任文静,李玉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5]黑豆萌发后主要成分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来吉祥,魏少敏,方云,何聪芬. 大豆科学. 2013(06)
[6]黑豆芽菜最佳萌发条件下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J]. 迟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5)
[7]杜仲叶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优化[J]. 柴建新,万茵,付桂明,谢明勇,陈建芳,罗阳帆. 中国食品学报. 2013(04)
[8]黑豆发芽条件及其异黄酮提取物特性研究[J]. 翟玮玮. 食品科学. 2008(09)
[9]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及合成研究进展[J]. 延玺,刘会青,邹永青,任占华. 有机化学. 2008(09)
[10]硫酸镁浸种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 王芳,姜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677366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与试剂
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1.2 方法
1.2.1 黑豆芽样品的制备
1.2.2 总黄酮含量检测方法的优化
(1)芦丁标准溶液和样品待测液的制备:
(2)检测波长的优化:
(3)芦丁标准曲线的制作:
(4)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和稳定性的测定:
(5)黑豆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3 不同萌发时间黑豆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4 不同部位黑豆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1.2.5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1.2.6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黄酮含量检测方法的优化结果
2.1.1 检测波长的优化结果
2.1.2 芦丁标准曲线
2.1.3 精密度、加标回收率和稳定性试验结果
2.2 不同萌发时间黑豆芽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2.3 黑豆芽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
2.4 不同萌发时间黑豆芽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2.5 不同部位黑豆芽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2.6 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藜麦种子萌发中营养物质变化的研究[J]. 苏艳玲,张谨华. 食品工业. 2019(02)
[2]3种豆芽中异黄酮、多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其对果蝇SOD、GSH-Px活力的影响[J]. 王飞霞,杨晓华,张华峰,朱春燕,李璐,王凤忠. 中国食品学报. 2018(11)
[3]种子贮藏物质与萌发的关系[J]. 赵明,张红香,颜宏,邱璐. 土壤与作物. 2018(02)
[4]“沁州黄”小米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J]. 付丽红,任文静,李玉娥.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5]黑豆萌发后主要成分变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来吉祥,魏少敏,方云,何聪芬. 大豆科学. 2013(06)
[6]黑豆芽菜最佳萌发条件下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J]. 迟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3(05)
[7]杜仲叶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优化[J]. 柴建新,万茵,付桂明,谢明勇,陈建芳,罗阳帆. 中国食品学报. 2013(04)
[8]黑豆发芽条件及其异黄酮提取物特性研究[J]. 翟玮玮. 食品科学. 2008(09)
[9]黄酮类化合物生理活性及合成研究进展[J]. 延玺,刘会青,邹永青,任占华. 有机化学. 2008(09)
[10]硫酸镁浸种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J]. 王芳,姜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本文编号:36773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ieribaike/367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