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性”的差异表述——19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新马和香港文学期刊的华文文学传播
本文关键词:“世界性”的差异表述——19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新马和香港文学期刊的华文文学传播 出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新马和香港文学期刊都凸显了"世界性"的传播理念,开始关注本土以外的华文文学。但其演绎"世界性"的方式却深受区域语境之影响。从意识形态诉求到文学性标准,中国内地文学期刊在为各区域华文文学留下了拓展空间之时又显现了中心对边缘有意无意间的挤压。马来西亚的《蕉风》在少数族裔文化主体性建构的困境之中,将"海外"的华文文学(包括中国文学)既看成推动本土文学发展的源泉,又视为影响的焦虑,两者在对立中共存。《香港文学》则追求香港性和世界性之互动契合,以去中心化的策略不断重组各区域华文文学,形塑了流动的世界华文文学画卷。
【作者单位】: 惠州学院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课题“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内地传播研究及史料整理”(12YC751094) 广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内地传播研究及史料整理——以文学期刊为中心”(GD10YZW05)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198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思维的逐渐解体,交流和对话成为主题,世界各地的文学文化交流开始启动,三大华文中心———中国内地、新马和港台等地的文学期刊也逐渐打破各自的壁垒,将视线延伸到本土以外,形成了世界性视野,华文文学(汉语文学)①的世界图景也得以在各区域语境中被呈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孟伟哉;;白先勇《永远的尹雪艳》刊出始末——关于《当代》答博士生颜敏问[J];出版史料;2007年04期
2 计红芳;;从大陆性到香港性——香港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演变[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时胜勋;;地缘文明视角与当代东亚文论[J];东方丛刊;2008年04期
2 时胜勋;;地缘文明与东亚文论身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杨红英;;2007年华文文学研究综述[J];华文文学;200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颜呐;论白先勇对中国传统悲悯精神的传承和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亚暾 ,汪义生;东西方华文文学论(摘录)[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1年02期
2 汪义生,潘亚暾;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趋向管窥[J];上饶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3 赵淑侠;魂系祖国母土 作沟通中外文化的桥梁──对20世纪华文文学的几点看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范洪冰;华文文学的璀璨明珠[J];语文世界(蓝B版);2001年05期
5 曾敏之;华文文学应重情[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6 英溪;2003海峡两岸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2期
7 潘亚暾;东西方华文文学面面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01期
8 肖惊鸿;;白舒荣新书《回眸》出版[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2期
9 陈辽;“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新学科建立的标志——读《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J];学术研究;1995年03期
10 许翼心,陈实;作为一门新学科的世界华文文学[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2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3 龚娟玲;;中国作协所属文学期刊推出一批抗战题材作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4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5 李敬泽;;罗伟章之信念[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6 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国外传播与研究为例[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道一声感谢——终刊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1)[C];1999年
8 朱寿桐;;论郭沫若创作的空域背景[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9 葛红兵;;中国文学之与世界性文化矛盾——2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西方化与世界化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王士强;;“世界性”与“中国心”——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述要[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立勇书评人;涨稿费是文学期刊起死回生的好办法?[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2 陈德宏;“三级火箭”的风采[N];文艺报;2009年
3 王干;文学期刊何以再度边缘化[N];人民日报;2010年
4 本报实习生 范昕;文学期刊力保原创回归本真[N];文汇报;2009年
5 伊竹;上饶市作家频频在全国文学期刊群体亮相[N];上饶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武翩翩;老牌文学期刊《芳草》改版全国首家网络文学选刊问世[N];文艺报;2005年
7 白烨;近期文坛争鸣述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8 陈思和;珍视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品牌[N];文汇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舒晋瑜;文学期刊赛事知多少[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虞金星;有眼光也有态度[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邓集田;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阳;当代文学生产机制转型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伟f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刘铁群;现代都市未成型时期的市民文学[D];河南大学;2002年
10 张卓;跨文化交流与当代留学生文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爱玲;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缪菁;跨越与融合[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松锋;“通俗”的意义与限度[D];河南大学;2012年
6 丁婕;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文学研究会文学期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8 郭海燕;当代文学第一现场勘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云芳;先锋文学与文学期刊[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娟;危机与突围[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20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1320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