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文艺期刊 >

本土性的遮蔽与回归——从文学期刊看战后二十年香港文学

发布时间:2017-05-25 18:24

  本文关键词:本土性的遮蔽与回归——从文学期刊看战后二十年香港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战后二十年香港文学期刊的创刊与发行,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并直接影响到香港文坛的基本格局和文学创作的形态。战后初期左翼文学期刊占据了香港文坛的主导地位,但其文学活动主要为大陆文学形态的建构服务,与香港本土文学关系并不密切。香港文学的本土性仅在少量期刊上有所体现,且居于潜在的层面,未得到充分发展;50年代以后,香港文学期刊发展较快,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形态,成为促进新文学传统、外来艺术资源与香港本地文学结合的重要媒介,香港文学也逐渐摆脱"他者"的影响,本土性不断增强。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国际教育学院;
【关键词】战后 香港 文学期刊 本土性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由于港英政府统治的恢复和巩固,从1945年抗战胜利到1966年大陆“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本文中这一时期被简称为战后二十年)的香港在由战争状态继而走向隔绝与对峙的内地和台湾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较具包容性的空间,香港的文学期刊(通常指所谓纯文学期刊,也包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丽娟;《中国学生周报》与香港文学发展的关系[J];华文文学;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尔嘉;;二十一世纪香港中小学音乐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2 唐铁惠;赵坤;;城市美学视野下香港城市中的“他者”[J];武陵学刊;2010年02期

3 魏婷婷;;浅论李碧华小说的传奇性[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11期

4 曹惠民;;意识流小说中的“与众不同”之作——重评刘以鬯的《酒徒》[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Z1期

5 刘杰辉;熊伟;;“炼金术”的三种类型——李碧华作品商业成功的原因[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沈本秋;;低姿态介入: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中的美国态度研究[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01期

7 张长青;;“弱者的宣言”——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一种读法[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齐鹏飞 ,程波;香港回归之旅——48年(1949—1997)历程回溯(上)[J];党史纵横;1997年07期

9 曹娟;张鹏;;内地电影中的香港想象[J];电影文学;2010年09期

10 王军;;沦陷时期《万象》杂志的文学风貌[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洪琛;;《七子之歌》的地理想像[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峰;架设东西方的桥梁——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3 唐丽芳;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D];复旦大学;2005年

4 张鸿声;文学中的上海想象[D];浙江大学;2006年

5 章妮;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像[D];山东大学;2006年

6 焦雨虹;消费文化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都市小说[D];复旦大学;2007年

7 孙晓虹;历史与女性的抒写[D];复旦大学;2007年

8 刘宇清;上海电影传统的分化与裂变(1945-1965)[D];上海大学;2007年

9 徐秀明;20世纪中国成长小说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10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小凤;论也斯小说香港流行文化的叙事[D];暨南大学;2011年

2 伍婷婷;论梁凤仪小说的“女强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会君;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4 杨希;卡桑德拉的预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钟平丽;沉痛的风景[D];宁波大学;2010年

6 孙利华;大陆的香港、澳门文学研究述论(1979-2009)[D];苏州大学;2011年

7 陈艳;香港时空下的“故事新编”[D];山东大学;2005年

8 黄静;李碧华情欲小说中的性别政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关士礼;亦舒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向萍;台湾香港女性小说创作比较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虹;浅谈文学期刊办刊的新思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2 孙玉良;;吉林省举办文学期刊第二届优秀编辑评奖活动[J];作家;1996年09期

3 ;简讯两则[J];福建文学;1997年01期

4 谢永新,陈定家;机遇与挑战──从期刊的走向看文学的命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5 吕巍巍;戴宝罡;吕美南;王兆田;;纸上交流[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05期

6 张倩;;云南大地上的一棵树[J];滇池;2003年10期

7 本刊编辑部;;2006年本刊“诗的回廊”推出唱和专辑[J];厦门文学;2005年11期

8 守夜人;;扫描:文学期刊的诗意固守与探索[J];诗选刊;2006年07期

9 ;文学与文学期刊的嬗变——“百花洲文学论坛·葛仙山笔会”纪要[J];百花洲;2008年05期

10 王立光;;《辽河》30年[J];辽河;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2 欧阳明;;文学期刊的读者空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3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5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6 杨晓敏;;从文化到产业——我看文学期刊的市场化生存[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龚娟玲;;中国作协所属文学期刊推出一批抗战题材作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8 陈熙涵;;当“80后”遭遇前辈作家[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5)[C];2005年

9 袁成毅;;战后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政策的几个问题[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下卷)[C];2005年

10 王键;;光复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日台贸易重新启动过程之探析[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秀莉;文学期刊生存发展之路探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文艺橙;纯文学期刊需要政策扶持[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悠扬 实习生 杨晶晶;“80后”创造文学奇迹[N];深圳商报;2010年

4 匡生元;也谈文学期刊的出路[N];文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雷新;文学期刊稿费何时“高地”复得?[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韩立勇书评人;涨稿费是文学期刊起死回生的好办法?[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郭志杰;构筑文学期刊的比较学研究系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冯倩 编译;美国文学期刊不退反进[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少儿文学期刊 境遇两重天[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叶于;文学期刊“变脸”[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琴;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京芳;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鞠维伟;英国二战期间及战后初期处置德国的政策研究(1943-1949)[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邓集田;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版平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爱玲;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松锋;“通俗”的意义与限度[D];河南大学;2012年

5 徐雅颖;《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丁婕;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文学研究会文学期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8 郭海燕;当代文学第一现场勘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娟;危机与突围[D];郑州大学;2006年

10 李金哲;战后初期苏联维护德国统一的外交政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本土性的遮蔽与回归——从文学期刊看战后二十年香港文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6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3946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9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