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文学期刊的办刊策略与社群凝聚
本文关键词:1930年代文学期刊的办刊策略与社群凝聚
【摘要】:文学期刊出版反映了文学社群的门户之争,是文学社群运作的结果,这在1930年代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个阶段文学社群的期刊出版主要采用三种策略:首先通过确立办刊宗旨来打出旗号,吸引同志的注意;其次选定一个有名望和号召力的主编,树立一定的权威,建立崇拜偶像;第三利用编辑的用稿权,对稿件有选择的采用,一般采用思想观念和艺术审美倾向性相近的社群内部稿件,扩大社群的影响。1930年代的期刊出版为文学社群建立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成为社群寻求志同道合对象一种特殊方法,为促进文学社群的凝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年代 现代文学社群 期刊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朱光潜曾感慨说:“在现代中国,一个有势力的文学刊物比一个大学的影响还要更大、更深长。”〔1〕期刊出版对现代文学社群来说意义重大,它是社群成员发表言论和主张的场所,某种意义上是社群赖以存在的基础。对此李春雨在《论现代出版与现代作家群体的关系》一文中作了较详细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淑玲;《大公报》与中国现代文学[J];河北学刊;2004年03期
2 翟瑞青;;现代作家和编辑职业的互动关系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张如法;编辑与文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黄蓉;;试论左联对《北斗》主编丁玲的宣传策略[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5 茅盾;;多事而活跃的岁月——回忆录[十六][J];新文学史料;1982年03期
6 颜湘茹;;《现代》传媒形象的变迁——《现代》“编辑座谈”等栏目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光辉;;沈从文女性崇拜的心理探微[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孙玉石;;论吕德申小说创作及其与一种文化精神之联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高兴;;北京中央公园与民国文人的文化心态[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康化夷;;黎烈文与改进出版社[J];出版发行研究;2009年10期
5 石柏胜;;“语言的狂欢”与“文字的体操”——沈从文剧体作品的语言特色与生成归因[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吴宝林;戴航;;珞珈山上的沈从文[J];长江学术;2009年01期
7 张森;;略谈沈从文研究中的史料问题[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8 周斌;刘小容;;论沈从文的“五四”观[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石柏胜;;沈从文剧体作品语言艺术魅力生成溯源[J];池州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娟;;沈从文与《晨报副刊》[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唐东堰;生命的迷狂与神秘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红军;鲁迅文学经典与现代传媒的关系[D];辽宁大学;2011年
4 员怒华;“四大副刊”与五四新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亮;流亡的诗学[D];浙江大学;2011年
6 蔡颖华;沈从文文学经典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效宏;媒介话语,,现代传播中的个体呈现[D];四川大学;2006年
8 易彬;论穆旦诗歌艺术精神与中国新诗的历史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晋莉;现代性与中国二十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建仓;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境界叙事和意象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斌凤;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晓玲;沈从文小说的诗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亚丽;沈从文建国初期心灵世界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翟飞;论沈从文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云兰;沈从文湘西小说时空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丁锡才;沈从文与国民党[D];西南大学;2011年
7 李金凤;《北斗》与左翼文学[D];西南大学;2011年
8 张琳;作为“文学青年”的沈从文[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傅宏远;1930年代前期青岛的文学生态[D];北京大学;2011年
10 石志高;屠格涅夫与沈从文创作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杲;我们的追求:编辑学[J];出版科学;1999年01期
2 刘铁群;;《礼拜六》:民初市民文学期刊的代表作[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春雨;刘勇;;现代作家多重身份互溶互动的考察——一个本应受到重视的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张如法;选择: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贺艳;从周文看左联作家的被生产模式——兼论周文的创作[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6 秦弓;追求光明的代价——“左联”时期丁玲的创作[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7 孙玉蓉;;俞平伯资料三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01期
8 丁文;;新文学读者眼中的“《小说月报》革新”[J];云梦学刊;2006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长安;1930年代现代派小说的感觉化叙事方式[J];晋阳学刊;2004年04期
2 李玮;;纯文学:1930年代文学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谭旭东;;2007~2008年儿童文学出版现象考察[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陈晓燕;;话语的拟声——从张天翼小说看1930年代中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话语[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2期
5 许家祥;;老鬼的“审美观”[J];杂文月刊(原创版);2011年02期
6 朱晓进;;政治激情与30年代文学创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谢丽;;走向学术化的批评:苏雪林1930年代作家论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江震龙;张立群;;转变、介入与自我认同——论1930年代杨骚的诗歌创作[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杨洪承;;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生态与心态研究论纲[J];江海学刊;2008年03期
10 聂明军;;洗心[J];金山;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栾梅健;;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明和;;城镇化嬗变中的一颗明珠——试论《梦城》主人公杨婉芝[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0年遵义县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丁晓卿;;新时期中国农民传统性格的流变——从回回到禾禾再到郭金石[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4 崔际银;;论李白在传统文化流程中的作用[A];中国李白研究(2006—2007)——李白与当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素美;;论宋江儒道与市民意识兼融的忠义观[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6 徐世中;;论杜十娘的生命意识[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7 王立群;;从“原本”到“定本”——《日本杂事诗》修订考[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二辑)[C];2007年
8 胡德香;曾Zs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蔡丽玲;;写作道德与文化自觉[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能王;关于“新乡土文学”的对话[N];文艺报;2006年
2 司徒伟智;读老大姐的五条反思[N];学习时报;2008年
3 重能集团天府三汇一矿 银长民;几度别迎几番冲动[N];工人日报;2008年
4 栾梅健;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N];文艺报;2006年
5 汤拥华邋王晓华;原创何以可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刘弘森;在生活的漩涡里淘取真金[N];解放军报;2008年
7 吴云;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弥勒文艺大繁荣[N];红河日报;2008年
8 杨曾宪;拒绝媚俗 呼唤经典[N];文学报;2003年
9 张炯;农村变革的历史图景[N];人民日报;2006年
10 段崇轩;聚焦新的农民形象[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史建桥;《天问》的思想内容与结构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2 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定春;观念与文学的双向“形塑”[D];苏州大学;2009年
4 闫续瑞;汉唐之际帝王、士大夫家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海霞;李渔文化活动及观念考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怀玉;1930年代的大众文化:大都会的现代性想像与追寻[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田春艳;《聊斋志异》鬼小说文化内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霞;“三言”“二拍”小说中婢女形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石柳;论徐志摩刊物编辑的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毛义玲;元散曲作家疏狂心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郁玉英;论《樵歌》的文人风致[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易华;论老舍的故事模式[D];扬州大学;2004年
8 白雪梅;《海上花列传》新论[D];南昌大学;2007年
9 黄蕾;北朝女性墓志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爱科;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起源[D];青岛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73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57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