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文艺期刊 >

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5:08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 文化 当代文学 文学期刊 文学期刊生产力 困境 定位 审美 可持续发展 仿像 超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传播学视角来观照文学的传播与接受过程,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对文学传播过程的研究实质上是针对传播载体展开的,因此,作为文学重要传播载体的文学期刊便从文学研究的隐性因子转而跃升到显性位置。探寻当下文学期刊的现在时,焦点主要是其面临的困境及其造成困境的原因和未来出路,这不仅是笔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的直接动因,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文学期刊作为纸质媒介的代表对当代文学的发生、发展、传播、接受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试图从传播学视角对文学期刊重新进行审视,在梳理其演变过程的同时实现对当代文学历史进程的观照。 论文将文学期刊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命题来提出,一则是为了呼应文学传播学这一新的研究课题,更深的意图在于把握当代文学在传播力量的影响下由外及内的变化。当下对文学期刊这一研究课题的展开,多从现象和具体的文本出发,研究成果大多还停留在现象分析阶段,而本文对文学期刊的研究则直接从其本体切入,围绕文学期刊的本体、流变及趋向三个重大问题结构全文。行文上打破时间序列上的线性叙述,以内在变化为纲领,将论文串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论述文学期刊的双重身份为出发点,通过对单一身份到双重身份的变迁事实的再次指证和确认,将涉及文学期刊本体问题的“身份”给予界定,进而深入文学期刊内部,对其生产力问题以及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进行理论阐述,其中关于文学期刊的生产力问题既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的生产与消费理论中得到启发,也是文学期刊迈向产业化必将面临的现实议题,是衡量文学期刊发展变化的一个可量化指标,由此衍生出一个重要观点:文学期刊的生产力是物质与精神同体的生产力。精神性的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的社会职能、审美功能等,是掩藏在文学期刊文学性内部的隐性效应;而物质性生产力是文学期刊所体现出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显性的数值关系。精神性的生产力着眼于价值判断,而物质性生产力则更多地体现出数值衡量。在文学期刊的发展场域中,着眼点放在对其体制、机制、生产、消费等环节的剖析上,而关于文学期刊的商品化和商品化的文学期刊所引发的审美倾斜则是作为核心问题来提出,通过对文学期刊“审美试验”的分析来阐明审美观的衍变轨迹。对上述问题厘清的过程,就是依赖逻辑推理和
【关键词】:文学 文化 当代文学 文学期刊 文学期刊生产力 困境 定位 审美 可持续发展 仿像 超越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I206.7
【目录】:
  • 绪论14-24
  • 一、文学期刊的外围生态环境14-17
  • 二、文学期刊研究的段落划分及与其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17-20
  • 三、文学期刊的理论品格及其性质20-24
  • 第一部分 文学期刊本体论24-83
  • 第一章 文学期刊传播与生产的双重身份确认25-31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传媒品格25-26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类别划分26-28
  • 第三节 技术力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28-31
  • 第二章 功利与唯美纠结的场域31-43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经营性质的确立32-35
  • 第二节 艰难的体制创新35-40
  • 一、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一元化体制35
  • 二、变化中的痛苦选择:从一元到多元35-38
  • 三、在文学法则与市场法则的夹缝中艰难前行38-40
  • 第三节 管理模式的有效尝试40-43
  • 第三章 文学期刊的生产力43-63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生产力的确认43-50
  • 一、文学生产力的确认43-45
  • 二、文学期刊生产力内涵分析45-47
  • 三、文学期刊的发展必须兼顾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47-50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主体性50-59
  • 一、文学期刊主体性的三个层面50-51
  • 二、生产层因素51-56
  • 三、外围层因素56-59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的可持续发展59-63
  • 一、主编的更替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0
  • 二、办刊宗旨的变动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0-61
  • 三、作家资源储备断裂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1-63
  • 四、体制与机制以及经济分配关系的改变对文学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63
  • 第四章 审美理想的摇摆与归位63-83
  • 第一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奖64-69
  • 一、文学期刊自身设奖是其审美追求的体现64-68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特征68-69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审美试验69-73
  • 一、审美试验类型69-71
  • 二、文学期刊的审美变化71-73
  • 第三节 从文学的泛审美到文学期刊的泛审美73-76
  • 第四节 审美的倾斜与归位76-83
  • 第二部分 文学期刊流变论83-172
  • 第一章 结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85-116
  • 第一节 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地位、功能及作用86-93
  • 一、作协对文学期刊的影响86-87
  • 二、文学期刊形成严格的等级制87-89
  • 三、文学期刊政治职能的形成及其原因89-90
  • 四、计划化时期文学期刊的价值评判90-93
  • 第二节 一统时期文学期刊的困境93-99
  • 一、意识形态与文学期刊的紧密关系93-96
  • 二、文学期刊的调整及其特点96-99
  • 第三节 17年时期的《人民文学》99-116
  • 一、从《发刊词》说起100-101
  •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展现101-106
  • 三、审美风格的演变106-110
  • 四、虚拟的权力与权力的颠覆110-116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转折116-132
  • 第一节 文学期刊的勃兴117-124
  • 一、文学期刊逐渐回归自我117-120
  • 二、文学期刊本体功能的发挥120-124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产业化改革124-128
  • 一、文学期刊对文学失去热情,改革迟缓124-126
  • 二、文学期刊的第二次转型126-128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困境的追问及对策128-132
  • 一、困境的实质128-130
  • 二、文学期刊市场化及其负面效应130-132
  • 第三章 解构体系下的文学期刊132-172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无产化趋势加剧132-138
  • 一、文学期刊经费窘况133-134
  • 二、文学期刊自救之策134-136
  • 三、文学期刊在商业化支配下的主体彰显136-138
  • 第二节 文学期刊的越界与扩容138-146
  • 一、文学及文艺学科的越界与扩容138-139
  • 二、文学期刊的“改版试验”139-146
  • 第三节 文学期刊经营策略的调整146-149
  • 一、改变销售策略,理顺销售渠道146
  • 二、由单一化经营向综合化方向拓展146-147
  • 三、开展广告业务,尝试产业化运营147-149
  • 第四节 体制及机制改革149-156
  • 一、改变经营观念,从人事和分配制度入手进行体制改革150-151
  • 二、寻找体外资本的介入与运作,走联合发展的道路151-152
  • 三、转变经营机制,探索期刊产业化的发展道路152-156
  • 第五节“改版”的正态效应与负面影响156-159
  • 一、文学期刊发展的几个重大转变156-157
  • 二、另类“改版”的警示意义157-159
  • 第六节 消费社会文学期刊的尴尬境遇159-172
  • 一、消费文化盛行对文学期刊的影响159-160
  • 二、文学期刊的应对举措160-172
  • 第三部分 文学期刊趋向论172-205
  • 第一章 文学职能及作家身份172-183
  • 第一节 文学被边缘化还是文学的职能被边缘化172-175
  • 第二节 文学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移与置换175-177
  • 第三节 文学内部的流变与职能的发挥177-178
  • 第四节 文学叙述主体身份的变迁与分化178-183
  • 一、作家身份确认179-181
  • 二、创作主体的变迁使得媒体对文学的干预加强181-183
  • 第二章 文学期刊的走向与前瞻183-189
  • 第一节 文学期刊格局的变化183-184
  • 第二节 纯文学期刊的文化品格及审美品格的重建184-186
  • 第三节 消费时代通俗文学期刊的市场潜能186-188
  • 第四节 创作主体在文学期刊变革中的作用188-189
  • 第三章 文学期刊对文学的仿生成像与超越189-205
  • 第一节 传媒从工具理性向功能主体的转换189-196
  • 一、传媒对文学的演变过程189-191
  • 二、传媒对文学的双重影响191-194
  • 三、传媒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意义194-196
  • 第二节 文学期刊与文学的关系演进196-198
  • 第三节 文学期刊塑造文学经典的能力质疑198-201
  • 第四节 文学期刊期待第三次复兴201-205
  • 结语 从文学期刊的擅变看当代文学的演进205-208
  • 主要参考书目208-210
  • 读博以来(2003.9-2006.4)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210-212
  • 写在最后(代致谢)212-213
  • 附录213-250
  • 附录1:当代主要文学期刊创办年代213-215
  • 附录2: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215-219
  • 附录3:中国小说学会小说排行榜作品及来源期刊、出版社219-223
  • 附录4:1978-2000年全国文学奖获奖作品来源期刊及出版社223-250
  • 附录5:“茅台杯”人民文学奖获奖作品2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骥;;文化语境对语篇影响的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熊文光;廖明福;;文化语境下的广告翻译[J];作家;2009年24期

3 陈明琴;;框架理论对中西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词汇解读[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4 叶志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戏剧策略[J];戏剧文学;1994年03期

5 常青;边缘话语的文化理想——“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会议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6 张荣翼;当前文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1期

7 金颖;试析文化语境中的翻译[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8 张向阳;文化语境与汽车商标词翻译[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钟希高;论50-60年代小说中英雄形象画廊形成的文化语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朱炼红;吴倩;;论文化语境与文学作品翻译[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立红;;功能语篇分析与EFL阅读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宋志强;;试析习语翻译中的形象处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杨思远;燕燕;吴俊磊;;以“和”为本——试论统一战线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文化语境与路径选择[A];和谐文化与统一战线——全国首次统战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李鑫;;概论中华文化遗产之文化语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黄艳艳;;从文化语境看归化和异化的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7 王成兵;;消费文化语境中的认同危机问题[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8 郭_g;;大众文化语境中的三国文化[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9 刘晓晖;李先逵;;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诗境规划思想与方法[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郑崇选;;当代中国消费文化语境下的文学转型[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辽宁大学教授 乌丙安;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界定[N];光明日报;2005年

2 陶东风;消费文化语境中的经典[N];人民日报;2005年

3 傅谨;京剧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定位[N];光明日报;2008年

4 耿波;村落语境中的乡民艺术魅力[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贾玉成;译学语境研究的新期待[N];文艺报;2006年

6 苑坚;《格萨尔》保护不能忽视文化语境[N];西部时报;2007年

7 傅谨;当代文化语境和上海京剧院的成功之道[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日立;深入探讨国内外女性理论与中国文化语境关系[N];光明日报;2010年

9 刘墨;古典图式的现代魅力[N];汕头日报;2006年

10 2008上海双年展助理策展人 李凝;上海双年展:打造中国当代文化语境的平台[N];中国文化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德;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期刊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包燕;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D];浙江大学;2005年

3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肖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D];四川大学;2002年

5 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D];四川大学;2003年

6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7 郭林;主观写意与客观写实:中美电视产品文化语境差异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管宁;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仲凡;古典诗艺在当代的新声[D];兰州大学;2009年

10 于启莹;京味·市井·小说[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丽;从中国社会大文化语境视角研究翻译选择的目的[D];重庆大学;2004年

2 杨磊;语境和英汉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慧荣;试论文化语境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许宏香;“味”:古典美学范畴中感官用语的个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5 梁昭;从文化语境角度看宋词的翻译[D];重庆大学;2005年

6 刘德军;从文化语境角度看旅游资料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兰彩玉;莎士比亚文字游戏的翻译及其案例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冀宁华;[D];郑州大学;2002年

9 刘艳宗;近二十年来小说中儿童视角的文化分析[D];河南大学;2005年

10 杨莉;文化语境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352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6352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8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