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文艺期刊 >

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0 23:20

  本文关键词: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学期刊 1940年代 多元共存 一元化


【摘要】: 本文关注的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文学格局的转变过程,考察各种文学成分、文学力量在这段时间发生的分化、抗衡与重组,重点在于具体、细致地描述这一转折的“过程”,而不作判断式的结论。因此,本文主要选取1940年代的文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时期数百种期刊史料的爬梳,较为详尽地描述该时期的刊物整体格局,分析刊物本身的变化,并对典型刊物进行考察,以呈现40年代多元流脉的文学是如何萎缩成一元独存的文学转型过程。 本文主体部分由两章构成,第一章主要考察20世纪40年代文学期刊的总体格局。在时段上,以抗日战争结束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地域上,分别考察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三个区域。其中,第一节描述了抗战结束前的文学期刊概况。抗战时期,不同区域内主导性政治力量所实施的文化政策的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使沦陷区、国统区、解放区的文学期刊呈现出不同面貌。在国统区,战时国共两党的合作局面使重庆、成都能够容纳多种倾向的文学力量,其中左翼文学显示出日渐强大的实力。在沦陷区,反抗日本侵略者及日伪政权体制下的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残酷压制是当务之急。除平津校园文学期刊超脱于日伪机构控制外,绝大多数刊物在办刊经费或文论内容方面都与日伪有染。为了在残酷的环境中求生存,沪宁地区的通俗文学期刊重新占据重要地位。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学期刊,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导下,面向工农大众,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和现实个性。 本章第二节重点考察抗战结束后文学路向的选择。四十年代以《文学杂志》、《希望》(及《泥土》、《呼吸》)、《华北文艺》和《文艺先锋》等为代表的各种文学力量构成多元共存的文学空间。抗战结束后,自由主义立场的文学刊物在平津文坛蓬勃发展起来;但随着1948年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胜利,左翼文学刊物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且对自由主义文学和左翼内部的非主流文学展开批判,推动文学的一体化进程。 第二章是对文学期刊本身的变化进行的研究。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在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文学期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节主要考察以沪宁平津四地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刊物的发展情况。该时期,左翼文学逐渐成为文坛的主导力量,因而在刊物的编辑和作者方面,认同左翼文学立场的作家成为文学期刊的主宰,许多中间作家开始向“左”转,其他作家则日渐淡出文坛,刊物的作者趋向单一化。在刊物的内容方面,也由先前的多元文学组合,逐渐萎缩成左翼文学独存的格局。 本章第二节着重描述解放区文学期刊向新中国文学期刊演变的过程。首先比较了新老解放区文学期刊的异同。在内容方面,以东北为代表的新解放区率先刊载了反映城市经济恢复发展,表现工人生活的文章。而陕甘宁等老解放区文学期刊的题材多涉及人民解放战争、农村土地改革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等方面。在形式上,老解放区对民间文艺形式的利用和改造是有益的尝试。其次,描述了解放区刊物本身的变化情况。如刊物的题材由表现解放战争,逐渐转移到反映农村土改、工人翻身斗争和恢复生产上来。最后,以《华北文艺》为例,通过对其办刊宗旨、刊物内容、编辑人选、发行方式的考察,描述解放区文学期刊走向新中国的过程。
【关键词】:文学期刊 1940年代 多元共存 一元化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前言10-13
  • 第一章 1940年代中国文学期刊的格局13-38
  • 第一节 抗战结束前的文学期刊概况13-24
  • 一、抗战期间文学期刊的特点13-15
  • 二、抗战时期国统区、沦陷区、解放区文学期刊的概况15-24
  • 第二节 抗战结束后文学方向的选择24-38
  • 一、坚持文学独立性的沦陷区文学期刊24-31
  • 二、为政治所累的国统区文学期刊31-33
  • 三、战后新办文学期刊的不同走向33-38
  • 第二章 1940年代后期的文学期刊:走向一元化38-53
  •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期刊的向"左"转38-48
  • 一、沪宁地区的文学期刊38-43
  • 二、平津地区的文学期刊43-48
  •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期刊向新中国刊物的演变48-53
  • 一、新、老解放区文学期刊的异同48-50
  • 二、解放区文学期刊的内部变化50-51
  • 三、由解放区走向新中国的文学期刊51-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7
  • 致谢57-58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美乔;;抗战胜利后平津文坛的复兴与“新写作”文学思潮的兴起[J];北京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吴福辉;中国左翼文学、京海派文学及其在当下的意义[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王丽丽,程光炜;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次探索——试论四十年代的文学环境[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洪子诚;发现和提出问题[J];南方文坛;2004年04期

5 周仁政;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京派和海派[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6 姜德明;沈从文与《现代文录》[J];寻根;2001年03期

7 封世辉;;华北沦陷区文艺期刊钩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01期

8 封世辉;华东沦陷区文艺期刊概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01期

9 段美乔;论1946—1948年平津文坛“新写作”的形成[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1期

10 赵园,钱理群,洪子诚,吴晓东,贺桂梅,赵京华,吕晴,秦弓,田禾,范家进,赵稀方,杨联芬,段美乔,牧阳一;20世纪40至70年代文学研究:问题与方法[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7094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7094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c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