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
本文关键词: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伪满洲国 文学期刊 钩沉 文艺政策 作品状貌 作家心灵
【摘要】:强权能约束人的行动,但不能束缚人的心灵。文学是人类的心灵产物,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的中国东北地区有自己的心灵史,也有其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这段文学应该纳入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视界。 基于以上观念,本论文选择了“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的研究,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对散佚资料的搜集和爬梳,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缺失的角落——伪满洲国时期的中国本土文学的现状和发展,作一系统的考述,并试图达到以下目的:绘出东北伪满洲国时期的部分文学图景,揭橥当时文人复杂的精神史的某些层面,厘清那个异态时空中精神世界的一些真相。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文学无意构建‘新满洲’”,是对伪满洲国时期存在时间最长的一本中文文化综合期刊《新满洲》的考述。考证出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的主体倾向。本章首先描述伪满洲国的文艺政策及其政策实施的方略,展示该杂志生存的话语背景,并借此为全篇论文提供论述的基底。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新满洲》杂志7年的编辑流程,厘清杂志的真实办刊策略。在特殊语境中,杂志既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又要维护文字的尊严,以文学为手段,在顺从文艺政策的同时却走向与之无关的不合作之路。在妥协和抗争的同时运作下,杂志中的文学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通俗文学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 第二章“新文学的想象”,是对文学期刊《艺文志》《文选》《作风》《诗季》及“文丛刊行会”的考述。藉此描述伪满洲国时期东北新文学的发展状态,并探讨文学背后的作家个体心灵等问题。本章首先以围绕对“艺文志”同人的批评为线索,考察《艺文志》《文选》《作风》三种杂志以及“文丛刊行会”,展示伪满洲国时期东北部分作家、作品及文学期刊的经营形式。然后通过对当时惟一的一本中文诗歌杂志《诗季》进行考述,揭示当时文坛的诗歌发展状况。这些纯文艺同人杂志,只出刊了两到三期,便纷纷停刊,但这些当时文人的心血之作,其间寄托了他们的文学梦想和社会愿望,忠实地记录了艰难时世中不甘坠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在上述期刊考述中还触及一些在伪满洲国生活的日本文人的创作情况及内心世界。 第三章“通俗文学的风景”,是对大众文化杂志《麒麟》的考述。藉此描述东北通俗文学的发展状况及其创作环境的情状。在当时的东北没有专门刊载通俗文艺的杂志,《麒麟》杂志可以算作当时文坛通俗文学的大本营。言情俊杰、侦探专家、武侠高手、幽默说客等汇聚于此,不仅有本地作者,还有华北通俗大家加盟,杂志以一半以上的篇幅,刊出了言情、
【关键词】:伪满洲国 文学期刊 钩沉 文艺政策 作品状貌 作家心灵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I209.6;I206.6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3
- 导言13-17
- 第一章 文学无意构建“新满洲”——《新满洲》杂志考述17-54
- 第一节 杂志存在的话语背景17-22
- 第二节 编辑流年22-44
- 第三节 不合作的文学44-54
- 第二章 新文学的想象——《艺文志》《文选》《作风》《诗季》杂志及“文丛刊行会”考述54-90
- 第一节 《艺文志》与《文选》《作风》及“文丛刊行会”56-79
- 第二节 新诗的青果——《诗季》杂志79-90
- 第三章 通俗文学的风景——《麒麟》杂志考述90-124
- 第一节 杂志的编辑与发行91-96
- 第二节 作者的构成96-97
- 第三节 通俗文学的大本营97-124
- 第四章 庄严与无耻并存——《青年文化》杂志考述124-162
- 第一节 杂志的定位及刊行125-131
- 第二节 杂志中的文学131-149
- 第三节 爵青之谜149-162
- 第五章 附逆作品的表里——《艺文志》杂志考述162-194
- 第一节 关于附逆作品的前见162-169
- 第二节 杂志钩沉169-179
- 第三节 附逆作品的表里179-194
- 主要参考文献194-201
- 附录一 伪满洲国时期出版的部分期刊目录201-259
- 附录二 伪满洲国时期出台的部分文艺政策259-262
- 附录三 伪满洲国时期部分出版机构及其出版丛书262-266
- 附录四 伪满洲国特高警察部分秘密报告书266-336
- 上官缨先生的启示(代后记)336-342
- 致谢3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剑敏;;当代文学学科视域下的文学期刊及其史料价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2 邱丹丹;;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税收掠夺政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8期
3 郭冬梅;;伪满洲国的县级地方财政[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4 宋欣;;爷爷为啥有三个名字[J];新天地;2011年08期
5 颜敏;;“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内地传播的基本阶段与流变趋势——以文学期刊为中心[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石晓轩;;铁蹄下的东北记忆[J];东方收藏;2011年08期
7 张挺玺;;从文学期刊看四十年代通俗文学的发展流变[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陈秀武;;初创期的“协和会”与伪满建国精神[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徐炳三;;伪满体制下宗教团体的处境与应对——以基督新教为例[J];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02期
10 祝力新;;《满洲评论》与小山贞知[J];外国问题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新知;王学文;;伪满洲国灭亡前发行的“必胜储蓄票”[A];《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文集(第五辑)[C];2003年
2 欧阳明;;文学期刊的读者空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3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4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5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6 杨晓敏;;从文化到产业——我看文学期刊的市场化生存[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8 刘晓丽;;伪满洲国时期文学杂志新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9 刘晓丽;;伪满洲国的“附逆作品”[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10 徐凤莉;韩玺山;;伪满洲国气象科研教育考证[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咸江南;文学期刊由大学来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记者 易飞 实习生 王媛;全省文学期刊发展研讨会在安陆举行[N];湖北日报;2008年
3 商报实习记者 李鹏;痛并坚持着文学期刊自我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张滢莹;新年文学期刊:名家新作最亮眼[N];文学报;2009年
5 邵永胜;文学期刊的创新与机遇[N];文艺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文艺橙;纯文学期刊需要政策扶持[N];光明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刘悠扬 实习生 杨晶晶;“80后”创造文学奇迹[N];深圳商报;2010年
8 匡生元;我看纯文学期刊的生存危机[N];太原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牛春颖;文学期刊:改革之时,要冲上去做实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10 记者 张福财;福建文学期刊 亟待突出重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孙琴;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傅羽弘;伪满洲国时期东北知识分子的日本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永花;伪满时期的蒙古族儿童文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京芳;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闫超;东北沦陷时期宗教状况与教化统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爱玲;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旭萍;伪满洲国时期的日本人官吏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巍;殖民语境下的文学图景[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松锋;“通俗”的意义与限度[D];河南大学;2012年
7 邓薇薇;《麒麟》杂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徐雅颖;《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吴晓亮;评日本帝国主义操纵下的伪满洲国“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丁婕;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537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75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