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善美带给读者——浅论青少年文学期刊的任务
本文关键词:把真善美带给读者——浅论青少年文学期刊的任务
【摘要】:文学的责任是向读者传播真善美。而作为读者对象为青少年的校园文学期刊,这方面的责任更重。笔者试从"真实、艺术地反映生活,帮助青少年读者去认识生活、感悟生活;倡导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改善青少年读者的精神素质;从美的角度引导青少年读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习惯"三方面,论述如何把握住真善美这个课题,研究青少年读者的心理,探讨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把真善美带给读者,给予他们认识世界、认识人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学审美能力方面的营养。
【作者单位】: 《三角洲》编辑部;
【关键词】: 真善美 文学期刊 青少年读者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传播,都应该是以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文学期刊也同样如此。对于文学期刊来说,其责任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用生动感人的形象传播文学的真善美,用真去引导读者,用善去感染读者,用美去熏陶读者。而对于读者对象为青少年文学爱好者的校园文学期刊,它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显松;;析哈代小说在传统框架内表现出的超前意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李恩来;;真、善、美:人类和谐存在的三重维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王丽;;唐人对意境理论的贡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4 刘舒;;浅议中国文论中的文学风格多样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5 魏远征;;生机妙在本无奇——顾太清词日常性审美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6 宋嗣廉;李白与《史记》人物情结之接受美学透视[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范立红;;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8 朱全国;;柏格森生命哲学对文学活动的启示[J];长城;2010年08期
9 黄雪玲;;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论白先勇《玉卿嫂》中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J];长城;2011年10期
10 王彪;;经典阅读与人文重塑——影像化时代的文学教育[J];长城;2011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威;;美妙的天籁——黑龙江流域三小民族民歌比较研究[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李志宏;;新时期的文学意识形态问题研究[A];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时期文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C];2008年
3 丁文厚;;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略谈南原大战中的李自成形象[A];纪念姚雪垠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新文学学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2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小燕;中古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吴松;中国武术的艺术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鲁定元;文学教育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之昂;肤觉经验与审美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方千华;竞技运动表演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郝永华;作为表征的文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苏君;解构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2 陈胜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丽莉;如何培养孤儿学生的阅读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敏;茨威格小说的心理现实主义[D];南昌大学;2010年
5 康辉;中学文学社团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清清;初中语文新课改与文言文教学[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亢;中国花鸟画雁画寓意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高日晨;利用校园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武粉莲;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彭南丰;论中国古典诗歌《长恨歌》英译中意境的再现[D];南华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儒东;;百期寄语[J];清明;1997年04期
2 魏晓虹;姚晓黎;;文学期刊的探索与分流[J];太原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3 魏晓虹;浅谈文学期刊办刊的新思路[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孙玉良;;吉林省举办文学期刊第二届优秀编辑评奖活动[J];作家;1996年09期
5 ;简讯两则[J];福建文学;1997年01期
6 谢永新,陈定家;机遇与挑战──从期刊的走向看文学的命运[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7 吕巍巍;戴宝罡;吕美南;王兆田;;纸上交流[J];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03年05期
8 张倩;;云南大地上的一棵树[J];滇池;2003年10期
9 本刊编辑部;;2006年本刊“诗的回廊”推出唱和专辑[J];厦门文学;2005年11期
10 守夜人;;扫描:文学期刊的诗意固守与探索[J];诗选刊;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阳明;;文学期刊的读者空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0.5)[C];2000年
2 李舫;;文学期刊:面对市场的角色定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3 武翩翩;;传统文学期刊如何应对网络的挑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4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一)[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5 杨晓敏;;从文化到产业——我看文学期刊的市场化生存[A];“中国期刊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姜德明;;现代文学期刊拾零(之二)[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7 贾晓欧;;用信任呼唤真善美的回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贾晓欧;;用信任呼唤真善美的回归[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9 李华;;得体性·语体·真善美[A];得体修辞学研究[C];1999年
10 许小兰;;结合本馆实际,浅析青少年读者教育[A];论新时期的图书馆服务——福建省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服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秀莉;文学期刊生存发展之路探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文艺橙;纯文学期刊需要政策扶持[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悠扬 实习生 杨晶晶;“80后”创造文学奇迹[N];深圳商报;2010年
4 匡生元;也谈文学期刊的出路[N];文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雷新;文学期刊稿费何时“高地”复得?[N];人民政协报;2010年
6 韩立勇书评人;涨稿费是文学期刊起死回生的好办法?[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7 郭志杰;构筑文学期刊的比较学研究系统[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冯倩 编译;美国文学期刊不退反进[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杨宁;少儿文学期刊 境遇两重天[N];人民日报;2011年
10 叶于;文学期刊“变脸”[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琴;我国最早之文学期刊——《瀛寰琐纪》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王鹏飞;“孤岛”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江足宁;弘扬真善美[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晓丽;1939-1945年东北地区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敏杰;转型时期的上海文学期刊[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冯昊;民族意识与沦陷区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7 孙爱玲;《红楼梦》人文之思辨[D];苏州大学;2006年
8 王京芳;邵洵美和他的出版事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相银;上海沦陷时期文学期刊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月梅;从《收获》的传播看网络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现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爱玲;从文学期刊的演变看市场对文学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焦玉鹏;八十年代文学期刊变迁特征及动因分析[D];北京印刷学院;2014年
4 王德英;《萌芽》:困境中的突围[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松锋;“通俗”的意义与限度[D];河南大学;2012年
6 徐雅颖;《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7 丁婕;四十年代文学转型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曲朝勃;文人群体的转型与文学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文学研究会文学期刊研究[D];青岛大学;2003年
9 郭海燕;当代文学第一现场勘查[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周勤慧;当前国产儿童动画片的教育价值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45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jyglkx/84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