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2010年我国19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计量指标的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2006-2010年我国19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计量指标的比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图书情报类期刊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 他引率 引用刊数 被引半衰期
【摘要】:以《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7-2011年版为数据源,对我国图书情报类19种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被引半衰期等6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如何提高和扩大我国图书情报类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出建议。
【作者单位】: 山西大学图书馆;《晋图学刊》编辑部;
【关键词】: 图书情报类期刊 总被引频次 影响因子 即年指标 他引率 引用刊数 被引半衰期
【分类号】:G353.1
【正文快照】: 在信息瞬息万变的今天,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和积累知识的载体,在促进对外交流和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情报类期刊同样肩负着对外交流和培养人才两方面的重要使命,在图书情报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希营;王春燕;张勇;陈晓峰;李逸尘;;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07年评价指标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6期
2 郭翠萍;;1998—2004年《地理学报》被引情况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24期
3 邱均平;于琦;;引文测度指标的应用及局限性分析[J];现代情报;2006年11期
4 沈志超;龚汉忠;曹静;邓晓群;;对CJCR中期刊评价指标“扩散因子”的质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05期
5 李晓萍;姜瑾秋;邢宝山;王丽;;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年04期
6 ;《农药学学报》2007年文献评价计量指标[J];农药学学报;2008年04期
7 ;《昆虫知识》2007年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J];昆虫知识;2009年01期
8 本刊编辑部;最新公布的本刊主要计量学指标[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3期
9 黎有文;;广西10种医学期刊主要评价指标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05期
10 ;消息[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晔;李兰欣;杜宁;;浅谈国内科技期刊的自引问题[A];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初十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文集[C];2010年
2 李建辉;王志魁;徐宏;肖志军;孙梦婕;苏洪余;;自引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作用的量化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周琼;;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及提高途径[A];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秦江敏;王荣;;正确认识影响因子 科学评价科技期刊[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5 季德春;鲍洪彤;彭垣;邱彦涛;谢骏;;SCI收录海洋科技期刊的学科特点和计量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初十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文集[C];2010年
6 ;《灾害学》2009年的影响因子及其期刊主要考评指标[A];第三届全国城市与工程安全减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瑞芳;;不同医学高校学报文献计量指标的比较与分析[A];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初十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文集[C];2010年
8 戴罡;田菁;韩凤;;对比部分药学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引发的若干思考[A];第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吴琼;;《中国地震》载文信息及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庾家良;;对期刊评估因子中两个指标值的质疑[A];中国高校学术出版文集2008年第1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2次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耶磊;《商洛学院学报》两项重要指标排名第一[N];商洛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李潇潇;从自引率到影响因子再到核心期刊?[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袁志勇;论文质量评价要看具体引用次数[N];科技日报;2008年
4 齐芳;游苏宁强调 论文被引频次与学术质量无直接联系[N];光明日报;2007年
5 董子凡;“影响因子论英雄”也是进步[N];科技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大庆;学术期刊论文:水平高低有源可查[N];科技日报;2010年
7 张义祯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编辑部;社科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及其提高对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南京大学 韩新民;构建科学的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钟扬;引用率低说明了什么?[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本报驻京记者 王婷;探索适合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革;我国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2 刘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大陆SSCI论文定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森;1999-2008年《中国实用内科杂志》载文数量及质量指标的变化趋势和比较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杜飞;《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载文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黄明睿;预防兽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4 彭家常;科学学及其三种学术期刊的文献计量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5 周金娉;我国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侯坤;科技期刊引用和被引用的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应萍;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陶乃航;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周冰清;中文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10 陶维丽;科技期刊的综合评价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81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yzy/108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