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核心期刊 >

尹伟伦:贤者乐林

发布时间:2016-05-23 09:01

  本文关键词:尹伟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人物

 

尹伟伦:贤者乐林  

 

    他从事的是造福人类的绿色事业。
    他挚爱的是福荫后代的绿色事业。
    为了这个事业,他,以苦为乐,乐不知疲,乐在其中!
    在寂寞中奋斗,在奋斗中崛起,在崛起中寻找新的奋斗目标,为了一个个新的目标继续承受寂寞。这就是尹伟伦在一个又一个人生十年中写下的工作日历和人生日记。

尹伟伦:贤者乐林



    六月下旬,北京酷暑。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依然忙得不亦乐乎—学校“十五”期间“211工程”建设的验收;他指导的研究生一个个正在答辩;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如此地忙碌似乎是他鲜有接受采访的理由,然而,并非如此。
  他从不对手下的人说该报道他什么,而总是提醒、告诫不要写他。无论是请他谈个人事迹、科研成果还是教学收获,遇有记者采访,他常常是以“太忙了,过几天再说”为由一拖再拖,全然不像他做起事来干脆利索的那股劲。
  因此,作为一名重点大学的校长,在媒体上却鲜有身影也就不足为怪了。但这并不说明他的知名度低,实际上,他是中国高校中少有的院士校长之一,也是我国林业系统中最年轻的院士。
  其实,相处久了,人们会发现,尹伟伦特别像他孜孜不倦研究的对象—那挺立在大地上的树,无论土壤是肥沃还是瘠薄,都会拼着命将自己的根向深处延伸,然后为大地默默地奉献出氧气、绿阴和人们赖以生存的一切。
  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对于他来说,该用“贤者乐林”来概括。只是在他眼里,不是为享受而“乐”,而是为整个国家、为整个世界而“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而“乐”。

  用什么为成功奠基?

  我国大学校长中身为院士的人并不多,且多为先当院士后当校长,就此而言,尹伟伦是个例外。
  去年岁末,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喜讯传来,全校振奋。有人要燃放鞭炮,他制止了;学校想以座谈的形式表示祝贺,他又制止了。他知道,对于自己来说,什么名气都没有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更重要。过去的成功,是一步步努力的结果。
  从懂事起,“人生”、“事业”、“发展”、“价值”这些字眼,就开始在他的心里打下烙印。在他的辞典里,尽自己所能,追求做好每一件事是不变的准则。他常说,不断地积累,就能达到成功的彼岸了。
  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成功,首先要有志向和抱负,而且要不懈地为自己确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他承认成功要靠机遇、靠条件,但内因才是最主要的,也是先导的。他说,只有内因和外因结合才能够成功。但内因的责任压力和不懈追求最重要。外因我们难以改变,但我们可以苦练内功。自立、自强,是飞向成功的双翼。所以,他从不等着机遇和条件的降临,而是不断地砥砺自己。
  许多人都知道,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肯、或者能够去充分准备的。因为,这种准备意味着奋斗、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吃各种各样的苦头。他从不希冀外界环境给自己创造什么条件和氛围,而是在困难、艰难的条件下,要努力做到最好、最强。
    高考进入林学院,他没有沮丧;“十年动乱”中远去大兴安岭,他没有抱怨;科研中多少次品尝了受挫和失败的味道,他没有灰心。
  如果没去外地出差,他办公室里的灯光一定会天天不间断地亮到深夜。夜深人静的时候,他经常在学术田野里耕耘,或在网上查阅资料,或敲打着计算机键盘撰写这样那样的文章,或准备学术报告,或者审读别人寄来、送来的各种论文……
  忙,并不影响他的严谨。只要是成文的东西,他都一个字一个字地修改把关,一个字一个字反复斟酌,从不轻易放过。

    尹氏奋斗哲学的精髓

  小的时候,尹伟伦想的就是做点有意义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地知道了,抱负和志向是奔向成功的永恒动力。他朴素地想法是,在事业和学术上要有所追求,不能得过且过。无论是高中阶段,还是读大学时,他都努力学得深点、做得强些,而不是只想着清闲舒适地混日子。
  尹伟伦从事的林业行业,在社会上不是热门行业。尤其是前些年,林业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少人看不起、或者说不了解林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自己该何去何从?他的回答是,既来之,则安之,则努力奋斗之。他想用自己的行动,来验证从老人那里听说的老话—“行行出状元”。
  当年,他考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林业专业并不是他的第一志愿。但既然学了,就要努力学好。在绿色的校园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榜样。老一代的林业大师汪振儒、范济洲,年轻些的林学家沈国舫、王沙生、高荣孚,都给过他许多教诲和帮助。从他们身上,他学到了许多东西。他明白,在林业这个相对落后一些的专业领域里,在较为困难的工作环境中,需要付出得更多,需要更加地努力。
  学习是他永远的追求。尹伟伦大学生毕业后,正逢十年动乱。他和许多年轻人一样,失去了深造的机会。在学而无用的社会环境下,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都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远离了所学的森林生物学专业,走进了基层林业局的机械修理厂,开始整天和扳子、钳子打交道。但凭借着扎实的基础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恢复招生之后,他以优秀成绩考取了母校的森林生物学硕士研究生。是勤奋,给他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在事业的天空中飞得久了,他形成了自己的苦乐观:奋斗的过程,会把苦转化为乐。他体会出了一个道理:耐得住寂寞,不怕吃苦,是学术上有所发展的基本功。特别是从事林业科学研究更如此。林木的生长周期长,一棵树长起来,需要好多年,林业的科研更不容易出成果。他不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无论是在多么困难的时期,甚至拉家带口、30多岁还在读硕士时,他还是不急不躁,一点一点地为明天积累,为未来奠基。
    选准目标;持之以恒;耐得住寂寞。这就是他实现人生目标的奋斗哲学的精髓。

    把握好人生的每个十年

  尽管尹校长是研究林木的,但对人生的感悟不少于一个思想家。
  按他的观点,人生每十年都是一道坎。跨越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有各自的目标和追求。

尹伟伦:贤者乐林


  10岁之前要“玩”好。他说,不会玩的孩子,玩不出花样来的孩子,各方面发育可能不会很健全,也不会很聪明。这个阶段,要尽量使孩童的天才、天分得到充分的发挥,启发智力,启迪智慧,启蒙人生。
  10岁到20岁要“学”好。要学好各种基础知识,为进入社会奠定基础。要能比较清楚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知识的殿堂里徜徉,在人生的海洋中冲浪。
  20岁到30岁要“干”好。这个阶段,人要更加走向成熟,更加坚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把握好事业的方向,迈好走向社会的第一步,为事业之船鼓起风帆。还要有一个好的生活伴侣、志同道合的合作者,使自己的情感有幸福的归宿。
  30岁到40岁要“管”好。不但要在事业上加油,还要把年轻的孩子培养好。孩子不但是家庭的未来,更是社会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如果家庭的问题处理不好,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也会影响到自己的事业和工作。
  40岁到50岁要“做”好。各方面都应该走向成熟,出大量的研究成果,在学术上拥有一席之地。这个阶段如果还在迷茫,还在瞎撞,就很难有所作为了。
  50岁至60岁要“练”好。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这是老年生活的基础。没有好的身体,即便是有后半生,生活的质量也不会高。
  他说,当然,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不尽相同。有的人进步得快些,但多数人的成长还是呈现一定规律的。要把握住每一个十年,争取在一个个十年中不断有新的跨越,竖起自己人生的一个个里程碑。

    天天都要有精气神儿

  尹伟伦将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十年为单位,划分成了若干阶段:读小学、中学大体十年;经历动乱十年;读研究生、留校作助教十年;走上学校领导岗位十年……。值得羡慕的是,每个十年,他不但没有虚度,而且还都活出了“彩儿”,都使事业的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第一课时的情景,讲的是“林木的光合作用”。他希望自己就是一棵树,默默地在奋斗中吸吮着营养,积蓄着力量,在不肥沃、甚至瘠薄的土地上生根、生存、生长,不但把绿荫献给大地,还吸收二氧化碳,把宝贵的氧气献给人间。
  当然,当年的学生们也还记得他这位老师。一位北林大毕业生告诉我,当年还是助教的尹伟伦就多次提醒学生们,本科毕业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起码要争取继续读硕士学位,追求进步与超越,才会为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许多人都说,他的身上总是带着股“精气神儿”。这得益于他良好的心态。他的成就感来自对事业的追求。他把能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作为自己的幸福。这样,每做完一件事情,他都会感到满足、感到欣慰、感到又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尹伟伦把奋斗当成动力,学会享受奋斗的愉悦和快乐,从而获得了充实的人生、幸福的人生。他培养了50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发表了80多篇论文,出版了12部著作,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荣誉称号。

尹伟伦:贤者乐林


  在寂寞中奋斗,在奋斗中崛起,在崛起中寻找新的奋斗目标,为了一个个新的目标继续承受寂寞。这就是他,在一个又一个十年中写下的工作日历和人生日记。

    每走一步,都要看准方向

  人和人相比,智力没有太大的差别,勤奋是第一位的。除此之外,还要审时度势。在学术上也是这样。否则,就会走弯路。尹伟伦每走一步之前,都会静静地思考,该向哪个方向发展?学术问题是个复杂的问题,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非常有限的。他的体会是:如果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就很难做出成果。
  他在前进中不断寻找自己的方向。根据多年的体验,他找到了自己的“准星”和“缺口”。这就是用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优势,着力解决林业生产中亟需的问题。基础学科研究和应用学科难点问题的有机结合,成就了他科研的一个个目标,也给他一张张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尹伟伦认为,,仅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坚实的学术基础,恐怕是很难作为的。特别是林业研究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必须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从林业生产中寻找自己的方向。反之,仅仅从生产到生产,也很难说清楚技术的本质,很难提升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尹伟伦具有较好的植物生理基础,在植物开花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而林木的良种繁育是生产中悬而未决的难题。他早期的科研工作,就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成果,推动了林业生产。
  植物的死活判断及忍耐干旱、盐碱的能力问题,是长期困扰生产的一个大问题。他发挥自己对细胞生理代谢基本规律熟练把握的优势,培育出了一大批抗性极强的新品种,并对其抗性实现了定量评价,获得了许多新的突破。
  他将植物生理上的光合作用、代谢机理,和杨树造林实践紧密结合,在杨树丰产栽培生理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
  于是,尹伟伦的名字和6项国家奖、15项省部奖连在了一起。他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有:研究建立了评价苗木质量的生理指标体系、植物生命力判断技术、茎尖监测根系功能技术、植物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利用光合性能早期预测速生潜力技术、人工促进良种园开花结实技术、按生命需水程度精准节水灌溉技术。
  首创抗旱抗盐能力定量评价技术,测定抗逆极限值,选育出抗逆良种52个,在“三北”地区造林200余万亩;
  提出了利用电信号定量测定干旱引起细胞膜损伤导致透性变化的技术,发明了植物活力测定仪和壮苗筛选生理指标体系,建立了从生命力鉴别苗木死活、筛选壮苗技术,使成活率提高了23%、生产力提高了15%;
  研制出了抑制茎生长,同时促进地下根生长的反向调控技术,提高了根茎比,提高了苗木质量、抗旱抗寒能力、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而且节省了修剪劳力,为旱区节水、省工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技术;
  揭示了氮肥通过促进细胞分裂素合成而达到促进叶面积增长、提高光合能力、促进林木生长的新机制;
  建立了应用光合性能评价引种适应性的新技术,促进了白皮松、油松、华山松等科学引种和造林范围的扩大;
  攻克了速生良种园开花迟、无良种生产力的国际难题,提出花芽生理发端期人工促进开花基因表达技术,使叶芽向花芽转化,提早数十年开花丰产良种,极大缩短育种周期。此成果推广后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从林学、生物学及其交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创建了林业生产急需的抗旱、抗盐、速生良种评价、检测、选育和速生良种园丰产良种等理论和新技术,其研究成果解决了我国造林因缺乏良种壮苗而导致生产力和生态效益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难题。

    林业作用之大,怎么形容都不过分

  尹伟伦校长是国家中长期科技战略专家、林业战略首席专家,还兼任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林业战略研究、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及国家林业重大科技工程等多项林业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问题的论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他看来,在新时期、新阶段,林业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许多拓展。比5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近10年,其变化比任何一个行业都大。
  在尹伟伦看来,上到大气层,下到土壤,都和林业紧密相关。林业涉及了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还为世界的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特别是林业的可再生的特性,使得其在解决人类难以解决的与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众多问题中,在世界范围内资源逐步走向枯竭的末日进程中,开辟了一条绿色的生路。他说,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绿色事业的可持续,才能维护人类发展的可持续。
  林业在许多人眼里,只是一根根又粗又大的木头。而在尹伟伦看来,林业不仅仅给人类提供物质条件,还因其富有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资源,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如今,林业在环境上具有的影响,远远大于生产木材的价值。从大气,到水资源,到热能,在氧气紧缺的时候,林业都燃起了再生的希望之火。替代石油,缔结新的能源产业链,提供多种多样的生物基因……林业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越来越凸显。
  作为一位林学家,他深知林木作为独特的生物质能源所具有的众多优点。一是不占用农业耕地;二是栽植乔灌木和西部大开发、保护环境的大方向相吻合;三是可以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尹伟伦十分看好灌木。他说,灌木是我国能源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更新快,是农村增加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还可改善气候,改良盐碱地,防风固沙。他最早倡导,将传统的薪炭林概念,改变为“能源林”,并对能源林加大了研究力度。比如加紧对将林木物化为固体颗粒燃料的研究,对木材纤维素水解的研究,对高热量树种的选育、栽培、管理和经营、加工、利用等技术的研究。
  生物节水,是尹伟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的课题。他深知,节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意义太大了。其实我们只喝了水资源的10%,工业也只消耗了20%。60-70%的水资源都用在了农业和林业上。他认为,在满足生物需水的前提下,通过信息调控,进行精准灌溉,是我国科研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多了不说,即便是节约其中的10-20%,就足够养活全国人口了。
  尹伟伦心中装的这些事情,都是和国计民生紧密相关的,哪一项都马虎不得。他主编了《西部生态建设建议书》、《林业学科蓝皮书》、《北京林业科技发展规划》,参加《大兴安岭火烧迹地森林恢复》、《国家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林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及论证,代表我国主编3届《中国国家杨树报告》提交联合国有关组织,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盛誉。
    问题是,目前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林业的重要。所以,他还需要利用多种场合、多种机会和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关心林业、关心林业教育和林业科研,关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紧密相关的绿色事业。

    创新教育,当今教育的核心

  尹校长一直把自己的职务定位于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在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实践中,他总结出了许多心得和体会。他领衔完成的“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这也是全国林业院校中惟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至此,他所在的学校已连续三届获得这一殊荣。
  尹伟伦特别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说,全社会都很关注、很重视创新教育,是因为创新是国家是否具有活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国家是否能在世界科技之林拥有自己地位的重要条件。创新教育应该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培养人才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他认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帮助被教育者树立为国家、为民族有所作为的远大理想。没有远大理想,不想有所作为,何谈创新?要使学生树立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抱负。有志气、有志向,有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抱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蒙。这个观念应该成为创新教育的切入点。
    其次,创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要引导学生不怕艰辛,战胜困难,在奋斗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来,而不能一蹴而蹴、浅尝辄止。
  再次,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没有日积月累,就不可能品尝到创新的快乐。
  具体到创新能力的培养,他强调抓好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教育。要尽量启发学生,让学生知道前人在创新中是如何思维的。不但要告诉学生,前辈们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还要告诉他们前辈们发现、发明这些新东西时的思维方式。不要只告诉学生爱迪生发明了什么,还要向学生解读他是如何发明的。只谈一些结果性的东西,忽视了创新思维、理念的推介,就很难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来。在教学中,他除了传授知识,在讲一些经典的内容时,都尽量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思维方法和实验设计方法。
  他倡导要帮助学生站在巨人的肩上,运用新的思维,创造新的事业。他说,要多开设一些对学生思维训练有帮助的课程,不断建设新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法、方式。
  尹伟伦认为,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较好、较快的接触创新工作的机会。引导学生尽早参加科研活动,以培养创新能力。他常说,大学教育要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展的学术空间。课上如此,课下更是如此。他特别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将其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使其成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延伸和完善,让学生在个性发展中调整自己的方向。

    一所大学,大师比大楼更重要

  经常有人问尹校长,办好一所大学,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作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大师比大楼更重要。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在学术上占领制高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从而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责。
  与他的这一观念相呼应的是,他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虽然只有50多年独立办学的历史,却培养出了13位“两院”院士。在学校的教师中,有5位院士领衔,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带路,还有众多教学、科研工作的后起之秀在迅速成长。
  不同的大学,办学理念可能有所不同。身为一校之长,他经常思考如何为北京林业大学这所战舰导航。他说,作为一个国家重点大学,虽然也肩负着三大职能,但其侧重点是不同的。尤其是行业院校的排头兵,更要注重学术创新。要站在学术的前沿,引领学术的发展,奉献大批新成果和新技术。要通过抓学科建设、抓学术创新、抓队伍培养,带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为社会的服务。
  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北京林业大学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创新的摇篮。学校所获得的科研经费、获各项奖励的数量年年俱增,一直在全国同类院校名列前茅,在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事业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不是结尾的结尾

  尽管天气十分炎热,但尹伟伦的办公室里却没有开空调。
  11个大大的柜子占据了大量的空间,里面装满了他的各种书籍和资料。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东西。对于尹伟伦来说,总是有看不完的书、做不完的事。
  急匆匆地走下楼,坐在开往首都机场的车里,还在看着急需审阅的材料。尹伟伦始终在一个紧张的奋斗过程中,精神却总是那么振奋。胸膛挺得直直的,走起路来总是显得十分有力,快步疾飞。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来自何方?
  尹伟伦说,如果没有目标,就会丧失努力的勇气,就会萎靡不振。而一旦确定了目标,就应该孜孜不倦地朝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走下去。永远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的状态上,就会永远有用不完的力量。
  看着他的身影,又想起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话。其实,不管是“山”是“水”,都离不开“林”。山无林不绿。水无林不清。从这种意义上说,或许乐林,比乐山、乐水都更有深远的意义。
  他从事的是造福人类的绿色事业。
  他挚爱的是福荫后代的绿色事业。
  为了这个事业,他,以苦为乐,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文/特约记者 铁铮 本刊记者 李士伟


   

 


  本文关键词:尹伟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5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yzy/485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d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