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中有哪些商人_货殖列传有谁_《货殖列传序》赏析
本文关键词:货殖列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货殖列传序
司马迁
【作者介绍】
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题】
本篇是《史记·货殖列传》的序文。货殖,即经商,做买卖,靠贸易以生财求利之意。在《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详细地介绍了汉代及其以前有货殖的种种情况,如商贾怎样致富,各地有什么货物,以及经济状况怎样影响人民的生活,形成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等等。它是关于古代社会经济的重要文献。序文则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
【注评】
批判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指出其理想行不通,从反面说明货殖之事的必要。
指出社会向前发展,人们的欲望越来越高,应当任其自然,予以满足,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必要。文章立中有破,破中求立,边破边立,十分有力。
:野麻,可以织布。旄:旄牛尾,可做旗帜上的装饰。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 山东:指太行山以东之地。声色:当时统治者把歌舞和女色也看作享乐用的商品,故也列入货物中。 江南出楠
指出各地物产极为丰富,农、虞、工、商各有作用,发展生产,互通有无,完全符合自然情况和人们的生活需要,从而阐明货殖之事极为必要。
引古书,叙史实,肯定齐国的富国裕民之道,从而阐明货殖之事的重大作用。
说明人们富足礼义方可维持,进一步阐述了货殖之事的重大意义,同时指出人之常情是求富患贫,以货殖谋利,当然是可以的。
【译文】
《老子》说:“太平盛世到了极盛时期,邻国的人互相望得见,鸡狗的叫声彼此听得到,各国的百姓都认为自己的饮食甜美,自己的服装漂亮,习惯于自己的风俗,喜爱自己的职业,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如果定要采用这种主张,把它作为要务,来闭塞近代百姓的耳目,那就几乎不可行了。
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情况,我不了解。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述的,从虞舜和夏朝以来,人们的耳目都想尽量享受声色的美好,口里都想尝遍各种肉类的滋味,身子安于安闲快乐的生活,而心里夸耀拥有权势才干的光荣,这个习俗深入民心很久了。即使用老子所讲的微妙道理去挨家挨户地劝说,也终究不能改变。因此,良好的办法是听其自然发展,其次是向有利的方向引导他们,再次是教育他们,再次是制定法规去约束他们,最下等的办法是和他们争利。
太行山以西富有木材、竹子、榖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声色;长江以南出产楠木、梓树、姜、桂、金、锡、铅矿、丹砂、犀角、玳瑁、珠玑、兽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多产马、牛、羊、毡裘、筋角;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地域,到处出产在山间,产地象棋子那样密布。这是物产分布的大致情况。这些都是中原人民所喜爱的,是风俗习惯用来吃穿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靠农夫耕种,才有吃的粮食;靠虞人管理,山泽才能开发出资源;靠工匠做工,器物才能制成;靠商贾贩卖,物资才能流通。这难道有政令教化去征调限期会集吗?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求得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所以,社会上的各种物资,贱是贵的征兆,贵是贱的征兆。人们各自勤勉地从事他们的职业,乐意去做他们的工作,好象水向下奔流,日日夜夜没有停止的时候,不用召唤就自己到来,不用索求,老百姓就会自动拿出东西。难遭这不是符合于规律而且是自然发展的验证吗?
《周书》说:“农夫不出来耕种就缺乏粮食,工匠不出来做工就缺乏用具,商人不出来经营就使粮食、用具、钱财不能流通,虞人不出来开发山泽就财源缺乏。”财源缺乏,山泽就不能开发了。这四个方面,是老百姓穿衣吃饭的本源。本源大就富裕,本源小就贫乏。本源大了,在上就使国家富足,在下就使家庭富裕。贫和富的规律是:没有人能够夺走或给予,不过智巧的人就有余,笨拙的人就不足。从前太公望被封在营丘,那里土质多盐碱,人口稀少,于是太公鼓励百姓养蚕纺织,充分发挥各人的技能,把鱼、盐运出去贩卖,于是各地的百姓和财物都投奔齐国,象绳子串钱似地络绎不绝,象辐条聚集于车毂一样。因此齐国制造的帽子、带子、衣服、鞋子充满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诸侯,都整敛衣袖,恭敬地去齐国朝拜。那以后,齐国中途衰落,管仲重整太公的事业,设立掌管财政的机构,齐桓公因而称霸,多次会集诸侯,完全匡正了天下的政治;而管仲也建有三归台,地位虽是诸侯的大夫,富裕却赛过各国的君主。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
所以说:“粮仓充实,百姓就会懂得礼节,衣食充足,百姓就会知道荣辱。”礼节产生于富有,而废弃于贫穷。因此君子富有了,就喜欢做仁德的事,小人富有了,就把力量用在适当之处。潭水深了,鱼就自然会在那儿生长,山林深了,野兽就自然会往那儿去,人富了,仁义就自然会附在他身上。富有的人得到权势就越发显赫,失掉权势就会作客也无处可去,因失势而不快乐的心情,在夷狄更为厉害。谚语说:“家有干金的人,不会犯法处死在街市。”这并不是空话。所以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拥有兵车千乘的国王,封地万户的诸侯,食邑百室的大夫,尚且担心贫穷,何况一般的平民百姓呢!
【简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货殖的重要性及其不得不然的道理。它说明为积累财富而努力发展生产和贸易,对于改善人民生活,形成好的社会风气和巩固国家统治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不断发展生产和贸易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司马迁很早就能够注意社会的经济生活,并且清楚地认识到发展生产、交换贸易和积累财富等等的重要性,反映了他的卓越的经济思想,这是十分可贵的,很值得重视。文章还否定了老子所设思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肯定了春秋齐国的富国裕民之道,这反映了他的进步的历史观。但是,作者在文中把人分成“君子”和“小人”,是依照当时统治阶级的标准来划分的;“人富而仁义附”的观点,也过分强调了财富对人的品德形成的作用,而忽视了思想教育的意义。
文章据事论理,颇能服人;结构谨严,层次分明;语言精美,明快畅达,时而援引经典,时而征引民谣,雅俗并用,不仅论理性强,且亲切自然,活泼生动,故虽属说理文章,读来亦颇觉有味。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这句中“千里”、“往往”、“山”都是“出”的状语,“千里”,在千里的广阔地域里;“往往”,副词性结构,到处;“山”,名词作状语,在山间。“棋”是名词作“置”的状语,表比喻,“棋置”指产地象棋子一样密布。句子译出来是:铜铁就在千里的广阔地域里到处出产在山间,产地象棋子一样密布着。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这句主语是“物”,指各种物资。谓语是“贱之征贵,贵之征贱”,由两个省去主语的主谓短语联合而成,省去的主语是“人”。每一个主谓短语又是紧缩句的形式,“贱之征贵”,等于说“人贱之则征贵”。“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之”是代词,指“物”。“贱之”,,以之为贱,认为它微贱。“征”,征兆,预兆,用为动词。“贵之征贱”类同。整句的意思是:所以社会上的各种物资,人们认为它微贱就预兆着它会变贵重,人们认为它贵重就预兆着它会变微贱。
这句讲的是经济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某种物资多了,价格就低,人们就会认为它微贱而减少生产,而生产减少了它又会显得贵重起来。人们看重某种物资,就会增加生产,生产增加了,它的价格又会降低而变得轻微。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这句中的“道”,指经济规律。“道之所符”,意思是“同经济规律相符合的社会现象”。“自然”不是一个词,“自”是副词,表示理所当然,可译为“自然”。“然”是代词,指代上文所说的通过自动调节贵贱以发展生产的情况。“自然”就是“自然调节和发展生产”。句子的意思是:这难道不是同经济规律相符合的社会现象和自然地调节、发展生产的验证吗?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这是个判断句,谓语是以“原”为中心语的名词短语。“原”的定语是“民所衣食”,这又是一个名词短语,它的中心语是“所衣食”这个“所”字短语。“衣”、“食”既和“所”结合成“所”字短语,这就说明它们都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穿”和“吃”讲,“所衣食”即“穿的、吃的东西”,也就是生活资料。句子译出来是:这四个方面,是人民的生活资料的来源。
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本文关键词:货殖列传,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50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yzy/75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