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核心期刊 >

画山绣水导游词_画山绣水作者_《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07-30 03:05

  本文关键词:画山绣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
1、能指出课文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的特征以及这些自然景物给人的启迪。
2、整体把握课文的文脉,学习作者调动各种感觉器官观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
3、知晓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学习和运用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
画山绣水》是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对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的学习,我的教学设想是“避免面面俱到,力求突破一点”。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任何文学作品所传递给读者的美的感受,都离不开语言的推敲锤炼。本单元说明要求“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或对精彩段落和篇章的背诵,来深入理解人们热爱自然的感情,并学会运用形象的语言描写景物”。而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
教学课时:
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理解,大部分学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可布置提前预习,可通过课上集中交流或质疑解决,抑或通过课后练习解决,以便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所以教时计划为一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2、 收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更全面地了解桂林山水。
教学过程:
一导课激趣    
读了前面的几篇文章,我们已深深地陶醉于那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中。可有人却说,那些风光并不怎样,有一处的风景更美,它有“甲天下”之称。同学们知道那个地方在哪吗? (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随着现代著名散文家杨朔一起去游一番桂林的山水。
学生交流自己对作者的简单了解。
老师可以做补充:作者杨朔(1913--1968),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曾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到过抗美援朝前线,写过不少通讯、中短篇小说,并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代表作还有《雪浪花》、《樱花雨》、《海市》、《茶花赋》等,均收在《杨朔散文选》里,1968年,杨朔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揭示文题,说一说你对文题的理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思考并大胆发言。让学生回答明确: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这是用了互文,“画”和“绣”都是形容山水的美丽。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文中描绘的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评价。
   明确:清奇峭拔;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和智慧想象。
三、研读赏析
1、这样如诗如画的美丽山水,真让人流连忘返呀。如果让你用画笔和绣针来摹画钩绣这桂林的山水,那么,你会绣怎样的山,画怎样的水呢?请结合文中描写山水的文句说一说。(找句——赏析——朗读)
学生再次读课文,圈点勾画,作批注。交流评价。
明确:
画水的绿: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看一眼也叫人心醉。(运用叠词和比喻 )
画水的静清:假使你的眼福好,……使人恍惚沉浸在最恬静的梦境里去。
画水的动态:江面上不断漂着灵巧的小竹筏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了。(动作细节)
绣山的奇: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
绣山的巧:两岸都是悬崖峭壁……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
实例说明: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①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②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③
    【段解】这是对上一段文字的衔接。上一段文字给桂林山水作了正确的定位——“清奇峭拔的神态”绝世少有:这一段由虚转入实,盛赞桂林山水。
    ①【鉴赏】 “千古杰作”把满眼的画山绣水当作一件神奇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与题目相呼应。
    ②【评点】“碧绿碧绿”“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准确地概括出了漓水、奇峰、怪石的特点。
    ③【解读】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反反复复地加以勾描。你知道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这一段第二句是写水色的,用了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喻体——青梅名酒有新鲜感。第三句是写怪石奇峰的,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四句是承接上句,
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④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嘹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⑤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嘹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⑥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⑦
    【段解】  作者写了四个传说,这是写关于“望夫石”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作者力图让人们在赏景之余,千万不要忘记旧时代的阶级压迫,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对这些传说的叙写与文章开头部分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相映衬。
    ④【评点】这里所写的钟乳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作者一一列举,并加以描绘,用幻觉写出这里景色的神奇,很富有诗意。
    ⑤【评点】这是对望夫石外在形态的细笔描绘。
    ⑥【解读】你知道在作者看来,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用处呢?
    作者把“艰难苦恨的生活”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这些传说和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的又带有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作者的意图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⑦【鉴赏】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这就是间接材料。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作者把间接材料和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讲一点传说,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比较自然。
2、比比看谁读得好
指名朗读文中写水的句子和写山的句子。师生交流评价,然后全班朗读用心体会桂林山水的美妙神奇。
四复述故事
作者不仅引领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而且还介绍了许多关于桂林山水的故事。
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哪些传说?试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其中的某一个故事。
1、老师出示“父子岩”、“寡妇桥”、“望夫石”等相关图片,组织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对着图片复述传说故事。
问题探讨
1、听了这些故事后,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这几个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有些凄惨,体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除“寡妇桥”写了劳动人民牺牲自我,乐于助人的品质,其余的都是写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的。
2、作者为什么要在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插入这样凄惨的故事呢?可从文章中直接找出答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生活.使文章留下了时代的印记,蒙上了一层政教色彩。同时也给这些景色增添了不少人文色彩。
五体验拓展
1、点评文章的构思
    观赏漓江风景本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可作者却在介绍一些造型奇特的山岩的名称以后,借船夫之口讲了有关这些山岩来历的传说,以此反映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所受的深重苦难。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构思的?
    我的点评:                                                                
                                                                              
 2、心灵的旅游
    杨朔说:“凭着我一支钝笔,更无法替山水传神,原谅我不在这方面多费笔墨。有点东西特别触动我的心灵。”所以他将触动他心灵的东西写了出来,你也见过大自然的各种风光,触动你心灵的地方不少吧,试一试,你能行!
    我的描绘:                                                                
                                                                              
附: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六、作业设计:
《同步导学》第18页学后巩固强化训练
画山绣水》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目标:
1.能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说出传说故事与桂林山水的关系。
3.能说出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教材分析:
1、通过吟哦讽诵,,品味作者笔下鲜活、灵动的文字,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涌动的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2、通过单元综合学习与探究,文笔精华的阅读,专题内容的了解,养成比较、分析、归纳、拓宽、迁移等思考性的阅读习惯、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
3、学会在作者生动的描绘中寻找生活的美,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生活的美。
教学设想:
目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干瘪、随意,空洞无物,是阻碍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这篇优美的散文,尽显出语言优美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以语言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优美语言的品读,也是希望让学生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效尝试。本课应该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字词预习
    褒(bāo)贬      攒(cuán)聚      剔(tī)透      嶙(lín)峋
   精髓(suǐ)       愚钝(dùn)      恬(tián)静     恍(huǎng)惚
   怠(dài)慢       贮(zhù)藏      瞭(liào)望      黑黝(yǒu)黝
   袅(niǎo)袅      圩(wéi)子
褒贬:评论好坏。
攒聚:紧紧地聚拢在一起。
玲珑剔透:形容器物细致,孔穴明晰,结构奇巧(多指镂空的手工艺品和供玩赏的太湖石等)。
恍惚:精神不集中,迷迷糊糊。
圩子:低洼地区防水护田的堤岸。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黑黝黝:没有光亮,黑暗。
介绍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原名杨毓晋,山东蓬莱人,现代散文家。著有中篇小说《红石山》、短篇小说集《北黑线》和中篇小说《三千里江山》。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以后,专力进行散文写作。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香山红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等。
2写作背景:
    漓江,是中国锦绣河山的一颗明珠,是桂林风光的精华,早已闻名遐迩,著称于世。从桂林到阳朔约83公里的水程,它酷似一条青罗带,蜿蜒于奇峰之间,沿江风光旖旎、碧水萦回、奇峰倒影、深潭、喷泉、飞瀑参差,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人称“百里漓江、百里画廊”。作者通过对漓江风景的品评,揭示了劳动人民在其中所凝聚的深厚的感情和审美创造。
课文内容分析:
(一)题目解说:
     “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是画出来、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彩。题目揭示出了桂林山水的特色。
(二).结构分析: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揭示它不同于其他名胜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15段):描写沿江景色及船家讲述的种种传说。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4、5段):江山如诗如画的景色。
    第二层(第6~15段):在船家的指点下,了解了这一带山岩的名称和有关的传说。
    第三部分(第16、17段):对比过去,畅想未来。
(三)整体感知:
1、重点段落分析:
    尤其是从桂林到阳朔,160里漓江水路,满眼画山绣水,更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①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②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③
    【段解】这是对上一段文字的衔接。上一段文字给桂林山水作了正确的定位——“清奇峭拔的神态”绝世少有:这一段由虚转入实,盛赞桂林山水。
    ①【鉴赏】 “千古杰作”把满眼的画山绣水当作一件神奇的作品展现在读者面前,与题目相呼应。
    ②【评点】“碧绿碧绿”“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准确地概括出了漓水、奇峰、怪石的特点。
    ③【解读】作者用了浓墨重彩,反反复复地加以勾描。你知道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吗?
    这一段第二句是写水色的,用了反复、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喻体——青梅名酒有新鲜感。第三句是写怪石奇峰的,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四句是承接上句,
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
    船到这儿,渐渐接近阳朔境界,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④可不是嘛。右首山顶那块石头,简直是个妙手雕成的石人,穿着长袍,正在侧着头往北嘹望。下边有个妇人,背着娃娃,叫做望夫石。⑤不待你问,船家又该对你说了:早年闹灾荒,有一对夫妇带着小孩,背着点米,往桂林逃荒。逃到这里,米吃完了,孩子饿得哭,哭得夫妇心里像刀绞似的。丈夫便爬上山顶,想嘹望桂林还有多远,妻子又从下边望着丈夫。刚巧在这一刻,一家人都死了,化成石头。⑥这是个神话,却又是多么痛苦的事实。⑦
    【段解】  作者写了四个传说,这是写关于“望夫石”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作者力图让人们在赏景之余,千万不要忘记旧时代的阶级压迫,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对这些传说的叙写与文章开头部分写自然风光背后所深蕴的作者感受最深的那一点:山水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想像相映衬。
    ④【评点】这里所写的钟乳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创造出来的,作者一一列举,并加以描绘,用幻觉写出这里景色的神奇,很富有诗意。
    ⑤【评点】这是对望夫石外在形态的细笔描绘。
    ⑥【解读】你知道在作者看来,神奇而美丽的桂林山水与表现“劳动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的传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用处呢?
    作者把“艰难苦恨的生活”投影到自然山水上去,构成了这些传说和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船家讲的又带有叙述者的感情,显得相当亲切。作者的意图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⑦【鉴赏】船家讲的关于山岩来历的种种传说,并非是作者自己直接体验和搜集到的材料,这就是间接材料。运用传说,让我们想见到山岩的神态,留有较大的想像空间,比具体描述要好。作者把间接材料和直接见闻统一起来运用,讲一点传说,写一点江上景色,两者相互穿插,组合比较自然。
2重点语句点拨:
 1、瞧瞧那漓水,碧绿碧绿的,绿得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再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奇峰,峰峰都是瘦骨嶙峋的,却又那样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随着你的想像,可以变幻成各种各样神奇的物件。这种奇景,占往今来,不知有多少诗人画师,想要用诗句、用彩笔描绘出来,到底谁又能描绘得出那山水的精髓?
    点拨:这段文字概括写出了漓江的山水。用“瞧瞧那漓水”和“瞧瞧那沿江攒聚的怪石
奇峰”句式突出了漓江山水令人怜爱,使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这样写语言简洁生动,又突出
了重点。作者还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漓水绿得令人陶醉,用香醇的美酒比
喻很有新意。作者用“有的……有的……”的拟人句把静态的山写得动了起来。“像大象在
江边饮水”“像天马腾空欲飞”写出了怪石奇峰令人产生无穷的想像。最后一句是承上启下
旬,漓江水引无数诗人画师的赞誉,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引发人们思考,“到底谁又能描绘得
出那水的精髓?”引出下文作者对这个问题的探究。
2.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像。
    点拨:这两句话读起来工整对称,很有诗意。“没见过一座山”对“没见过一条水”,“凝结”对“泛滥”,这是在口语化的基础上提炼的晓畅、明白的语言。“泛滥”一词用得特别好,如是改用“表现、洋溢、充满”都没有那么恰当。“泛滥”一词虽然也有“表现、洋溢、充满”的意思,但表现的程度更深。它的意思是多得向四处漫流,这样写水非常贴切,突出劳动人民的充满智慧的想像就像这漓江的水,是无穷无尽的。这也说明了这神奇的漓江水处处都有奇妙的故事。
3. “天气晴朗,水面平得像玻璃,满江就会画着一片一片淡墨色的山影,晕糊糊的,使人恍惚沉进最恬静的梦境里去。”“这种梦境往往要被顽皮的鱼鹰搅破的。”
    点拨:这两句使4、5两段衔接非常自然。漓江美得、静得使人昏昏欲睡。文章于云遮雾障之间突然又峰回路转,梦境被鱼鹰打破,使结构显得缜密精巧,引人入胜。
4. 不管是谁,心胸里都贮藏着迷人的故事,好似地下的一股暗水,只要戳个小洞,就要
喷溅出来。
    点拨: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夸张句,突出船家心中故事多得一触即发,说明了劳动人民是
漓江的主人,漓江确确实实凝结着他们的生活感情。漓江山水全在他们心中,他们也仿佛
支了漓江山水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4写作特点总结:
    (1) 作者巧于选材。桂林景区的幅员广阔,可以写的美景很多,作者仅写了从桂林到阳朔漓江上所见的景色和听到的传说。在景色描写中,又相当有节制,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是重点写的,但是,也只挑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2) 文章工于构思。杨朔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他是把散文当做诗来写的。本文入题引了一句用得很滥的诗,似乎落入俗套,但由于提出自己的理解,翻出新意,一下子切人中心。虽然是顺着往下写的,但是,由于作者有意设置小的波澜,显得宛曲有致。如从看鱼鹰捕鱼到听船家讲关于山岩的传说,结尾对过去时代的传说的理解等。给人以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
    (3) 本文创造的诗的意境非同一般。作者的人生思考和热烈的诗情融为一体,杨朔总是用自己的眼光去打量客观世界,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去赋予生活以一定的意义,让人回味。
(4) 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本文中对于风景物象总是致力描绘,刻镂得很细致。如第12段对寡妇桥的描写,用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提示,是船家提醒你注意观察;第二句是释说,讲山岩为什么称为桥;第三句是进一步释说.讲山岩由来的神话传说的依据——“岩上长满绿盈盈的桉树、杉树、风尾竹,清风一吹,萧萧瑟瑟的,想是刘三姐留下的袅袅的歌音吧”。先要你看.再要你细看,比较,再要你细听,激起你的思考.再要你接受他的释说。 
附:板书设计:
总写——清奇峭拔 
沿途景色和传说——诗情画意 
牢记过去,畅想未来——人生理想
六、作业设计:
《同步导学》第18页学后巩固强化训练文 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本文关键词:画山绣水,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87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yzy/787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05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