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核心期刊 >

中央关于天保工程文件_天保工程二期实施方案_天保工程一期建设述评

发布时间:2016-08-08 05:14

  本文关键词:天保工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林业发展史上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
——天保工程一期建设系列述评·综合成就篇

    翻开新中国的发展史,许多时间节点,因其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时至今日仍然深深地镌刻在人们的脑海中,熠熠生辉,在时间长河中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2000年12月1日,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日子。这一天,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实施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通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里程碑。从此,我国林业发展战略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最宝贵的天然林资源开始得到有计划的保护。

    也是从这一天开始,中国的务林人有了自己的“天字一号工程”。在这些一辈子与林相伴、与林共生的人看来,“天保”就是“保天”,保未来绿色发展的天,保资源永续利用的天,保子孙后代的碧水蓝天。

    从砍树人到护林人,把森老虎请下山

    “前半辈子我伐了3万多棵树,支援国家建设;后半辈子我种了5万多棵,保护生态,把这辈子都贡献给了国家。”从砍树人到护林人,造林英雄马永顺的一生,浓缩的是天保工程区一代务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1998年,一场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席卷大半个中国,一时间,长江告急、嫩江告急、松花江告急……大水退却,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天然林保护工程试点启动。此前,早在199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视察四川时就发出了“把森老虎请下山,让砍树人变成护林人”的号召。

    从此,长江上游不再漂下一排排原木,黄河上游伐木工人的油锯被高高挂起在工棚里,大小兴安岭那遒劲有力的伐木号子也变得稀疏而悠扬……到2000年,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2003年,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4万立方米调减到1102万立方米以下,木材产量按计划调减到位。通过天保工程一期建设,我国长期过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13.2亿亩,森林蓄积量66.89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11%。工程一期建设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7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净增1.5亿亩;森林蓄积量净增7.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增加3.7个百分点。

    山绿了,林子密了,各种野生动植物逐渐多了起来。多年不见的野生东北虎重新虎啸珲春山林,不经意间与人匆匆打个照面;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摆脱了岛屿化栖息地的牢笼,重新在秦岭深处觅得佳偶;还有珙桐、苏铁、红豆杉等珍稀植物也抓住时机,舒枝展叶,扩大着自己的种群……

    山绿了,林子深了,大山重新获得保护,肥沃的泥土留了下来,细小的沙粒被重新固定,输入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泥沙量明显减少。据河南省花园口水文站监测,黄河含沙量2007年比2000年减少了38%。长江宜昌段的泥沙含量比10年前下降30%,并正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比工程实施前减少了20%,减少的区县数达91%。

    从木头经济到多元发展,林区经济“V”型增长

    长江、黄河上中游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大幅调减——一停一限,原本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两危”局面的国有林区更加窘迫。

    “之前,所有的经济来源就是木头,砍得多了,日子就宽松一点;砍得少了,日子就紧巴一点。工程实施,木头不让砍了,我们未来的生活怎么办?”工程启动之初,很多林区人不理解,担忧未来的生计没有保障。

    担忧也好,未来的生计没有保障也罢,国家的方针政策必须原原本本地执行,这是咱林业人历来的传统。陷入绝境的林区经济开始在不依赖木材的情况下重新整装上路,寻找林区振兴的新方向。

    柳暗花明,经过天保工程初期的阵痛,在工程政策资金支持下,重新作出选择的林区开始迸发出新的活力。这种活力,与木头经济时代独木支撑的艰难局面不同,森林旅游、绿色食品、林下种养多头并进,沉寂多年的林区经济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于是,四川九寨沟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区,引得络绎不绝的游客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大兴安岭的黑木耳被精心包装,贴上大森林的标签走上了五星级宾馆的餐桌;宁夏灵武的柳编成为工艺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陕西的苹果、板栗,秋天诱人的果实成为百姓致富的法宝……

    依托工程建设,天保工程区逐步摆脱单纯依靠林木的经济格局,大批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兴起,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济总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对35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监测结果表明,样本企业总产值从1997年到2000年进入下滑状态,2000年探底以后出现持续增长,企业负债下降了63.4%,林区经济呈现出“V”型的发展态势。以天保第一省四川为例,2009年,林业总产值953亿元,比1997年增长10倍多;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521元,比2000年增长3倍多。

    多元化经济迅速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林区的广大职工群众,工作解决了,钱袋子鼓了,拖欠多年的工资补上了,林区民生逐步得到改善。据统计,工程区职工年平均工资由2000年的4437元提高到2008年的12645元,增幅达185%。工程区职工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地级统筹,林区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业有救济、工伤有保障”,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项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9%、88.9%、84.3%、93.0%和83.8%。

    从林区改革到应对气候变化,天保长期效应显现

    “天保工程的意义绝不止于少砍了多少棵树。”中国绿化基金会主席王志宝说。工程启动时,王志宝担任国家林业局局长,亲身参与了工程从调研、筹划到试点、启动的全过程。如今,回首工程走过的十几年历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部长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当年,全国的年财政收入才一万多亿元,党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投入1000多亿元启动天保工程,是何等的决心和魄力。现在回过头来看,是何等的英明抉择啊!”王志宝说,工程实施的目的就是将天然林的砍伐停下来,阻止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下去,“但是对国有林区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的触动以及对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贡献,这些都是工程启动之初没有预料到的”。

    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小石子,甫一启动,天保工程就为工程区带来一缕清风,为林区体制机制的改革打开了一扇门。随着工程不断深入推进,涟漪效应越来越明显,一直相对封闭、自成体系的国有林区逐渐敞开胸怀,踩着共和国改革开放的步点前进。

    工程实施后,部分条件成熟的地区,按照分类经营的要求,将不再具有木材生产职能的森工企业和国有林场改制为公益性事业单位,从事木材生产的企业走向市场,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生存及管理机制等问题。部分森工企业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吉林森工集团实现全面改制重组,加工业国有资本全部退出,辅业全部转为民营,社会职能全部移交,职工全部转换劳动关系,集团进行股份制改造,森工企业剥离办社会实现历史性突破。

    “实施天保工程改变了国有林区发展的轨迹,有力地推动了国有林区改革和发展。”从1999年到2010年一直担任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主任的张志达这样评价。

    如今,当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热点,天保工程的实施更显得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工程实施,使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在“激励造林、再造林”的同时,,转升为与“停伐减产、恢复植被,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并重的机制上来。根据计算,天保工程一期净增森林蓄积7.25亿立方米,共吸收二氧化碳13多亿吨,释放氧气近12亿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实例,让天然林保护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显得丰满而具有张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天保工程是我国实施成效最显著的生态工程,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如今,天保工程二期启动在即,回首一期往事,工程的实施,不负绿水青山,不负人民嘱托,不负子孙万代。(记者 焦玉海)


  本文关键词:天保工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1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yzy/881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b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