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杨树研究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杨树研究核心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摘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09年核心期刊发表的杨树研究文献的数量、年代分布、研究主题、期刊分布、核心作者等进行统计分析,以展示我国杨树研究现状、科研水平及科技成果。
【作者单位】: 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杨树 核心期刊 文献统计 计量分析
【基金】:河北省林业局资助项目(0207216)
【分类号】:G353.1
【正文快照】: 中国是杨树种植面积最多的国家,中国杨树人工林总面积700多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中国还是天然杨树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杨树天然林总面积300多万公顷,总蓄积量42 596.5万m3[1]。杨树具备早期速生、无性繁殖容易两大特点,可利用杨树迅速恢复植被,解决生态问题;迅速形成人工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范云六,张春义;21世纪农作物生物工程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1期
2 徐婷;;我国仡佬族(1980-2007年)文献研究的计量分析[J];图书馆;2009年03期
3 郑敬业;;中国转基因抗虫棉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子侨;徐培仁;;3种杨树形态特征调查及其在通道绿化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21期
2 张丽霞;刘慧;;转基因生物安全性新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3 刘晓;王芹;刘志和;;中国百合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4 刘岩;周军;段安安;何承忠;董娇;辛培尧;;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5 李和娟;;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苹果病害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6 周玉芝;;我国西瓜枯萎病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7 贝蓓;史少凡;;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桑树研究核心期刊载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8 贝蓓;史少凡;;我国柿研究核心期刊载文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9 王欣莹;张冬冬;曹冰;;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我国基因工程抗体研究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0期
10 史少凡;杨慧;;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板栗研究核心期刊载文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武国峰;速生杨木原位聚合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王萍;大豆组织培养体系优化与双价抗虫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欧昌荣;褐藻胶寡糖的制备、分析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4 陈荣军;玉米几个重要基因的克隆和改良直链淀粉的转基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5 赫福霞;抗虫/耐草甘膦多价转基因玉米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6 孙尚伟;修枝对欧美杨107及林下作物生长和生理的影响[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明珠;杨树优良无性系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转Bt基因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董悦;各国转基因农产品安全管理的国际比较及综合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3 李晓荣;新疆哈密瓜转ACC脱氨酶基因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2年
4 李志兰;双抗虫基因转化三倍体毛白杨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3年
5 魏锴;玉米Bt转基因后代的抗虫性与稳定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6 刘粉霞;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的建立及拟南芥CBF1转基因玉米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7 徐培洲;油葵再生体系的建立及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双价基因转化的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3年
8 王晓春;大豆体细胞胚再生体系的优化与双价抗虫基因的遗传转化[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9 李昌;FMDV和HIV主要抗原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马铃薯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10 吴颖;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双价抗虫基因(Bt、CpTI)导入大豆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忠伟,周文新,陈艳芬,伍小松;中国转基因抗虫棉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4年11期
2 罗云丹;;侗族研究的概况及特征分析——以2000—2005年刊载的学术论文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3 李世云;杨玉枫;孟庆树;崔红印;韩永亮;;棉花新品种邯棉103选育及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年08期
4 田晓岫;仡佬族教育刍议[J];民族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5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四) 第四讲 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年04期
6 朱莉,张春义,范云六;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沉默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9年02期
7 饶慧斌;李玉琴;刘生荣;朱战烨;;转基因抗虫棉施肥技术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7年04期
8 吴征彬,陈鹏,杨业华,徐裕森,谢红彬;不同类型抗虫陆地棉对红铃虫的抗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5年01期
9 夏敬源 ,马志强 ,田明军;国产转基因抗虫棉的发展成就及其作用[J];中国农技推广;2004年06期
10 刘生荣,夏志明;关中地区转基因抗虫棉主要品种评价[J];中国棉花;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业凤;;中国枣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年10期
2 王惠翔,宋晓燕;对核心期刊《环境科学》论文作者的分析[J];环境科学;1993年06期
3 惠青;李娟;和艳会;;我国猕猴桃研究的核心期刊载文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4 贾向英;;中国苦瓜研究核心期刊载文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5 贾向英;;我国柑橘研究核心期刊载文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6 李金波;;从核心期刊文献统计看近十年我国的网络信息检索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5年06期
7 贾向英;;中国草莓核心期刊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8 陆雅静;冯佳洁;张云鹏;林超英;赵霞;;近十年我国核心期刊收录个性化信息服务文献的统计分析[J];医学信息;2009年08期
9 周向华;;核心期刊概念的演变及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年01期
10 陈太洋;;1996年—2005年我国教育信息化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业凤;刘新云;刘孟军;;浅析中国枣科学研究现状——中文枣文献计量分析[A];第五届全国干果生产、科研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朱宝昌;;正确认识“核心期刊”和SCI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吕珂;徐世艳;侯倩倩;;浅议核心期刊的作用与测评方法[A];第五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曾建勋;;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的建设[A];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C];2003年
5 李正元;;对核心期刊和期刊源的基本认识[A];期刊发展趋势与期刊评价标准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郑福寿;;核心期刊中高校学报现状与发展措施[A];学报编辑论丛(第六集)[C];1996年
7 张红;郭冰江;郑云峰;钟莺;;核心期刊效应的感悟[A];编辑学报(2009年增刊)[C];2009年
8 王经武;王娟;;核心期刊提法的“是与非”[A];第二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谢子书;陶欧;;再论“核心期刊”[A];第5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徐丽清;;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学报的社会效用[A];学报编辑论丛(第六集)[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春萌;“核心期刊”也该打打假[N];光明日报;2004年
2 居浓邋王婧 ;核心期刊“版面费”真相[N];南方周末;2008年
3 ;学术核心期刊2004[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刘保全;“中文核心期刊”的由来和作用[N];河南日报;2002年
5 吴正明;质疑“核心期刊”[N];光明日报;2005年
6 王继晟;中国数字化核心期刊群渐成气候[N];市场报;2003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邢东田;“核心期刊”的是是非非[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雨翔;第三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召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9 骆思典(Stanley Rosen) 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张征、褚国飞、李红岩、祝晓风、周群、金辉、李萍、宋晖、鲁小彬、胡荣荣。;骆思典:中国社会科学前景乐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丛森;《福建论坛》在全国核心期刊评比中位居前列[N];福建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永常;杨树木质素合成酶PAL基因的克隆、鉴定及其表达载体的构建[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1年
2 李善文;杨树杂交亲本与子代遗传变异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3 马健;杨树(Populus spp.)与茶呰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互作中SA和H_2O_2的信号转导特征[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4 邹莉;天花粉蛋白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杨树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樊军锋;mtlD/gutD双价耐盐基因转化杨树、猕猴桃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6 吴雁华;京南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与杨树修复效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7 常德龙;人工林木材变色与防治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8 方长华;胶质层对杨树应拉木生长应力和木材材性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07年
9 尹春英;青杨组不同种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差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5年
10 王建革;基因枪转多基因杨树的获得[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华永;杨树胚性悬浮细胞系建立与原生质体融合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2 王永芳;杨树抗虫基因转化及抗虫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1年
3 王健美;烟草MARs序列的克隆、功能研究及其在杨树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02年
4 付士磊;干旱胁迫下外源NO对杨树气孔运动及其抗旱性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04年
5 纪丽丽;杨树基因枪多基因共转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6 王亚铭;皖北杨树立木材积表的编制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7 周祥明;欧美杨等再生体系的建立及其抗逆境基因转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8 李春媛;杨树酚类物质对春季温度骤降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9 马晖;宁夏腾格里沙地边缘中林46杨栽培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刘福德;杨树连作地力衰退及林地生产力维持技术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76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jyzy/97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