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液体培养条件优化
发布时间:2022-08-23 13:51
以玫烟色棒束孢菌株为试验材料,首先确定菌株液体培养的最适碳源和氮源组合,然后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蔗糖质量分数、蛋白胨质量分数以及培养时间对菌株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的影响,以明确玫烟色棒束孢最适液体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丝生物量最大时的培养条件为:蔗糖质量分数5%、蛋白胨质量分数1.5%、培养时间6 d;产孢量最大时的培养条件为:蔗糖质量分数4%、蛋白胨质量分数0.5%、培养时间7 d。适合菌丝生长的培养条件与适合产孢的培养条件是不一致的,可以根据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培养条件。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株培养方法
1.2.2 种子母液的制备
1.2.3 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的测定
1.2.4 最适碳源和氮源组合的确定
1.2.5 单因素试验
1.2.5. 1 蔗糖质量分数的确定
1.2.5. 2 蛋白胨质量分数的确定
1.2.5.3培养时间的确定
1.2.6 正交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适碳源和氮源组合结果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庶糖质量分数的确定
2.2.2 蛋白胨质量分数的确定
2.2.3 培养时间的确定
2.3 正交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玫烟色棒束孢FZ-01鉴定及对烟粉虱的防治潜力评估[J]. 郑宇,丁雪玲,姚凤銮,卢学松,卓辉,何玉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06)
[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2种果树蚜虫的致病力[J]. 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马瑞燕.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1)
[3]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J]. 赵建华,王宏民,张天浩,张仙红. 植物保护. 2019(01)
[4]玫烟色棒束孢QH4对蚜虫和烟粉虱杀虫活性的研究[J]. 朱丽梅,严慧,方慧子,徐敏,张波.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8(01)
[5]玫烟色棒束孢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J]. 王滨,曹娜,GHULAM Ali Bugti.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01)
[6]玫烟色棒束孢培养条件的研究[J]. 浦静,彭鑫,朱丽梅,崔群香,张波,徐敏,甘黎明.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6(04)
[7]环境因子对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J]. 田晶,李雅,刁红亮,马瑞燕. 天津农业科学. 2016(04)
[8]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茄子蚜虫和叶螨[J]. 孙莉,张艳璇,赵玲玲,林坚贞,陈霞,季洁.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0)
[9]玫烟色棒束孢几丁质诱导蛋白的培养条件研究[J]. 邹时幸,SHAUKAT Ali,罗莹,郝永芬,任顺祥,黄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2)
[10]玫烟色棒束孢田间防治菜青虫应用研究[J]. 汤强,方玲,刘玉军,周守标.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02)
硕士论文
[1]57株昆虫病原真菌致病力和虫体产孢量研究[D]. 赵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77881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菌株培养方法
1.2.2 种子母液的制备
1.2.3 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的测定
1.2.4 最适碳源和氮源组合的确定
1.2.5 单因素试验
1.2.5. 1 蔗糖质量分数的确定
1.2.5. 2 蛋白胨质量分数的确定
1.2.5.3培养时间的确定
1.2.6 正交试验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适碳源和氮源组合结果
2.2 单因素试验结果
2.2.1 庶糖质量分数的确定
2.2.2 蛋白胨质量分数的确定
2.2.3 培养时间的确定
2.3 正交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玫烟色棒束孢FZ-01鉴定及对烟粉虱的防治潜力评估[J]. 郑宇,丁雪玲,姚凤銮,卢学松,卓辉,何玉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9(06)
[2]玫烟色棒束孢IF-1106对2种果树蚜虫的致病力[J]. 邢培翔,刁红亮,韩志慧,田晶,王从林,马瑞燕. 山西农业科学. 2019(11)
[3]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J]. 赵建华,王宏民,张天浩,张仙红. 植物保护. 2019(01)
[4]玫烟色棒束孢QH4对蚜虫和烟粉虱杀虫活性的研究[J]. 朱丽梅,严慧,方慧子,徐敏,张波.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8(01)
[5]玫烟色棒束孢对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防治潜力的室内评测[J]. 王滨,曹娜,GHULAM Ali Bugti.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8(01)
[6]玫烟色棒束孢培养条件的研究[J]. 浦静,彭鑫,朱丽梅,崔群香,张波,徐敏,甘黎明.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16(04)
[7]环境因子对玫烟色棒束孢IF-1106菌株孢子萌发的影响[J]. 田晶,李雅,刁红亮,马瑞燕. 天津农业科学. 2016(04)
[8]利用胡瓜新小绥螨携带玫烟色拟青霉菌兼防茄子蚜虫和叶螨[J]. 孙莉,张艳璇,赵玲玲,林坚贞,陈霞,季洁. 中国农学通报. 2015(20)
[9]玫烟色棒束孢几丁质诱导蛋白的培养条件研究[J]. 邹时幸,SHAUKAT Ali,罗莹,郝永芬,任顺祥,黄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15(02)
[10]玫烟色棒束孢田间防治菜青虫应用研究[J]. 汤强,方玲,刘玉军,周守标.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4(02)
硕士论文
[1]57株昆虫病原真菌致病力和虫体产孢量研究[D]. 赵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本文编号:3677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aixinbaike/367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