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校本课程有哪些_赣榆县第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本文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赣榆县第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赣榆县第一中学校本课程之
生 活
地
理
Geography For Life
赣榆县第一中学
秦德娥
●
赣榆县第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课题:生活与地理(一)
-----------选购房屋的地理知识:气候、居住房的样式、修房造屋材料的选购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选购房屋的地理知识,赣榆县第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案。
2、了解当地的气候、居住房的样式、修房造屋材料的选购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思考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事物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对住房有一个初步了解
2、教师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上传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各地去看看房子与气候有什么关系?人们怎样选购房屋?
(二)内容介绍:
【材料一】世界各具特色的房子
“叶子房”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炎热、潮湿是气候的主要特点,房屋就要尽量通风和降温。例如,太平洋上的岛国西萨摩亚,农村住房是用一根根树干围起来,成圆形或椭圆形,顶上覆盖着椰子叶,房子没有墙,四面通风。
“无窗房”热带沙漠地区,空气干燥,晴朗少云,白天受到阳光强烈照射,气温迅速升高,晚上气温又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很大。干燥的气候对房屋防雨的要求较低,而炎热的夏季对房屋防暑的要求则较高。例如,撒哈拉沙漠的房屋有着厚厚的泥墙,没有或只有很小的窗户。这样,白天可以减少太阳热量的进入,晚上可以使热量不会迅速散失。生活在我国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人们,还在泥屋前搭以葡萄架,盛夏葡萄枝叶茂盛,掩覆房舍,降温效果更好。
“高脚楼”热带季风区,如中南半岛、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湘西、黔西南的苗族地区,气候炎热,雨量丰沛,尤其在雨季就更加潮湿,地势较低的地方很容易积水。住房要求防潮去湿。当地盛行一种高脚楼,下层作畜舍,上层住人,既凉爽通风,又可使住房较干爽,还可以避免蛇兽的侵害。
“尖顶房”和“平顶房”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多偏南风,高温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所以房屋尽可能坐北朝南。在江南多雨地区,屋顶坡度大,以利泄水;窗户也大而多,以便通风。北方的房屋,由于降水较少,多以平顶为主。
“窑洞”生活在黄土高原地区的人们,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的特点,就地取材,在黄土崖下边凿一洞而居,名为“窑洞”。“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特别在冬季,能抵御寒风的侵袭。
“骑楼”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城市,如广州、厦门、南宁等地,街道两旁的房屋,从二楼延伸到人行道上,成为一道行人走廊。广州人称它“骑楼”。这是为了对付夏季阳光的强烈照射和阵阵对流雨的侵扰。行人在“骑楼”下来往,既可遮荫,又可避雨。
【材料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较为鲜见。
中国民居是各地居民自己设计建造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富有地方特色的民家住宅。在中国的民居中,最具特点的民居有北京四合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蒙古的蒙古包等。
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最具有北方住宅的代表性
图1: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规整式住宅是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以采取中轴对称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四合院,是华北、东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式建筑,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图3:四合院
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四合院是在新中国成立前留下来的,四合院的院门采用木制成,大门的一端采用厚厚的木板连接,可旋转,安全、可靠、开关自如。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四合院中,有正房,即北房,这是院中的主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东西厢房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整个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国传统的习惯,采用对称的办法建筑成。
图4:四合院大门
这种院落,采用同一个院门出入。平时,院门一关,处于一种完全封闭状态。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安静的日子,享受着家庭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感觉。
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已经出现。但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于清代时期(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筑,现在仍然在沿用。
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因地制宜、冬暖夏凉
图5: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
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位于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窑洞是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的有机结合,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之情。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等多种,靠山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石料接口土窑和平地石砌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建造窑洞的造价成本非常低,不需要钢材、水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既节省土地,又经济又省工,的确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
安徽古民居: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图6:安徽古民居
图7:徽州的古民居
位于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宅。这些古民宅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以四水归堂的开井院落为单元,少则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达24个、36个。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长,单元还可以不断增添、扩展和完善;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宅第与园林融为一体。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这是建筑学家们对安徽古民居的称赞。
徽州古民居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在其外部表现具有鲜明,而且在其庭院的布局,厅堂的摆设,梁、柱的装饰,天花的彩画,家具的陈设等方面,同样也独具特色。远观徽州古民居,一片片粉墙青瓦,蔚为大观;走进徽州古民居,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令人惊叹。
客家土楼是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
图8:客家土楼:独一无二的世界民居
图9:
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它独特的风格吸引了不少中外学者、游客甚至美国的军事专家等。
图9: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倚山偎翠,方圆错落,似古堡巍峨苍朴,如现代体育馆气势恢弘,像地下冒出的“蘑菇”绚丽多彩,赛从天而降的“飞碟”壮观神奇。
广东东北、福建西南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以客家土楼为主。1900多年前,客家人的祖先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因大多的客家人生活在偏远的山区,客家先民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而防范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于是就创造了这种庞大的营垒式住宅——土楼。客家土楼有圆形的,椭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圆形土楼,闽南人称之为圆寨土楼,其用途重于防卫,因此该名称嵌“寨”之名。圆形土楼的面积通常最为庞大,由两三圈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座土楼里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有几百口人。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但它们的用途非常统一,通常底层为餐室、厨房,第二层为仓库,三层楼以上的所在才为住家卧房。第二圈两层,有三十到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间是祖堂,可以容下几百人。其中每一个小家庭或个人的房间都是独立的,而以一圈圈的公用走廊连系各个房间。这些设计,通常也是着重防御功能。土楼里还有水井、浴室、厕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楼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
蒙古包:蒙古族传统居住环境,有着蒙古的民族特色
图10:草原上的蒙古包
图11:蒙古族传统民居-蒙古包
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称的“格尔斯”。辽阔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纵马征战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适合于游牧民族的居住的就是蒙古包。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制作简便、易拆装,抵御风寒,便于游牧。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和牧业生产而创造的这种居所。这种居所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是能够拆移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古代的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呈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由一屋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0米,围墙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门朝南或东南。内有四大结构,分别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最小的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之大,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巨大城堡,十分壮观。不过这样面积的蒙古包在草原上非常罕见。
图12: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民族特色
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以游动式的蒙古包较多,一种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另一种不可拆卸的蒙古包靠牛车或马车拉运来迁移。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牧区,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就开始使用蒙古包,但是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蒙古族定居的人增多,仅在游牧区尚保留蒙古包,教案《赣榆县第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案》()。除蒙古族外,哈萨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使用蒙古包居住。
(三)、通过读上述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气温与降水是怎样影响黄土高原地区的建筑的?黄土高原地区的建筑物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
2、 从地理的角度分析:我国北方的建筑特点。
3、列表比较居住房的样式、修房造屋材料在我国北方、南方及西北地区的差异并探究其原因。
(四)1、让同学们谈一谈现在的感受;
2、通过多媒体把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教师小结: 略
课题:生活与地理(二)
-----------选购房屋的地理知识:日照与房屋朝向 楼层高度、热水器安装与日照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选购房屋的地理知识。
2、了解日照与房屋朝向 楼层高度、热水器安装与日照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思考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事物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对住房有一个初步了解
2、教师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上传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各地去看看日照与房屋朝向 楼层高度、热水器安装与日照
(二)内容介绍:纵横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孕育五十六个古老民族,织就一幅幅绮丽多彩的华夏民居风貌:有人夜憩竹楼,有人水上为家,有人把家驮在马背上,有人享受着窑洞中最古朴的大自然的恩赐……中华民居采风将展示我国民居的源远流长和它的独特魅力。
【材料一】:
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
堂屋和土楼
中国南方的住宅较紧凑,多楼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积长方形天井为中心的堂屋。这种住宅外观方正如印,且朴素简洁,在南方各省分布很广。
在闽南、粤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团住宅,其平面有圆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建筑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这种建筑的防御性很强,以福建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大,造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楼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抵御性”的城堡住宅——土楼。土楼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和强烈的宗族特性。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数民族居住建筑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人,其中云南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
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在此,主要介绍一下个性鲜明的北方窑洞和古城内的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此外,中国还有保存较完好的古城,这些古城内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碉楼与200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平遥古城是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县城,是中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县城的典型代表。迄今为止,这座城市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筑格局与风貌特色大体未动。平遥是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筑、艺术等方面历史发展的活标本。
始建于南宋的丽江古城是融合纳西民族传统建筑及外来建筑特色的惟一城镇。丽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筑礼制的影响,城中道路网不规则,没有森严的城墙。黑龙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为条条细流入墙绕户,形成水网,古城内随处可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材料二】: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图
(三)、通过读上述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探究日照与房屋朝向 楼层高度及楼间距分布的关系。
2、 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热水器安装与日照的关系。
(四)通过多媒体把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教师小结: 略
课题:生活与地理(三)
-----------选购房屋的地理知识:房屋抗震度与地震烈度、高档住宅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选购房屋的地理知识。
2、了解房屋抗震度与地震烈度、高档住宅选址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思考的精神。
4、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事物初步的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
二、课前准备:
1、让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资料或者上网查找资料,对住房有一个初步了解
2、教师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或者上传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到各地去看看什么样的房屋抗震?
【材料一】:什么样的房屋抗震?
自5.12汶川地震后,广大网友以及众多业主都在关注,“我们住的房子能抵抗几级地震”?“哪种结构的房子抗震性能强?”为此,综合多方报道,对“房屋建筑结构与抗震能力”进行全面解读。
抗震房屋结构设计
抗震结构体系是抗震设计应考虑的最关键问题,对安全和经济起决定性的作用,是综合的系统决策。体系的选择要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几条基本原则。目前主要的抗震结构体系有:
1.多层砌体房屋。是以砌体(无筋砌体或配筋砌体)抗震墙为抗震结构体系,其中以横墙承重为主的结构体系较有利,承重横墙兼作横向抗震墙,纵向自承重墙作为纵向抗震墙,必要时也可以采用纵、横墙混合承重。
2.多层内框架房屋。指外墙为砖墙垛(或壁柱)承重,内柱为钢筋砼柱承重的房屋,适用于工艺上需要较大空间或使用上要求有较空旷的大厅的轻工厂房和民用公共建筑等。
3.底层框架砖房。底层要求有较大空间作商店、服务大厅等,上部则为隔墙较多的住宅或办公楼,是一种上下材料不同、强度和刚度不连续的结构体系,在抗震设计中有较严格的要求。
4.框架结构。多应用于多层及高层民用建筑和多层的工业建筑,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易于布置较大房间。但纯框架结构侧向刚度小,属柔性结构,故其层数和高度都受到一定限制。
5.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纵向和横向布置适当的抗震墙,并与框架结构形成框架-抗震墙协同工作的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层间位移比纯框架结构显著减小,故其建筑高度可以高很多。
6.抗震墙结构。是全部由纵、横抗震墙组成的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较好,在高层住宅、公寓、旅馆等建筑中广泛应用。
国家在建筑抗震设计上要求,一般的民用建筑是要抗7度,及可抗6级地震,对一些超高层的建筑,必须要做地震安全性的评价,通过安全评价性去测试标准,以保证建筑达到基本抗震地区的要求。除了设计达标以外,施工的质量也是非常关键的,要有合规的设计,合乎要求的标准,合格的施工质量,几个方面做好了,才可以
达到抗震的标准。
业内人士谈什么样的楼盘最抗震
远洋地产肖劲:越矮的楼越抗震
建筑师王刚:剪力墙结构比框架的好,框架比混砖好。但无论何种形式要按国家抗震规范执行就没问题。
北师大教授黄兴文:同样抗震级别的房屋,低层的要好于高层的。
策划专家陈真诚:最基础地脚为原始石地再筑地基的框架结构建造的楼盘最抗震,那种新填土基上建砖混结构最不抗震。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陈国强:建筑行业对不同类型建筑有相关的设计和建设规范,抗震标准高的或者符合国家抗震建筑规范的应该都比较抗震。
北师大房地产研究所所长董藩:钢结构的抗震,建筑是分抗震等级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书记边兰春:国家在建筑设计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抗震设计标准。无论那种结构设计选型,都要达到抗震设计的规范标准。
资深媒体人蔡照明:剪力墙结构比较抗震。
【材料二】什么样的房屋抗震性能好?
人居住的房屋抗震性能如何?是每个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这是几句话难以说清楚的复杂问题,因而对具体情况要进行具体分析。现将常见的房屋粗略地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并简单介绍如下:
1、土墙或石墙房屋:我市山区农村、民族地区,现还有部分住房属于这类房屋。这类民房土墙强度较低,墙与墙之间咬接不牢,整体性差,或泥顶太厚,头重脚轻,因此,此类房屋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烈度6-7度作用下,多数土墙或门窗有裂缝,老旧土墙局部倒塌。在遭遇八度地震情况下,此类房屋大多数(70%以上)要倒塌。土基墙外包砖的墙容易形成“两张皮”,抗震性能更差。石墙房屋由于用料、灰浆和砌筑质量悬殊,因而抗震性能差异也就很大。干码或泥砌的卵石、片石或乱石墙,抗震性能都不好。
2、土木结构房屋:这类房屋在我市农村比较普遍常见。由于我市历史上是地震多发区,故常见的土木结构民房多数是穿斗木屋架,部分乡镇也还保留有新式双坡木屋架房(如仓库、学校礼堂、老旧影剧院)。这类房屋由木屋架支撑屋顶和楼层重量,墙体只起围护作用,因而屋架和墙体之间没有什么拉接,此类房屋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在地震烈度6-7度的作用下,多数木屋架不会产生明显变形,但较高的墙体则会出现开裂,瓦屋面梭瓦,年久失修、木屋架糟朽的老旧房屋也会出现木屋架歪斜,墙体严重开裂,山墙倒塌,屋面大量梭瓦现象。遭遇八度地震情况下,部分木屋架会出现拔榫、脱榫、位移、木屋架倾斜现象,多数墙体开裂,山墙倒塌,屋顶普遍梭瓦漏天窗,个别老朽民房也可能出现屋盖塌落现象。
3、砖混结构房屋:是指用砖墙或有的用砖柱或钢筋混凝土柱支承现浇或预制钢筋混凝土楼层、屋盖的房屋。我市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乡镇、农村大量新建的住宅、学校等民用或公用建筑多属这种结构。由于砌筑实心墙或空斗墙的材料强度(红砖、青砖或煤渣砖)和施工质量(砂浆标号、砌筑水平)不同,抗震性能悬殊较大。砖砌体本身的抗压强度较高,但韧性很差,抗拉抗剪强度也很低,因此,六度地震作用下,基本完好;在七度地震作用下容易出现裂缝,少数房屋承重构件可能产生轻微裂缝,非承重构件明显裂缝,多数房屋基本完好或有轻微损坏。若遭遇八度地震,多数房屋就可能出现承重构件有破坏,局部开裂明显,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修理后才能使用。
砖混结构的另一类房屋还有单层空旷房如食堂、礼堂、中小型厂房,有的用砖墩砖柱支撑木屋盖或钢筋混凝土屋盖,由于空间大,所以抗震性能不如一般砖混结构房屋或住宅楼,七度地震作用下,山墙可能外闪甚至倒塌,若纵墙较厚,门窗较少,或侧面有休息室、辅助用房,则抗震性能较强。
商场、学校教学楼、轻工业厂房等多层内框架结构楼房,虽然内部用钢筋混凝土承重,外围用砖墙承重,但这类房屋底层开间大,空间也大,上层则用轻质隔墙隔成小房间,这样下层整体性和刚性都差,上层则隔墙多,头重脚轻,在七度地震多数会出现轻微破坏,八度地震作用下,可能会出现中等破坏,即房屋承重构件轻微破坏,局部有明显裂缝,个别非承重构件破坏严重,需要修理方可使用。
4、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指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和现浇楼板、屋顶组成的框架结构房屋,无论是单层、多层、高层都要进行抗震设计和采取结构抗震措施。我市中心城区、各县城和大部分乡镇八十年代以后新建的公用建筑、高层建筑绝大多数都是此类房屋,此类房屋抗震性能比较好,特别是在框架中加上现浇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的房屋,比纯框架的抗震性能更好。在七度以下地震作用下,此类房屋安然无恙。若遭遇八度地震,对承重构件也无影响,非承重构件与承重构件接合部可能会出现轻微裂缝,但不影响使用。
以上仅是概略地介绍了常见房屋的抗震性能。实际上,房屋的抗震能力除了建筑材料外,影响的因素还很多,如:场地地基土类别、设计结构形式、建筑施工质量、房屋新旧程度、维修保养,尤其是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抗震设防措施是否科学合理,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这些都是直接影响房屋抗震性能的重要因素。
【材料三】房屋抗震等级
普通房屋:4.0-4.5级
一要看结构。目前常见的住宅结构有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
二是看抗震力。在国际上,地震震级采用里氏震级指标,分为1-8.9级,1-3级对建筑物无损坏,4级对建筑物有轻微破坏,5级以上就开始破坏建筑物。因此,5级以上的地震区在住宅设计时应考虑防震。
砖混结构的优点是造价低,保温、隔热性能好,便于施工。缺点是房屋开间、进深受限制,室内格局一般不能改变,墙体结构占据空间...
我国《抗震规范》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以“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目标的,“小震不坏”是指结构在多遇烈度(比设防烈度低1.55度)地震作用下,结构不发生强度破坏,实际上就是靠结构承载能力抵抗小震,而,“中震可修”是指结构在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允许结构发生一定程度的破坏,地震过后结构经一般修理仍可继续使用,这是靠在“小震不坏”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构造措施予以保证的,而“大震不倒”是指结构在大震(比设防烈度高1度)作用下允许发生较严重的强度破坏,但结构不允许发生倒塌,这是通过在结构中设置构造措施,并保证结构弹塑性变形不超过允许值来确定的。结构抗震应包括三层意思,即抗小震、抗中震、抗大震。
砖混结构目前在《抗震规范》中对小震作用的强度做了详细计算,并给出了一定构造措施,比如设置“圈梁、构造柱”以及保证墙体间连接等,但抗中震、抗大震能力到底怎样?规范并没有说明,另外砌体结构弹塑性变形能力很差,基本不具备延性,其破坏具有脆性性质,砌体结构基本不具备抗大震能力,因此砌体结构抗中震、抗大震能力很差,砌体结构在大震烈度作用下基本会发生倒塌,因此砖混结构一般具备抗小震能力,但抗中震能力较弱,基本不具备抗大震能力,所以大震作用下先倒塌的房屋一般就是砌体结构,汶川地震也说明了这一点。
框架结构在《抗震规范》中不仅给出了小震作用下结构承载力的详细计算,并对结构构造措施也做了明确规定,此外还对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弹塑性变形做了明确限制,因此只要严格按《抗震规范》设计,框架结构基本具备抗小震、抗中震、抗大震的能力,因此框架结构抗震能力明显高于砌体结构,建议今后在地震区,尤其是高烈度区,设计一些公用建筑时,如学校、医院、住宅楼等尽量采用框架结构,尽量不采用砌体结构,,尽管砌体结构造价较低,但人的生命毕竟是第一位的。
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由于其结构承载力远远高于框架结构,根据笔者的研究,该结构对延性或弹塑性变形能力的要求可以降低,在满足一定构造措施的前提下,该类结构基本具备抗小震、抗中震、抗大震等能力。我国《抗震规范》没有对大震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做明确限制,是有道理的,
(三)、通过读上述材料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探究房屋抗震度与地震烈度。
2、 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高档住宅选址
(四)通过多媒体把相关的图片展示给学生
教师小结: 略
〔赣榆县第一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教案〕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本文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8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13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