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和优势学科系列报道]建构具有示范效应的公共管理学院学科体系
本文关键词:公共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国际视野、中国特色、人大风格:建构具有示范效应的公共管理学院学科体系
1985年率先创建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986年创建行政管理学科,率先设立行政管理硕士点,2007年建立国内首个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学科;
首批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博士点授权单位,首批公共管理硕士(MPA)试点院校,国内最早获得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授予权;
率先翻译出版“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译丛系列”和“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率先搭建中美及两岸四地公共管理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率先发展跨学科研究领域,率先建设公共政策实验室,率先建立年度跨学科重大合作项目制度,率先推进公共管理学科和城市规划学科的融合,率先筹建全国首个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示范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建设总是应运而生又因时而变。
学院以“世界一流、中国顶尖”为发展目标,聚力“发展原创理论、引领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国际体系”,一直走在学界、业界最前沿,力争成为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引领和示范者。
秉持为时代述学立论、为人民做学问的基本遵循,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发展始终植根于中国实践,以国家现实需求为导向,回应国家和国际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坚持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研究,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学院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正如刘伟校长在学院调研时强调:“要通过解决好中国本土问题来赢得国际尊重。应坚定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研究成果达到中国国内领先水平,从而有信心,也有能力办成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院。”
学科创新的试验场 原创理论的沃土
公共管理学院学科设置以“创新学科发展,回应本土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增进学科融合”为指导思想,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在创新中实现学科融合。拥有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八个博士点及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并不断促进二级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突出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科的品牌特色,形成学科齐全、布局合理、重点明确、影响力强的学科体系。
面对深厚的学科积淀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学科带头人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思路。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杨开峰表示:“做好基础研究是学院的根本遵循,脚踏实地做学问,搞好基础研究,是学科安身立命之本,同时学术研究也应积极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力争不断打造更多学科高峰。”
增规模、调结构、提质量、促融合。学院不断强化国家重点学科行政管理、北京市重点学科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等重点学科的传统优势,同时保持其他各二级学科稳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出版本学科国际知名、国内顶尖的学术期刊,进一步发展学术特区。近年来,陆续推出科研成果年度公示制度,年度科研、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年度跨学科重大合作项目制度,二级学科发展扶持制度,成立“循证治理研究中心”和“公益创新研究院”,不断争取资源对新兴二级学科的支持。
紧抓中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基本特征,形成具有人大特色的MPA教育体系。率先在全国实行MPA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首席教授负责制,专业方向覆盖面广,与人社部、公安部、住建部、国家税务总局等多部委联合进行MPA培养,为各层次MPA学生提升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重要平台。
学院师资队伍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拥有全职教师79人,海归博士30%:拥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位,“外专千人计划”专家2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位,“马工程”首席专家3位,“青年千人计划”专家1位,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位。
学科在理论体系建构、中国特色学派形成、公共管理知识普及方面成效卓著。行政哲学与伦理、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城市规划管理、土地利用管理、社会保障等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众多学院教材成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全国通用教材。翻译出版“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译丛系列”和“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译著、教材和专著,成为中国了解国外公共管理学术前沿、提升教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支撑。2012年创办《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被批准成为正式学术期刊,弥补了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缺少正式专业学术期刊的不足,根据2015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本刊在“公共管理学科期刊”中文全文转载率排名第一。
近几年,学院论文发表数量保持优势。国内发文始终在国内处于引领地位,国际发文数量不断增长,出版专著数更是居国内高校第一位。四年内发表CSSCI论文600余篇,SSCI英文论文45篇,出版著作74部、国家规划教材7部,学术影响广泛。
在学院“合作协同战略”的指导下,不断促进院内六个二级学科之间,公共管理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公共管理研究与实践之间,学院与部委、政府之间,国内与国际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合作来实现共赢。
近年来,学院连续推出系列举措,促进学科融合和原创理论的诞生。设立年度贡献等系列奖励,强调原创理论的提出和重大国家项目的申请。打破二级学科的壁垒,改变“小作坊”式的研究结构,促进学科间的融会贯通,如首次启动跨学科重大研究项目,由行政管理学系孙柏瑛教授牵头,整合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等学科优势资源,聚焦中国特大城市的治理。
支持培育有影响力的跨学科科研团队,在二级学科之上进行聚群和整合,围绕重大理论问题,以知名教授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成员,建设创新学术团队。强化学院各系所和专业方向的交叉、融合,以现代公共治理理论为核心,以循证决策为基础,使行政管理、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土地资源管理、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城乡发展与规划、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组织与人力资源、劳动经济学等专业方向的发展突出重点、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通过对国家各项改革政策实施情况的研究和评估,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围绕国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相关政策的研究和评估工作,发挥公共管理学院特有的与政策关联性较高的特色。
学院每周举办的学院学术沙龙为院内各二级学科搭建了学术话语的交流对创平台。如围绕“房地产税改革现状和若干热点问题”,由学院土地管理专业曲卫东、公共财政专业李青、公共政策专业李文钊、行政管理专业刘太刚四位老师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开展学术对话和思想交锋。
如何在学科发展中保持领先,杨开峰院长认为:“首先要深深地根植于中国的改革实践,为国家的重大政策服务,充分参与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紧紧把握时代和国家发展的脉络;同时在理论、方法、工具上善于创新、敢于超越,和国际最好的大学合作共赢,与世界一流的学者互学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发展影响世界的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理论。”
国际交流的桥头堡 国家发展的智库
学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深厚的管理学科、政治学科背景诞生的公共管理学科,为全球公共管理学科的通力发展搭台,为海内外公共管理学者的交流助力,成为国际公共管理学术重镇。在加强全方位国际合作的同时,大力推介中国公共管理的优秀成果,在世界上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学院发起创办了一系列高端学术会议,创立了中美公共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两岸四地系列学术研讨会、跨海峡公共治理学术研讨会、中国公共政策年会、全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讨会、全国公共财政管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全国城市管理与政策年会、华北地区MPA教育研讨会等一些列重要的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为海内外公共管理学者探讨学科前沿问题和加强学术交流构筑了重要平台。
如近期刚举办第八届中美公共管理国际会议,参会人数达到300人,包括14个国家的海外学者,还首创了性别与公共政策超级论坛。与挪威奥斯陆大学持续合作举办的“公共管理青年学者国际研究和发表能力提升工作坊”为全国公共管理院校的青年学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国际学术深度交流的机会。
学院选派教师参加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培训,进一步提升学院教师案例教学的水平;每年选派1-2名教师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福特公共政策学院为该院公共政策硕士(MPP)、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讲授一个学期的专业课程“中国经济改革和政策”和“中国外交政策”;与日本一桥大学互派教师进行短期讲学。
学院建设的可视化公共政策实验室,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应和社会效应,靳诺书记在公共管理学院调研时,对公共政策实验室在推进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公共决策社会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表示了赞赏:“如何把优秀的、先进的思想转化为公共政策,造福于老百姓,是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公共管理学院在学科建设中致力于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出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作出贡献。公共管理学者们致力于研究为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积极作用。学院对有关部委、各级政府影响力较大,承担了大量的课题研究和政策咨询工作。
近四年来,承担大量纵、横向项目,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成果影响巨大。仅2015年,全院就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190项。公共管理学科发挥人大优势,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了有力贡献。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科、社科、教育部重大项目,以及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决策咨询项目、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家发改委等部委重点专项规划及北京市等省级“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在法律修订、重点专项规划、城乡规划标准建设、行政管理与执法等领域,上报了50多件智库成果,被全国人大法工委、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建部、人社部、民政部、国家文物局等采纳,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批示。
行政管理团队特别重视秉承中华文明国家治理的传统和源远流长的“善治”思想,坚持“学理研究、政策建议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教学理念。团队成员唐钧老师主持国家文物局重大课题“文物行政执法体制及行政执法机构建设标准研究”,研究成果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等多位中央领导的批示,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严金明教授团队历时5年主持编制了《全国海岛保护规划(2011-2020)》,于2012年由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编制该《规划》是继《海岛保护法》之后我国在推进海岛事业发展方面的又一重大举措。
城市规划团队精诚竭力义务援助青海玉树灾后重建。以叶裕民教授为领队、郐艳丽副教授为组长的规划团队奔赴灾区、在周密调研的基础上完成了《玉树称多县灾后重建规划》,在2010年至今的6年里,30余名师生克服困难,发挥专业智慧,结合灾区需要,为灾区重建做出重要贡献。
人大学派的涵育地 创新人才的摇篮
人才培养是学科发展的落脚点,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之道,力求早就一大批具有“公共之心、公共之识、公共之能”的公共管理人才。
学科的强劲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良好的氛围,学院党委书记李家福表示:“学院一直来从各方面关心教师成长、行政人员职业发展和学生成才需求,让师生生活在一个宽松、愉快和和谐的环境中,形成了教师潜心研究、行政人员专心服务、学生钻研学习的良好局面。”
学院人才培养以“分类指导、创新为本、强化标准、遵循程序、国际接轨、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理论扎实、方法科学、求是为公”的“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对于本科学生,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践行“道术结合、文理交融、中西会通、知行统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注重基础扎实性,全面落实学校本科生人才培养路线图,培养公共管理创新型人才。建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公共管理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个明确,四个建设”的人才培养途径。精实课程,推进研究型学习制度体系建设,抓好精品课程等制度。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严金明副院长表示:“在人才培养上,应注重公共精神的塑造,强化理论素养和方法训练,引导学生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培养创新型人才。”学院切实改革课程内容和形式,尤其在方法课上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建设,在充分研讨调研的基础上,组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统计学原理、社会科学研究设计、数据分析与规范论文写作四门方法课程小组,进行全面的课程建设。
博士生和学术型硕士生,注重基础扎实性、知识应用性和学术潜力培养。推进博士生综合改革,实行申请-复试-审核制,构建跨二级学科的理论课、方法课、研讨课、国际交流等一整套与国际接轨的培养体系,多次向全国公共管理博士培养单位介绍经验;设立本-硕-博连读项目,并于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合作成立双博士项目。建立系统完整的科研支持和奖励制度,激励学生潜心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房地产经济专业硕士生课程已经完成RICS体系认证。
专业硕士MPA共设立14个专业方向可供学生选择,致力于为中央和地方公共组织培养“远见、求实、创新、奉献”的领导者,弘扬责任、正直和公正的价值观。是全国首批招收、培养MPA研究生24所试点院校之一;在全国首次MPA试点院校教育评估中25项指标获得全优,是获此殊荣的两所大学之一;2007年成为全国唯一双证MPA培养试点单位;2010年全国七家MPA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并顺利通过专家评审验收。全国MPA教指委评选的优秀论文数量全国第一。目前正在建设全国首家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示范基地,并正在通过全球公共事务与公共管理院校联盟(NASPAA)的认证,以评促建,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加强在校生的国际交流,包括本科生国际交流计划、硕士“1+1+1”双学位培养计划,博士生联合培养计划等。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荷兰、挪威、瑞士、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的10多所大学和学术机构签署合作协议,自2010年以来,学院有74名硕士生参加了双硕士学位项目。
学院毕业生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院校任教,成为国内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坚力量,学界声誉一流。
“公共管理学院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工作,为政府决策和地方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靳诺书记对公共管理学院教学科研、国际交流和党建工作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她勉励学院继续推进教育改革,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教学方式,关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发挥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作用,为国家在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关键词:公共政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7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3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