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简要分析
本文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内容简要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评价建议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构建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专题性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分别设置,避免了以往课程设置的一些弊端,在课程结构上有了重大突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思想文化三大模块为鲜明特征,以专题学习的形式,恰当地处理好了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的衔接,充分吸收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沿性的新成果,重点突出,设计合理,贴近生活。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不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新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新的课程标准选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和环节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对历史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采取“贯通古今,中外混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划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避免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一些弊端,是尝试构建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的体现,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专题性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分别设置,不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和环节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必修内容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体例,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遵循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精神,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目前,不少国家的高中,实行学分制,比如美国、印度、日本、韩国、芬兰、瑞典等。“学分制”规定了学生的最低学业总量,再不降低学习质量的条件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选修课程”与“学分制”相辅相成,紧紧结合,体现了“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2.重新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中,无论是初中历史课,还是高中历史课,都讲究比较严密的学科体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有重复之感。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注重历史发展脉络,讲授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大学习板块;在高中历史课中采用专题的形式,所选专题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和主要方面,中外相连,古今贯通。以专题来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既是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拓展和提高,也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的重复。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样就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具体的历史知识的选择上,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和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学术进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从课程内容我们还能清晰地发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充分跟踪并吸收着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成果。进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由政治史学——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进行范式转移。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对史学研究发展的新变化予以了积极的关注,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然坚持了对政治史学习的重视。而且还将之置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学习内容之前。我们做这种安排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因为“政治史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政治史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脉搏。通过政治史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在内容结构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处理好了其与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知识的内容比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的课程内容过于突出政治史的不足。增加的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尤为一提的是,在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研制者独巨匠心设计了带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撇开属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神话传说不谈,人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历史学,还有动物学、自然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而且,这样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绝对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完满地予以解决,所以该课程的设计,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在问题解决上寻求诸多领域研究方法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论,体现了“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和“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理念。
总的来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全球历史进程中古代历史文明、近代历史转型、现代历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民主化、文化思想多样化轨迹的历史阐述。
3.加强了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内容的学习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注意到了史学界,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界关于加强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教学的呼声。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从克服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缺世界古代史内容的不足出发,为中学生构建完整的世界史知识结构考虑,恢复并适当增加了世界历史的分量和比重,尤其是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比如必修课程历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内容。比如选修课程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选修课程之“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增加了“托马斯·阿奎那的君权神圣专制理论”;选修课程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增加了“玛雅文明的消失”内容、“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内容和“大津巴布韦遗址与非洲文明探秘”内容;选修课程之“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增加了“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和“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内容。笔者认为,这有助于改变近些年来世界史教学越来越不受重视的情况,有助于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4.强化了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把中国近现代史规定为必修内容,把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规定为选修内容,这突出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事实上,历史课程不仅具有政治教育的功能,它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它还具有社会教育和人生教育的功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在强化中国近现代史学习的同时,以专题的形式,把学习内容扩展到古今中外的历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历史的整体认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从较完整的历史中体验先辈们在追求理想、改变命运过程中的痛苦与欢乐、挫折和胜利,感悟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和人的尊严;从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中感悟什么是正义、进步和公正,什么是崇高、伟大和正气,充分体现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
实际上,史学即“人学”。历史虽然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但与现实却又一脉相连,所以历史绝对不是一摞一摞故纸堆的代名词。历史教育并不是陈芝麻烂稻谷的事,更不是高高早上、远离人间香火的枯燥学问。历史上王朝的兴亡盛衰,思潮的起伏更迭,制度的沿革变迁,社会生活的发展变迁等,固然给今人以历史的参照,那些无关治国安邦的人事智慧,丰富多彩的生活样式,喜怒哀乐的情感历程,无不因为有与今人相通之处而在后世激起共鸣。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消费生活的扩大,这种情结又向纵深发展。历史读物不再是单一的政治伦理教本,也应该成为增智、悦神、娱性的休闲读物。缅怀既往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失的情感需求,让读者从那已经消逝的人物和事态中寄寓某种情绪和思考,不是趋时媚俗,而是民众发展个性的文化权利,也是史学功能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5.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是以专题的形式来探索构建历史课程知识体系的,它不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不求面面俱到,学习空间大了,这无疑有助于有利于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有助于教师改变以往不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某些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途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设置,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专题学习,能较好地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较系统地培养学生从不同层面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前已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研制时,非常注意吸收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成果。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师要做到,不断了解史学界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新成果,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并有鉴别地、有意识地、适当地把这些研究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中来。
6.探索符合课程改革精神的公正、合理及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多种评价方式,体现灵活、变通的特色,主张“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以克服以往历史教学重视量化评价而忽视定性评价的不足和弊端。强调在历史教学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学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等方面是否达到基本的要求,还要考察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避免将历史课程的认知目标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和内容,注重课程评价的全面、公正。评价方法强调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评价方法与过程,倡导教师主体评价的同时,欢迎和吸收社会、家庭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同时树立历史课程评价的目标观,即历史课程评价的核心目的在于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与基础知识和能力相比,评价有着较大的难度,所以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探索出符合特色的评价标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定性评价不可固定化和绝对化,在措词上可以“模糊”处理,以留足空间,但要掌握好分寸。还有,单纯进行权重也是不恰当的。如对学生历史学习中的探究精神进行评价,简单地用一个分数来表示也是不科学的。相比较而言,带有评语的原始资料比单纯的分数或等级更能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历史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应避免历史学业评价的繁琐化。
7.其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建议中,突出强调历史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的属性,较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一个显著的变化。即历史教师不但是历史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和开发者,历史教师自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指出的:“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这实际上肯定了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与以往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高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历史教师要处理好历史课程改革与高考之间的矛盾,绝非易事,所以随之面临的任务,较之义务教育下的历史教师来说,更加艰巨和沉重,扮演的角色也更富有挑战性。最终来看,历史教师将决定历史课程改革的成败。
在教学活动建议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案例,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撰写纪实报道、访问、角色扮演、演讲等方式的历史学习方式,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和选择。这些教学活动,突破了历史课堂教学和过分依赖历史教科书的种种局限,关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身边的有益的课程资源,有助于将书本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密切结合。这样就真正体现了历史学习在全面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方面的独特、显著的作用。
(合肥168中学 洪丽 摘)
本文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38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