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本文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教案
时间:2016-07-22来源:海达范文网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中期评估报告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得到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越来越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并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包括行为习惯、心理品质等)方面得到发展。简单地说,教育可以使人在知识和技能、能力、人格(情感、态度、价值观)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我们教数学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一些数学知识、掌握一些数学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养成一定习惯,形成一定观点。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 一、 背景介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应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笔者本着对数学教育事业无比热爱的态度,本着对当今数学教育现状的无限担忧,通过几年的思考,于2005年在《成才导报·江苏教育周刊》发表了一篇名为《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该文主要阐述了当今数学教育以及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主要还是停留教学层面上,还未正真上升到数学教育的高度;主要还是停留在数学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未正真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上。该文将数学教育课程分为科学数学、艺术数学和计算机数学三大类,并且简要的阐述了每一类中应该包含那些数学内容以及需要通过那些途径来实现这些目标。
正是由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课程的评价标准还没有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因此需要我们这些从事数学教育、教学一线教师不断的“上下求索”,对于我们来说,及时的开发出一套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文化)、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分析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数学的精神追求理想)的校本课程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从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一条必经之路。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肩负着真正实现数学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真正实现数学教学向数学教育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特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上几个要求,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考虑。因此我们为《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基本的定位:以通俗易懂、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和教材补充进行研究为我们的基本要求,以挖掘数学文化中的教育功能为我们的研究方向,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完善学生的数学人格为我们的核心宗旨。
二、 构建框架
在确定了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研究方向和核心宗旨以后,就要进行本课程基本框架的构建工作了。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在现状下,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同时邀请专家亲临指点,最终我们确定本课程的基本框架,本课程的设计理念就是要“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所有的过程基本上都是以学生的活动展开的,真正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分别是:《古老的数学》,《好玩的数学》,《有用的数学》,《智慧的数学》,《先进的数学》和《美丽的数学》。
在《古老的数学》一章中,并不是把数学史作为一门研究数学的起源、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发现的一个体现数学史的认知功能的“遗传法则”。从数学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中寻找数学发现的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体会数学家们为寻找这些知识的付出的艰辛。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好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教材,让学生体会“只有付出努力才会获得成功的人生道理”,“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数学精神”。
在《好玩的数学》一章中,利用心理学中“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的规律,以一系列数学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并不是“枯燥”的代名词,真正的数学其实可以是乐趣无穷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这种兴趣作为他以后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源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主动意识到自己爱玩的游戏原来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为学生学好数学培养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学生玩游戏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巩固看似乏味的知识,让学生的学科知识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在《有用的数学》一章中,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设计了很多贴近学生、符合实际、利用学生现有知识能够解决的生活实例。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数学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学生通过对这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数学,知道学习和学好数学是很有用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驱动力。
在《智慧的数学》一章中,通过穿插一些有趣的数学小故事,以改变人们认为科学研究枯燥无味的看法。本章内容主要包括有趣的数学问题、经典的数学问题、奇怪的数学问题。通过对“有趣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对数学中的存在的智慧产生强烈的好奇与追求,从而激发学生天生的求知欲;通过对“经典的数学问题”的研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对“奇怪的数学问题”的研究,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先进的数学》一章中,主要学习和研究数学软件“几何画板”的使用方法。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数学枯燥论”和“数学无用论”的观点;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另外,通过对几何画板软件的学习,可为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软件打下了一个结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电脑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做出数学教育上的贡献。
在《美丽的数学》一章中,展示给大家的是数学的美丽无所不在,数学的符号、公式、算法、图形、表格、方程、解题思路、解题方法??都是很美丽的。这些“数学之美”都需要我们能够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挖掘、去欣赏,使美丽的数学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源泉。数学的美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学的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作为对数学学科的教学,更应该把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载体,用它来感染和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人格更健全,心灵更美好。
三、 选择内容
在完成了框架构建的工作以后,就要根据框架的基本目标和意义进行充实内容的工作了,通过对已经完成的目录框架草稿的反复斟酌和研究,确定了本教材的最终的目录篇章。
目 录
第一章 古老的数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
第二节 外国古代数学发展简述 ···················
第三节 数学家的小故事 ······················
第二章 好玩的数学
第一节 图形变换类的数学游戏 ··················· a) 俄罗斯方块 ························· b) 七巧板 ···························
第二节 数字计算类的数学游戏 ··················· a) 24点 ···························· b) 幻方 ····························
第三节 逻辑推理类的数学游戏 ··················· a) 扫雷 ···························· b) 人鬼过河 ··························
第四节 数学递推类的数学游戏 ··················· a) 汉诺塔 ··························· b) 魔术师的困惑 ························
第三章 有用的数学
第一节 校园中的数学 ·······················
第二节 生活中的数学 ·······················
第三节 数学趣谈 ·························
第四章 智慧的数学
第一节 有趣的数学问题 ······················
第二节 经典的数学问题 ······················
第三节 奇怪的数学问题 ······················
第五章 先进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是先进的学科 ·····················
第二节 几何画板基础教程 ·····················
第三节 几何画板案例分析 ·····················
第四节 几何画板专题训练 ·····················
第五节 学习几何画板的作用 ····················
第六节 怎样学习几何画板 ·····················
第六章 美丽的数学
第一节 数学经典赏析 ·······················
第二节 数学美文欣赏析 ······················
第三节 师生作品赏析 ·······················
第四节 教师优秀论文导读 ····················· 四、 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酝酿筹备阶段
1. 在发表《刍议数学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文章之后,笔者从此以此为纲要,
平时注意多方面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自身的专业发展,先后参加和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生活中的数学》,《有趣的数学》,并且参加了江苏省立项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的研究,于2006年在《数学教学》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变化的三角板》的国家级论文,2007年在《中小学数学》发表了一篇名为《以"黄金分割"为载体进行黄金分割的教学》的国家级论文,并且在2007年《江苏省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征集评选活动》中所制作的作品《从三个方向看》获得江苏省一等奖,为本次校本课程的开发进行了理念的形成、素材的积累和能力的准备。
篇二: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中数学校本课程方案
一、课程背景
在以“升学”为目标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只重视“纯 数学”类型所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题海式”的灌输和训练,使数学作为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被淡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被忽视。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育者就应该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将数学学习与数学应用有机结合起来,这也符合我们遵循我国实施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指导思想,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结合本校“学生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以及培养途径的实验研究,我们特开设此课程作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让学生接受它的熏陶、体会它的丰富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求知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重视发挥数学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在数学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内涵,并能把它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真正的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应用于生活
二、课程标准
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中的应用型课程,其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 识和以数学为主要工具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新数学提出的四个目的(实用的目的、公民的目的、职业的目的、文化的目的)融为一体,让受教育者“学大众化的数学”。其具体目标为:
1.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2.增强数学学习兴趣,善于用数学的思维分析身边事物
3.知道有关的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数学创造能力
4.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知识,形成数学建模的基本素质(即有一定的建模意 识,建模的心理品质,建模能力和建模知识结构)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
本课程拟在本校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开设,计划两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包 括课堂学习、社会调查和建模实践。其中初一年级的重点是学数学、用数学的意
识的培养,初二、初三年级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为主。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七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意识的培养
第一讲:数学PARTY
(1课时 第二讲:一个小数点与一场大悲剧
(1课时) 第三讲:队列操练中的数学
第四讲:立方体的影子
第五讲: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讲:股市中的数学
第七讲:7.打折销售
第八讲: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
第九讲:七巧板
第十讲:瓷砖的铺设
第十一讲: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十二讲:三阶幻方
第十三讲:对平均数等数说三道四
第十四讲:心率与年龄
第十五讲:学习习惯巧测试
第十六讲:文学中的数学游戏
第二阶段(初二年级)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能力的培养
第一讲:几何就在你身边
第二讲:巧用数学看现实
第三讲:商品调价中的问题
第四讲:九树十行问题
第五讲:全等三角形的应用(测内径、平分角的仪器)
第六讲: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七讲:分式方程的应用
第八讲:趣味数学题,数学典故
第九讲:黄金分割的应用
第十讲:设计轴对称与中心对称图案
第十一讲:高建筑物的高度的测量方法
第三阶段(初三年级)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1课时)(1课时) (1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2课时)(5课时)(1课时)(1课时)(1课时)
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
第一讲:一元二次方程及分式方程在生活中的应用(建模)(3课时) 第二讲: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数学模型解决最优化问题)(3课时) 第三讲:解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测量不能达到顶部或底部的物体的高
(2课时)
第四讲: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课时) 第五讲:镶嵌 (2课时) 第六讲:数学综合题 (4课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实践为主线”。课程的每一章节 都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目标。基本教学模式为初一以活动形式为主,初二、初三以教师的建模示例和学生的建模实践为主要形式。同时本课程的教与学应以课堂之外为素材和学习场所进行社会调查和数学建模的实践,并组织数学建模兴趣小组参加各种形式的应用数学类竞赛等。
五、实施措施:
1、组建兴趣班,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
2、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 。
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4、学习课改理论、方法,动用文献资料,调查分析、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
六、学习评价
1. 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由学习过程中的态度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评价、学习过程中
的实践评价三部分组成,分优、良、中、合格等等。
学期成绩:以“课题报告”形式出现,要求学生提供一份(转 载于: 海达 范文 网:初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教案)用数学知识解决生
活中的问题的书面报告,设计“课题报告”评价表进行评价。同时进
行小论文汇报交流。
2. 评价目的
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建模意识和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
力等。
篇三: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初一数学校本课程教案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建模”的思想方法。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和实际问题的关系,通过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预测、判断。
(2)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进行市场调查,体会数学知识在社会活动中的应用,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进一步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和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和关键:
1、重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一元一次方程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会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明确问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寻找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每人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棋子和一个支架。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对数学活动中的三个问题展开讨论,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解法。 一、活动1
一种商品售价为2.2元/件,如果买100件以上,超过100件部分的售价为2元/件,某人买这种商品共花了n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多少件?(注意对n的大小要有所考虑) (2)如果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那么n的值是多少?
分析:(1)根据以上规定,如果买100件,需要花220元,当n?220时,这个人买了这种商品种商品的件数为(100+
n?202
n
2.2
n?220
25n11
件(即
511
n
),当n
n?202
?220
时,这人买了这
5n11
)件,即件
?0.48n
(2)这个人买这种商品的件数恰是0.48n,即
?0.48n,显然方程
?0.48n
或
无解。解另一个方程得n=500。
二、活动2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报告,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比上一年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
教师指出:你理解资料中有关数据的含义吗?如果不明白,请通过查阅资料或与同学探讨,弄懂它们。然后根据上面的数据,试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
(1)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精确到1元) (2)扣除价格因素,2006年与2005年相比,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精确到1元)
由学生分组合作解答:
(1)设: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x元
则:(1+10.2%)x=3587 解这个方程,得:x?3255
因此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
(2) 因为2006年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量=20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率
即:3255三、活动3
布置学生运用活动前的准备的一根质地均匀的直尺,一些相同的
?7.4%=240.87?241
(元)
棋子和一个支架,分组进行如下实验:
1、将直尺的中点置于支点上,使直尺左右平衡。 2、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棋子,这时尺子还是保持平衡。 3、在直尺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然后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不妨设较长的一边为a)
4、在有两枚棋子的一端再加一枚棋子,移动支点的位置,使两边平衡,再记下支点到两端的距离a和b
棋子多的一端继续加棋子,且重复以上操作,并做好如下记录:
根据记录下的a和b的值,探索a和b的关系。
根据实验得出的a和b的关系,猜想,当第n次实验时,a和b的关系会如何?(a=nb)
由学生合作探讨:如果直尺一端放一枚棋子 ,另一端放n枚棋子,支点应在直尺的哪个位置?
解:设:支点离放n枚棋子的一端距离是x ,根据实验所得结论可
知,支点离一枚棋子的一端距离是nx 则:x+nx=L 解方程得:x?
L1?n
四、小结: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讨,并对各小组的结果进行评比,教师将评比的结果公布,便于学生找出差距和方法,为今后的探究课做铺垫。 五、布置作业:
1、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类似于活动1的问题,并举出实例。 2、从报刊、图书、网络中收集数据,分析其中的等量关系,编出问题,看看能否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其中的未知量。
本文关键词:数学校本课程教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02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4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