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物理与化学系
本文关键词:材料物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专业方向
孙志梅
科研方向:半导体材料、高性能陶瓷、高温结构材料、计算材料学
个人简介: 孙志梅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电子结构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研究以及相关实验工作,在半导体材料、高温结构材料和高温性能结构陶瓷等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已发表112 篇SCI 论文,包括4 篇Phys. Rev. Lett. 【其中1 篇被Nature 作为研究亮点报道(Nature 445, 687, 2007)】, 2 篇PNAS,11 篇Phys. Rev. B, 5 篇APL 等。论文曾被Nature 作为Research Highlights 进行评论和介绍,被Nature Materials 在News & Views 栏目进行介绍、被Nature Mater.、JACS、PRL、PNAS 等SCI 期刊引用2957 次,h-因子30;授权5 项国家发明专利。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8);获得福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2),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2012)、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奖励计划(2012)、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主持与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
于荣海
科研方向:一. 研究兴趣 1.磁性及磁性复合材料; 2.储氢及能源材料; 3.磁光电关联体系和自旋电子材料; 4.低维材料及其制备科学。二.正在承担的科研项目 1.973课题:纳米软磁复合材料, 2.自然科学基金:ReMgNiCo储氢合金强磁场改性及与性能关联, 3.863重大项目课题: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及产业化, 4.863重大项目课题:高性能稀土储氢合金及产业化, 5.博士点基金:SnO2稀磁半导体的研究, 6.其它项目。三.课题研究组成员 1.教师:杨白,讲师;刘晓芳,讲师; 2.博士后:邹志宇,曾敏; 3.研究生:包家兴,杨娜。
个人简介: 198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1992年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工作。1995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先后在西班牙科学院材料科学研究所、美国特拉华大学物理系、美国Rhodia 有限公司、美国Santoku有限公司做博士后、研究助理、高级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兼研究发展部负责人,从事高温超导和磁性材料的研究。2003年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百人计划教授,博导。曾任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主管科研和外事) 、先进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2010年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任教授、博导。
朱立群
科研方向:材料表面功能性涂镀层,复合电沉积功能镀层及精细元器件制备,钕铁硼材料的表面防腐蚀新方法,航空铝合金薄板材料的应力腐蚀机理,特种管道材料表面阻垢(地热水管)、防结蜡(采油钢管)机理,非晶态合金电沉积薄膜技术,轻合金材料(钛、镁合金等)表面化学转化膜及电化学转化膜技术,材料表面功能(亲水、憎水)涂料及涂层技术、复杂环境下的涂镀层模拟加速腐蚀试验与评价,航天特殊部件的功能性表面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个人简介: 朱立群,男,教授,博导,1998年北航材料系博士毕业,1999年任材料学院教授,先后在日本埼玉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SIMTech)做访问学者。指导博硕士学生多人,主持科研项目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航空科学基金、航天科技创新基金等项目及与航空航天、民企合作的课题。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杂志发表SCI文章百篇。获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奖、中航工业集团、全军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多项成果奖。在国内外出版教材、著作多本,获批国家发明专利多项。兼职担任国家教育部高等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表面防护常务理事、中国表面工程协会常务理事、北京表面工程学会理事长,《表面技术》、《材料热处理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刘建华
科研方向:研究领域涉及:航空航天材料与装备的腐蚀科学、表面功能材料与先进防护技术、纳米功能材料与技术、仿生材料与生物制造技术、超级电池电容器材料与技术、功能涂层材料与技术等。
个人简介: 1978年 -1982年湖南大学金属腐蚀与防护专业本科毕业。1982年 -1984年湖南大学硕士毕业留校工作。1987 年-1991年日本神户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生院材料专业博士学位毕业。1992年6月晋升为教授,并荣获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1993年~1995年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8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1997年晋升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年-199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生指导主任。1997年 -200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103教研室副主任、主任。2000年-2008年4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1997年 -2004年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13年起担任北京腐蚀与防护学会常务副理事长,2014年起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理事长。
李松梅
科研方向:电化学、能源材料、金属材料的常温腐蚀、微生物腐蚀、金属材料的表面防护等领域。
个人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本科、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电化学方向硕士研究生毕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博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Champaign大学访问学者。现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耐蚀合金委员会委员、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自1992年起,一直作为主讲教师主讲本科生必修课《电化学原理 》及《电化学测试》,1997年开始主讲《分析化学》,2000年开始主讲硕士生学位课《腐蚀电化学研究方法》。在教学上,多次获得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7年获北航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西飞奖教金二等奖,1998年论文《镀硬镍工艺》获北京市优秀青年科技论文三等奖,1999年获北航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校优秀班主任一等奖,2002年获北航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三等奖,2003年获“安美特”优秀教师奖教金。承担和参加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型号攻关项目等与材料表面电化学工艺相关的课题,每年负责课题到款经费50余万元,在材料电化学、电化学测量技术、微生物腐蚀、材料表面电化学...
邓元
科研方向:主要从事新型能源转换材料与技术、新型热控材料、新型温度传感器技术、存储材料及器件的设计与加工、新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纳米功能材料(热电、压电、铁电材料)的低温合成技术;新型热电薄膜材料及制冷器件的开发;太阳能综合利用光热电复合发电材料与系统研究;高密度储能电容器用核心储能材料的结构设计与电容器加工。高导热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微纳米表面强化传热研究。
个人简介: 邓元,材料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热电材料与应用分会理事。1990-2000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博士毕业,2001-2002年清华大学材料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3年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工作。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计划,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南京321领军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民用航天、航天基金、北京市科技主题计划、企业重大技术攻关等重要课题20余项。研究成果在Nano Energy,Energy,Energy Conversion Manage,Solar Energy,Adv. Func. Mater.、Phys. Rev. Lett.、Chem. Mate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0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6项,其中2项实现成果的转化。获2013年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2)。
刁鹏
科研方向: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和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有:(1) 太阳能的转化与存储研究:包括高效光能-化学能转化材料;光电化学太阳能电池材料;光催化环境处理材料等。 (2) 先进电池材料研究:包括高效稳定燃料电池正、负极材料,金属-空气二次电池中的氧阴极材料等。 (3) 有序微纳结构的可控制备、组装技术及其在纳米能源材料中的应用。 (4) 电化学传感材料研究:包括材料的设计制备及传感性质。
个人简介: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斯坦福大学高级访问学者。“北航优秀主讲教师”称号获得者,研究生精品课主讲教师。长期从事能源材料和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上述领域承担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博导基金等、北京市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和面上基金等。在材料学、化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期刊Adv Mater., J. Am. Chem. Soc.等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论文被他引1500余次,H因子为23。
李卫平
科研方向: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功能涂镀层制备技术;轻合金表面阳极氧化处理技术;材料加速腐蚀实验方法评估和寿命预测。 能源材料:光电化学电池材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个人简介: 李卫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1997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腐蚀与防护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功能涂镀层和能源材料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分别于2010年到英国剑桥大学,2011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进行交流访问。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航空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北京市基础科研项目,以及企业合作研究项目。发展了多种特殊三维微纳结构薄膜的低温湿法可控制备方法, 在低接触电阻、防结蜡、阻结垢等功能表面构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通过研究微纳结构与薄膜表面润湿特性、光电子传输、防护等应用特性之间内在关系,提出超亲水表面“水膜”防结蜡机制、纳米结构中光电子转移传输机制、胶体辅助电化学氧化成膜等多个机理模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符合职称申报条件的SCI论文46篇(其中IF〉3的26篇)。
张跃
科研方向:高温、超高温陶瓷材料制备、服役环境下材料特性表征及计算模拟研究、有机前躯体裂解陶瓷、高温隔热材料等领域的研究
个人简介: 1993年获日本国立长冈技术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至1999年在长冈技术科学大学化学系任助手、副教授。1999年至现在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高温陶瓷材料制备、服役性能及材料计算研究及教学。兼任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先进功能复合材料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兼职教授、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副秘书长等。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重点项目子课题、国防973子课题、国防预研基金等科研项目。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主编《计算材料学基础》教材1部。
张世超
科研方向:材料物理与化学,先进能源材料
个人简介: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博士后,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材料与电化学实验室负责人。1993年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主要研究先进能源材料的研究,先后主持项国家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多项国家863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在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10余项,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锐星
科研方向:【1】化学合成:化学方法合成纳米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其在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应用 【2】烧结材料:高技术陶瓷及金属陶瓷的烧结机理、工艺过程及其在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应用
个人简介: 人事部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资助获得者。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英国皇家化学会(RSC)会员。 1984年获东北大学(原东北工学院)学士学位,之后分获五二研究所硕士、(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1987年参加工作,曾先后就职于五二研究所、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日本)东北大学[助手(Assistant Prof.)、副教授]。200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持多项国家纵向项目。近年来发表论文80余篇,单篇最高他引150余次。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项。作为主笔人之一,,撰写并完成了《材料大辞典》(第二版)无机非金属部分近80条词条、《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5》以及材料学丛书《2049年的中国:科技与社会愿景展望--材料领域》;此外,还作为主讲人和主要撰写人完成了《中国科协全国学术决策咨询高端沙龙》(第4 期)报告:《新材料在构建智能社会中的机遇和挑战》。
毕晓昉
科研方向:氧化物纳米薄膜生长机理、电输运特性、磁电耦合作用以及光学特性; Fe-6.5%Si取向合金制备及微观结构与磁性能。
个人简介: 毕晓昉,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1990年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薄膜生长机理与物性、以及软磁合金与磁性能等研究,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在相关研究领域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尚家香
科研方向:(1)金属及合金的表面氧化;(2)晶界和位错及异相界面的结构与性能;(3)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4)形状记忆合金和应变玻璃。
个人简介: 尚家香,女,教授,博士生导师,2001年8月钢铁研究总院获材料学博士学位,2001年10月-今,北航材料学院工作。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剑桥大学材料与冶金系访问。先后讲授本科生课程“量子力学”与“计算材料学II”,和研究生课程“计算材料学”与“电子结构与材料性能”等课程。从事材料微观机理研究工作,包括第一原理和分子动力学进行电子结构和原子结构进行材料研究。在金属及合金的表面、界面氧化及掺杂研究和金属和金属间化合物的相变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结果。在Acta Materialia, Phys. Rev. B和 Applied physics letter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
张瑞丰
科研方向:材料设计、计算和模拟;硬质和超硬材料;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材料强韧化;界面物理和力学 ;材料极端条件服役失效行为
个人简介: 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卓越百人计划”特聘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2013年担任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材料系研究助理教授(Faculty);2009年获得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院长奖博士后研究员”荣誉(比例6/300);2005年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洪堡学者”荣誉;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和“优秀博士毕业生”称号。 迄今在Phys. Rev. Lett., Adv. Mater., Acta Mater., Nano Lett., Phys. Rev. B, Appl. Phys. Lett., Sci. Rep., Comp. Phys. Lett.等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第一/通讯作者60余篇),被SCI引用1700多次,H因子=26,学术报告30余次(主题或邀请报告10余次)。主页:https://sites.google.com/site/zrfbuaa
杨树斌
科研方向:1.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锂-空电池,锂-硫电池)电极材料 2.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 3.新型炭材料 4.低维度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个人简介: 杨树斌, 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北航“卓越百人”计划入选者。200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7-2014.2年先后在德国马普聚合物研究所和美国莱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诸多国际权威期刊上,如Acc. Chem. Res.(1篇), Angew. Chem. Int. Ed. (3篇), Adv. Mater.(6篇), Nano Lett.(2篇), Sci. Rep.(1篇), Adv. Funct. Mater.(2篇)和Small(1篇)等共28余篇。外加共同作者的论文Nature Commun. (2篇), Adv. Mater.(4篇)和J. Am. Chem. Soc. 等近50篇。这些论文短期内被材料化学领域同行大量引用(4000余次),H因子29。应邀承担多个国际知名杂志如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Carbon, Electrochem. Commun., Chemistry等的审稿人。 ...
水江澜
科研方向:电化学储能和能源转换装置、及其关键功能材料的制备和相关电化学基础研究。具体研究方向包括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等关键电极材料的设计合成、储能机制、催化机理、衰减机制等。
个人简介: 水江澜,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和美国罗切斯特大学(2010年)获得双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博后)和凯斯西储大学(研究助理)从事5年的电池催化剂研究。2015入选中组部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研究领域包括锂离子电池,锂-空气电池,质子膜燃料电池;研究内容集中在高性能电极材料开发及电池性能衰减机理研究。迄今为止,申请美国发明专利一项(获2016 R&D 100奖),发表SCI论文40篇,其中第一/共同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8篇,包括PNAS, Nat. Commun., Sci. Adv., JACS, Nano Lett.,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ACS nano, ACS Energy Lett. Adv. Funct. Mater., Chem. Sci., ChemSusChem等国际著名期刊。
谷景华
科研方向:从事无机膜、多孔材料研究。从事过介孔Al2O3膜制备及膜催化应用、微孔SiO2膜的制备与表征、微孔TiO2膜的制备、高温质子导电膜和质子导电SOFC、磷酸盐透波材料、TiO2光催化、AZO透明导电膜、多孔材料的制备与应用和无机聚合物絮凝剂的形态研究。
个人简介: 1983.9-1988.7在吉林大学电子科学系半导体材料专业学习。 1988.9-1994.3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物理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4.4 -1997.10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助理研究员,从事无机膜研究。1991.3 -1993.3和1995.8 -1997.6两次作为访问学者到德国夫郎和费学会的界面及生物技术研究所(FHG-IGB)进行无机膜的制备、表征及催化应用的研究。1997.11 -1999.12在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做博士后,从事无机絮凝剂的形态研究。1999.12-现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副教授,从事无机功能材料的研究,主讲过的课程:本科生课程《电子信息材料与器件》、《半导体材料与器件》、《晶体学基础》,研究生课程《固体物理》、《固体化学》。
王树彬
科研方向:以航天飞行器和武器装备防热部件、隔热组件以及高温透波和结构隐身等应用为背景,开展结构-功能一体化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研究。主要进行透波纤维增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界面改性及其力学性能、多孔透波陶瓷及表面封孔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非氧化物超高温防热陶瓷的强韧化,无机空心微球隔热材料的组装,纤维增强结构隐身复合材料界面强韧化等研究工作。
个人简介: 王树彬,男,1965年11月出生,黑龙江杜尔伯特人。1999年12月获得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在天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1月起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作,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于美
科研方向:微纳米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材料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个人简介: 于美,副教授。2007年荣获北航“蓝天新秀”荣誉称号。2010年荣获北航“蓝天新星”荣誉称号。2012获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2012、2014分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优秀硕士生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起担任北京腐蚀与防护学会副秘书长;2012年担任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长期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专家。
刘慧丛
科研方向:功能材料的腐蚀与防护,包括:航空结构材料铝合金、高强钢及其表面涂镀层等在海洋大气环境及加速环境下的腐蚀过程及机理,管道系统材料表面功能性涂镀层的阻垢、防结蜡机理,航空铝、镁等轻合金的表面改性(阳极氧化、微弧氧化等),功能材料表面的电化学改性及涂层疏水技术研究等。
个人简介: 刘慧丛,女,副教授,河北人,2001年获得北航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北航材料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11年1-7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学院做访问学者。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包括1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航天科技创新基金、3项与航空企业合作的项目。在此期间,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共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已授权专利5项。参与国防工业出版社《电镀手册》第三版和第四版的编写工作(10万字)。参与国防特色研究生教材《材料表面现代防护理论与技术》(2012,西工大出版社)第九章内容(5万字)的编写。获得1项中航工业集团科学技术三等奖(2013)、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
本文关键词:材料物理,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10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41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