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书评论文 >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综合实践 宁夏教研工

发布时间:2017-03-08 01:00

  本文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课  题  开  题  报  告

                                                惠农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李冬梅

第一部分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特征是“实践性”,学习方式是实践性学习,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给出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要求和原则,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资源上要求要具有极强的地方性,课程本身特有的生成性也拒绝固定的统一教材。因此,加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指定性学习领域”,紧紧围绕“亲近与探索自然”、“体验与融入社会”、“认识与完善自我”三个维度,将包括校情、学情、学生所处的地域环境、团队活动、社区服务等大量的非指定领域与指定领域衔接、互补的加以整合,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
但是,从我校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来看,还是显得步履艰难,我们认为问题的实质不在于课程自身,而在于多年来教师视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而形成的思维定势,也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三无课程(无课标、无教材、无专业教师),这就使得学校对课程实施无从下手。要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认为必须从转变教师观念,明确课程资源概念,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通过行动研究,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确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此项课题,以期解决目前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零开发、片面开发、开发不力、等同开发”等问题,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准确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和脊髓,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教师开发方式的策略,是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主要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表现形式。
2.让广大教师真正掌握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和策略。
3.使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自主设计活动方案、在共同研究、深入实践、总结提升中创编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教材。
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研究,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创新能力,团结合作交流能力,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综合发展。
三、本课题研究述评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的亮点课程,也是难点课程。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有80%的教师认为该课程实施的主要困难是缺少课程资源,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对于常态化实施该课程显得尤为重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方面,全国不少学校能够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挖掘、整合校本资源,开发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甚至形成校本课程。如浙江衢州市新华小学,紧紧围绕科学教育特色,十四年磨一剑,通过探索研究,开发了校本教材《超级百变》;浙江嘉兴于城镇中心小学,积极围绕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这四条主线,做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整合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十一五”期间,威海市教研中心以省级重点课题“中小学综合实践与科技发明创新活动实施策略研究”为载体,在全市开展了“实践与创新”主题活动,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培训、资源开发、课堂教学改革、树立典型、搭建教研平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真正体现了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的教育理念,也积累了较丰富的课程实施经验。但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多数小学中,不少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比较淡薄,不善于利用周边特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引领广大小学教师自觉走上课程资源的开发之路,并善于利用学校周边特有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有效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力促进广大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供了比较好的抓手,让一线的指导教师实施课程时能够依据校本资源开发的校本教材,做到有目标、有内容、有重点、有方法、有思路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四、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希望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活动的开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发挥特有的育人价值和功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推动学科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快课改步伐。
(2)本课题则立足于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师既是指导者,亦是学习者;学生是学习者,亦可以是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在开发过程中,师师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相互作用、影响。最终达到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3)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研究的策略,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满足其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提供宜于操作的载体。
(二)教学实践意义
1.促进学生发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成长需要,让学生有序地参与各种活动,完成综合实践课程,既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循序渐进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有利于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适合自己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趋势,有利于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2.促进教师发展
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教师必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如学生观、教育价值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等等,反思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而教育理念的反思,有利于建立起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观念,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行为和方式,确立积极向上的教师行为文化,并进一步引导改变学校中人(师生)的行为文化。
3.促进学校发展,创建学校特色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整体规划,不仅有利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顺利进行,同时将学校常规性的主题活动内容有机地纳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丰富、拓宽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也有利于学校主题活动的常态实施和管理。因此,它既是规范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举措,也是促进学校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有效地扎根于学校实际,有利于学校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从学校实际出发达到“学校传统”与“现代化办学理念”相交融共辉映,从而推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4.有利于校本课程的生成
对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并不是提供一个类似教科书那样固定的课程内容。学校立足于学校文化建设,借助现有的多种活动资源,建构课程规划框架。学校只提供一个相对固定的分类框架,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对推荐主题进行二度开发或结合班级实际重新开发新的主题,不断完善课程规划,丰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逐渐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校本化的课程,为学校文化特色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5.此课题的研究还可以为其他教师、其他学科、其他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方法和策略。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以及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诸如关心环境、关注社会、关爱生活等多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2.多元智能理论。面向每一个学生,在关注每个学生智能优势的前提下,承认个别差异、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探索,促进其本土化,满足多元需求。使其“多元智能”得到全面发展和“个体优势”得到充分张扬。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4.叶圣陶先生注重实践的思想。叶圣陶认为:只须认定自己已在求学,已在做人,求学与做人是切己份内的事,其方法从实践中都可以求得,不一定要等人指导,而且唯有从实践中得来的方法最为切实可靠。做人原是要“做”的,就是说要实践的。你“做”了,你实践了,内容就充实了,方法也“左右逢源”了。
5.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起源于动作,知识的形成是主客体连续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认知结构;主体的学习和智慧的发展本质在于使主体适应环境。
(二)遵循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准确意义上说是一种整合。
2.针对性原则。为体现和实现课程目标,在内容上必须有所取舍,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极广,从历史到现代,从传说到现实,从自然到人文等等。如果我们开发过程中不考虑到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兴趣、特点、条件等因素,其结果必然是个大杂烩,对学生来说只不过多了解点东西而已。
3.生成性原则。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事先不可能考虑的十分周全,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及时地总结、修订,在实践中将其逐步充实完善。
4.实践性原则。小学生好奇心强,兴趣点多,探究欲强,因此课程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各种知识和培养各种技能。
5.指导性原则。“教师辅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不仅有利于避免学生在实践中的盲目性和危险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取自信和动力。
6.激励性原则。由于小学生好动、兴趣点多,但往往没有长久性、耐挫力弱,这些特点会使一部分学生在课程的半途中失去兴趣或信心。因此,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
7.基础性原则。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重在体验,而非结果,教师不应强求学生的课题研究一定要达到某种程度。
8.安全性原则。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少,加之独生子女的比率高,表现为自理能力、实践能力弱,容易产生事故和危险。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学生在较大范围内开展活动。因此,尤其需要充分利用起校内、校际和家长资源,不可以放任自流。对于必须的校外活动可以通过信件、电话的方式进行,也可以通过安全辅导,完善课题组长负责制,对危险和困难进行预见并准备应急方案、家长带领等形式加以引导。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外部条件
新课改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教学内容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所以在实施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提供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广阔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学校周围有广阔的农田和村舍、有红果子工业园区、有热闹的集贸市场、也有规模不一的蔬菜脱水厂……实际情况决定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如果能指导教师学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就会克服学科课程的不足,实现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
(二)内部条件
从学校层面来看,我校领导十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认为校本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凸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2012年7月我校的《留心处处皆资源》经验总结材料在惠农区综合实践推介会作了交流,学校有十余项科技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获全国、自治区、市级等次奖。学校对本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并将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物质保障,将在人、财、物等方面全力支持该课题研究。
从课题组成员层面来看,课题负责人是课题负责人李冬梅,是主管教学副校长,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现年41岁,她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大力推进惠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曾主持一项市级课题,有多年主抓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经验,参与和亲自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并有多项成果获全国、自治区、市级奖励。课题组成员都是年轻的综合实践活动兼职教师,对该课程的实施与研究有着极大的热情,他们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有多人在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论文等相关评比中获奖。在课题立项以后,课题组成员已经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举办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全员培训等,为本课题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前期基础。
从学生层面来看,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学生们熟悉周边农村环境,对参与具有农村校本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只要我们老师积极引导、巧妙组织、善于辅导,就一定能够常态化开展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内设实验室、图书室、科技活动室等教育教学场地,现代化教育设施齐全,实现了各处、科、室网络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图书、报刊、杂志种类多,为教师的理论学习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学校是本地区的教科研基地和窗口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处于本地区的前列。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
(一)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贴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和探索,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全新的实践性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及劳动技术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
(二)课程资源
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指教师为了反映教育理想和目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并与教师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的前提下,整合、利用、开发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的行为。
(四)策略
指教师指导中的思维策略和行为策略,思维策略体现指导内容的产生途径及着力点,行为策略体现指导方式。
(五)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
指在小学3-6年级范围内准确把握新课程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等特点,建立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自主开发校本课程教材,开展多姿多彩的综合活动课,把学生的学习、生活同学科知识、兴趣爱好、自身要求、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引导小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得到生命的陶冶,使综合实践活动彰显着时代性和学校的鲜明个性,并使之成为我校办学的特色亮点。
二、课题的理论假设和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归纳、总结,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当地资源教材,形成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当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课程实施的策略。
(二)研究目标
1.方法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初步探索出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方法和策略。
2. 教师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3. 学生发展目标:通过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对于本课题的具体研究,我们从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的问题入手,采取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对我校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状况以及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以及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2.初步探索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方法与策略。
四、研究过程设计
第一阶段(2014年5月—2014年8月)即准备阶段:
1.收集、研究相关资料。策划主要学习郭元祥、沈旎主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构建的有关论述与经验等。
2.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
我们计划设计两份,一份是教师的,一份是学生的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在全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情况,掌握实际情况,使我校的课题研究目的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完善、论证研究方案。
(1)在初步形成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发动全校教师参与讨论,并请专家反复论证,使方案不仅进一步完善,而且使大家都明白。
(2)举办相关的辅导活动,打开思路,开阔视野,明确方向,把握课题研究开展的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2014年9月-2016年12月)即实施研究阶段,将分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召开研讨会,明确分工及研究任务,制订课题研究行事历;
2.分年级按专题设计综合实践课程案例,并组织实施。通过走访、调查现代农业、企业,社会环境、民风习俗,了解可利用的乡土资源,并在原有主题框架下加以改编、补充、拓展和新编等方式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
3.对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成果进行评价及展示活动;
4.请有关专家进行专业引领;
5.编写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6.在2015年12月前后形成阶段性成果,如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案例等,召开中期成果交流研讨会,总结经验,形成中期阶段性研究报告,调整研究思路,深入开展研究。
第三阶段(2017年1月—5月),即总结成果阶段:
1月,课题组成员总结研究所得,形成研究成果,组织研讨交流活动,做好结题准备;2-3月,负责人和核心成员整理、分析研究成果及资料,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4-5月,选择优秀成果结集,召开课题总结会,完善课题报告,申请结题,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五、预期研究成果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研究中期报告;
2.《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研究结题报告;
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案例集、论文集》
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课例视频》5.综合实践活动分年级校本教材;
6.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 (调查报告、活动日记、活动图片、资料展板等 )。
六、研究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将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主要侧重于以下几种方法:
1.文献法。通过搜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理论及操作策略、方法等,不断修正、完善课题研究思路,逐步丰富课题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方式。
2.调查法。调查学校研究人员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情况,作好记录,整理后从中提炼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开展调查研究,积累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
3.行动研究法。在开展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开发与利用活动需要的课程资源,同时不断地总结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经验,并加以概括抽象,提炼升华,进而深化认识,完善技术,形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成果。
4.经验总结法:通过定期交流研究情况,写好阶段性研究小结,力图揭示经验的本质。每学期课题组分别举行一次课程指导观摩活动。全体教师参与研究和学习,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校本教材。
5.个案分析法:对一个个生动的课例进行剖析,获得成功的经验。
6.教育叙事研究法:对研究过程中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进行描述和揭示。
七、完成本课题的主要措施
1.对课题研究进程实行全程控制。
(1)健全机构,发挥组织作用;成立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专家小组,资料整理组,明确分工,团结协作。
(2)制定研究计划,定期进行有主题、有主讲、有记录、有实效的研究活动,注重反思,不断改进研究工作。
(3)聘请有关专家担任课题顾问,拓展研究的深度。
2.积累课题研究资料。专人负责整理存档,注重资料的原始性、客观性、系统性、完整性。
3.建立激励与保障机制。
(1)开展各项评优活动,并且奖酬与责任制挂钩。
(2)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保持研究人员稳定并专心致志的工作。
(3)确保课题研究经费到位,课题组合理使用经费。
4.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李冬梅:课题负责人,副校长,自治区级骨干教师,现年41岁,曾主持一项市级课题,有多年主抓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经验,参与和亲自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并有多项成果获全国、自治区、市级奖励。在本课题里主要对课题进行总规划设计,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指导、总结课题成果。
刘占成:高级教师,教导主任,现年51岁,参加过2个自治区级课题研究,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指导。
张爱琴:一级教师,教科研主任,39岁,在本课题里主要任务是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及研究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领域是综合性学习研究。另外还担任整理资料和编写教材的任务。
张  红:高级教师,45岁,曾参加多项课题研究,也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并取得成果,在本课题里主要负责子课题“社区生活”的实践研究,是社会实践领域研究。
王  娟:一级教师,在本课题里主要负责负责子课题“校园生活”的实践研究,是社会实践领域研究。
车岩岩:特岗教师,在本课题里主要负责负责子课题“田园风情”的实践研究,是社会实践领域研究。
王敬:特岗教师,在本课题里主要负责负责子课题“现代农业”的实践研究,是社会实践领域研究。
张楠:特岗教师,在本课题里主要负责负责子课题劳动与技术的实践研究,是劳动技术领域研究。
何梦露:特岗教师,在本课题里主要研究在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领域是综合性学习研究。
杜娟:惠农区骨干教师,在本课题里主要负责建设资源库;采集活动图片;电子文本整理、编辑等任务。
八、主要参考文献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张华.《教育发展研究》杂志社,2001年第1期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郭元祥.海南出版社,2003年5月
[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范例》周韫玉、张瑞玲.海南出版社,2003年5月
[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邹开煌.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5]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徐学俊、周冬祥.《教育研究》2005年12月
[6]《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郭元祥 姜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本文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49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6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