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书评论文 >

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7-03-08 01:00

  本文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我要申报该类课题!  人民网报道全国创意法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主持人郭成志       

探寻品德课程的源头活水
  
  --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我们知道,许多教师一直认为教材就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被埋没、闲置和浪费。长期以来教师普遍存在"教材=课程资源"的看法,这种误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课程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落实,影响教学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建设问题,这对于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疑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课题。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将课程从规定性、统一性,进入到变通性、综合性的桥梁,是对课程预留空间的丰富和补充。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没有资源的教和学,必定是照本宣科地教,必定是学得索然寡味。没有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应用就没有课程的源头活水。
  
  品德课程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和一定的实践性的特点,要全面实施课程目标,教师需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以"课程设计者"的角色,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
  
  品德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新课标建议在实施教学中充实教学内容,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抓住品德课堂教学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这一切入点确立了《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运用的实践研究》课题。我们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课堂内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与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本课题研究的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仅局限于小学品德课堂内。
  
  2、"小学品德课程",指目前在小学开设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国家课程。
  
  3、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和实施得以进行的素材和条件。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是指小学品德教学得以设计和实施的素材和条件。其范围小于课程资源,与各学科课程资源有密切的联系,但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4、开发与利用:本课题中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指,对课程设计、实施的素材、条件的发现,发掘,搜集,认识,整理,改造,加工,储存,提取,配置,组织和合理使用等。开发与利用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就是要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品德教学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三、研究的理性认识
  
  1、新课标及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
  
  新课标及教材为教学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平台,作为学科教师的我们需要根据学情和学科特点有机的整合各类课程资源。尤其是品德课,其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知识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课程资源在不断的更新。这便需要教师开发和整合适合学生、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仅仅局限于教材这唯一的课程资源,教与学便陷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会因为缺乏新鲜感而丧失学习兴趣,最终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不是单一的课程实施者,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现代课程要求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范围从单纯的教学领域扩展到课程领域,教师的角色从原来的单一的"课程传递者"转变为"课程缔造者"。如果没有这种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就会失去主体。因为,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基于品德课程的特点,作为品德教师更要顺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尽早实现这一角色的转变。
  
  3、学生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受体,而且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影响课程资源的重要因素
  
  学生是自主思考、有社会责任感并能够控制其命运的个体,学生在与课程接触时,是用他们的认识和经验看待和体会的。每个学生、每个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兴趣以及已有的知识、技能不一样,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福建师大教授余文森认为,儿童的生活范围有多大,课程的范围就有多大。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课程意识,课程的资源拓展到儿童生活的一切领域,儿童的一切空间。因此,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就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进行计划、教案的过程,而且更是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和开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情去实施、丰富、创造和发展课程。
  
  四、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发现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能很好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更不敢谈及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很少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成为空话,更谈不上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原则,以达到我们的创新教学目标。在开发课程资源中我们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品德课作为国家课程计划中的一门课程,一直担任着"徳育主渠道的角色"。无论是原大纲或现行课程标准,都明确指出品德课在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多年来,小学品德在课程教学中,一直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循小学生认识规律,以提高小学生思想素质为目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指出: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的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对该学科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给予高度地概括。因此,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坚持"五爱"的教育性原则。2、有效性原则
  
  由于课程资源的来源广,划分的标准不同,提取的课程资源的途径也不同,在开发和利用品德课程资源时,必须坚持有效性原则。第一,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第二,能启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第三,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认识的能力;第四,能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或者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适应品德课程的特点,服务于品德课程的教学,我们应该清楚地区分:哪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教学内容有直接的关系?哪些有间接的关系?权衡筛选,按不同的价值取向录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3、最优化原则。
  
  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在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基础上,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开发和优化课程资源。
  
  4、适应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的自身特点、环境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在小学品德课堂中进行"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希望能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和学校实际情况,有效开发利用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等课程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课程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寻求一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有效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
  
  (一)、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的途径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同时有些是必要的,也许有些是不必要的,让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有效地发挥其实质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开发课程资源可以从下面几个途径进行:
  
  1、开拓现有课程的素材性资源。
  
  根据有关专家的论述:素材性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资源。现有思想品德教材包含的内容有家庭生活常识、学校生活常识、社会生活常识,还有历史、科学等常识,这些都属于素材性资源的课程范畴。随着品德课程的全面推广,品德课程将走向学科的综合,教材容量也相应地增大,如果我们还用有限的课本内容作为唯一的素材性教学资源来教育我们的学生,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就就会大大降低。因此,我们必须用活教材,深入研究教材,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有效提高品德课教学效果。
  
  2、有针对性地开发和运用校内和校外课程资源
  
  进行课外实践是是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参加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特别要注意与学校少先队活动、班队活动紧密联系,开展传统性的活动及结合学校活动主题,开展校外的专题调查、社区公益、参观访问、网络搜索等。使学生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把间接的认识与直接的体验联系起来,既开发和利用了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又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3、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人文资源。
  
  课程实施的具体表现在课堂,按照课程改革的理论,教学活动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资源中的微观层次。教学活动资源应包括教师、学生、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过程。
  
  (二)、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
  
  课堂内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课程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要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服务。我们通过讨论,认为品德课堂中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立足这四个方面来提高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实效。
  
  1、教材重组:按教学活动的需要重组学习内容
  
  品德教材在设计中,通过设置若干学习主题,展现不同的问题视角和学习视角,促进学生形成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在内容设计上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当拓展了相关内容。在活动设计上尽可能提供了多种方案,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上述的设计思路,在理论上符合课程学习的需要,但在实践中却有一些困难。有的多项体验性和实践性活动分散于各学习主题中,这样的设计有些理想化,不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按照这样的学习视角开展学习,很难保证教学目标的落实,很有可能变成了"看图说话"。因此,教师可以对单元学习内容进行重组。2、活动整合:注重和各种活动结合开展教学
  
  《标准》主张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标准》倡导探究、体验、感悟等学习方式。为了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和技能,教材安排了大量的资料收集、观察、调查、访谈、实践、交流及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活动,摈弃了传统的学习方式,更多地从体验、感悟、理解中让学生受到教益,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单独由品德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体验性、探究性学习不是很现实。教学时,有必要结合各种活动,借助于各科教师的协作开展课程学习。如和学校、少先队组织的活动相结合,和学生的家庭生活相结合,和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更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3、空间拓展:开放教育时空,增强课程的现实性
  
  品德教学,力求帮助学生将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帮助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展到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这样,教学活动不可能在教室里照本宣科,这种开放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注重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也是在发展变化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性和社会性,就必定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将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课程资源,增强课程的现实性。
  
  (2)、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标准》倡导学生以多种恰当的方式接触社会,学生生活的环境必然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重要的场所。
  
  (3)、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经历的联系。品德课程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价值。课程的学习以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鼓励学生积极探究。例如学习"大好河山任我游"一课,要求学生了解祖国的锦绣山河,我们可以在相当长的一个周期里,组织学生把自己旅游的风景照片、明信片、剪报、风景邮票,描写锦绣山河的名诗名句,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说说、唱唱、画画、看看等活动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
  
  4、网络平台:开展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学习方式的变化,是各学科改革的研究重点,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网络平台,优化品德课程资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课程资源的检索。这些课程资源主要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如收集家乡的风光照片和资料,收集各地的丰富资料,收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关数据等。
  
  (2)、网上的交流和指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站的平台,引导学生开展网上学习。网络学习拓展了教与学的空间。学生可以在网上共享一些资源,我们就把一个小组采访的实录发布在网上,其他小组通过阅读,学生也可以在网上开展交流,发布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寻求别人的帮助。教师在网上可以开展针对性的指导,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
  
  (三)、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1、挖掘、拓展教材资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然而,毕竟教材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到所有的学校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小学。教材中编排的很多情境图无法更好地展示,一些品德教学活动因环境所限也无法展开。因此,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添、删减、调整、置换,使教材发挥最大效用。
  
  2、灵活引进生活资源
  
  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品德课程学习资源。品德教学也可以采用"借代"手法,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品德课程知识,实现品德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品德课程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课程化。(1)、资源从游戏中来
  
  小学生毕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是坐不住,对于单调的学习逐渐有些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活学生的课程资源意识。如教学《春天说了什么》时,教师可以在充满童趣的"捉迷藏"中引导学生去观察发现更多春天的足迹,组织添诗添画的游戏,强化对春天大自然的美好体验。
  
  (2)、资源从活动中来
  
  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小学品德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特别是小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学习内容应贴近生活,如教学《亲亲大自然》时就可以采用娱乐活动的教学方式,让儿童亲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在大自然中活动的乐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植物,结合课外查阅得到的知识,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验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活乐趣。做一朵蒲公英自由自在地四处飘荡;变成一只小松鼠,在遍地是野花的林间欢乐地跳跃;想象自己是只蜻蜓,在水边丛间翩翩起舞,让夏日的暖风轻轻拂过自己的翅膀……
  
  (3)、资源从故事中来
  
  我们可以感受到沉闷、机械化的生活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课堂上能够能适当添加上"趣味"这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例如教学《兴趣与坚持》这课时,教师可请学生课外去搜集一些因坚持努力不放弃而取得成功的人的事迹,课堂上请学生用故事的形式讲解给大家听,并且比一比谁的故事更加动听。
  
  3、及时捕捉意外资源
  
  叶谰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能促进教学或经过处理能促进教学的随机事件,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慧眼识别,巧妙转化,有效利用,使其成为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
  
  (1)、资源从错误中来
  
  错误,不管是来自学生的,还是来自老师的,都是很珍贵的课程资源。我们必须珍视并合理开发利用。学生出错原因很多,有的是因某方面知识的缺陷,有的则纯粹是学习态度上的问题。例如一位同学在品德课上发言道:"多次卖血的王宝森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人民公仆'。"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张冠李戴的错误,当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时,老师却一脸严肃地说:"是啊,尽管孔繁森和王宝森都有一'森'字,但一个却名垂千古,另一个却遗臭万年。那你们有谁知道这两个人的事呢?"问题一出,全场哗然,通过交流,许多同学都得到了更多的新信息。老师又说"其实,像孔繁森这样的优秀典范,我们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同学们还能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于是有人提到了"焦裕禄""任长霞"。纠错改错,还只能做到一错一得,而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反思联想,拓展延伸却可以做到一错多得。
  
  (2)资源从歧路中来
  
  课堂上,面对学生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学生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其他品质的培养。因此我们选择后者。在教学中,抓住孩子们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才会使课堂折射出师生、生生互动的流光溢彩。
  
  4、合理利用人、物力资源
  
  品德课程是按照"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思路设计的。随着儿童生活领域的扩大,教室、教材这个空间已经很难承载学习任务了,而体验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成为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落实这些课程目标时,我们主要着力开发好课程资源利用渠道、利用空间。
  
  (1)、师生合作,拓宽资源利用渠道。
  
  通常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到底哪些问题可以通过信息资源得到更圆满的解决呢?这就需要老师注重训练,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会怎样查找,到哪里去查找,通过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查找方法,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获取课程的能力。
  
  查阅书籍学生要获取更为全面、丰富的信息必须去查阅大量的课外书籍、报刊、杂志等。为此,学生对自己所需的知识要多渠道查阅。同时,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在班级中我们开放学生可以向老师、同学互借报刊,并且要求学生必须和同学交流。
  
  组织调查、参观访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之外,不定期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加强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的舞台。如,在教学《上超市》一课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就近的超市逛一逛,获取关于购买商品的相关信息,丰富知识,培养社会实践能力。
  
  利用现代媒体学生可以通过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相关VCD、光盘获取课程,甚至可以去因特网查询所需信息。如教学《我们共庆六一节》中,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儿童和儿童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电脑室上课,由此学生可上网查资料,用于课堂交流。
  
  (2)、把校园、教室等当作一块实验地,做到有效利用。
  
  在校园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对课程资源进行搜集、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和交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话题。这对于老师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学生的现状以及对此作出指导,对学生来说在共同的环境下,可以检测出自己在对课程的搜集、分析、加工、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应该修改的地方,而且品德课的有些课文正是结合校园生活而设计安排的,如第二册〈快乐的学习生活〉这单元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地利用学校生活加以引导学生去搜集校园生活的资料、关注平时的校园生活(学习、游戏、兴趣、个性)。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调查法和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一边研究、实践,一边改进工作的方法,属于应用性研究,既将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的研究,期望在研究实践中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和发现新的问题。
  
  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根据研究内容,分别采用不同方法开展研究活动,拟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调查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式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先行的基础。
  
  2、行动研究法:笔者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反思课题,邀请专家诊断指导。
  
  3、个案研究法:对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有效开发与利用有成功经验和做法的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4月)主要通过学习,制定出本课题方案
  
  2、实施阶段(2007年5月-2008年5月)
  
  ①学习"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有关文献资料。
  
  ②初步制订"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草案。
  
  ③罗列出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细目,并贯穿整个学习,指导评价
  
  3、总结阶段(2007年6月-2008年9月)
  
  (1)形成"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方案及其结题论文。
  
  (2)学生在实施"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促进其学学学习的典型案例。
  
  九、课题实施的可行性论证
  
  1、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在本研究的课题选择之前,许多的有关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都给了我们参考,因此,我们的研究基于以上的基础进行自我的实践和创造,以期获得适合农村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
  
  2、课题研究的操作基础
  
  ①、本人平时能注重理论学习,对有效教学有一定的理性认识,在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实践,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案例。失败的案例更引发了我许多的深思。
  
  ②、小学品德课堂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大都具备。一些优秀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案例,通过学校的复印机、一体机、学校网站很快就能到同行、老师手中实施、交流。


    注意:转载本站文章请链节该文地址!本站课题资料免费提供给广大爱好课题研究的网友阅读,如侵犯您的版权,请来信至guochengzhi2005@163.com说明,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谢谢合作!

                              

                   

国家级课题申报

                              

 

郭老师 QQ:635768749

                   

                              

                  自课网——创意法教育课题第一实践基地

让教师自由发布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课程,传统的学校教育将在这里逐步解体,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将在这里诞生!教师凭能力可以找到最惬意的展示,学生凭勤奋可以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愈演愈烈的高额学费让每个家庭不堪重负,越学越困的高负荷运转让每个学子身心俱疲,在我国创意法教育创始人郭成志先生的领衔下,一场中国教育的深度变革将悄悄来临!

      

             我要发布课程,我要学习!   

           

              技术支持:北京郭成志教育科技

              视频课堂学习交流群 418465113

               


  本文关键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0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2490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d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