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报纸书评的态度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13:10
本文关键词:中澳报纸书评的态度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评价理论是近年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被广泛用于各种题材的话语分析。评价理论可以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态度、介入和级差。其中,态度系统是核心系统。与传统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以及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不同的是,评价理论系统性较强,为话语分析提供了系统,全面的综合分析模式。评价理论的可操作性较强,可以直接运用与具体语篇的分析。 本文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从中国的《人民日报》和澳大利亚的《澳大利亚人》上个选取了10篇书评作为研究数据。这两个报纸都属于主流权威报纸。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中西方书评作者的态度评价策略作了对比。书评是主流报纸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现代生活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报纸书评这一题材的主要交际目的是书评人员对近期出版的书籍进行简单描述,并且发表个人的看法、态度、以达到向读者推荐此书的目的。因此,报纸书评中包含了大量的评价资源,尤其是态度资源。然而,目前用评价理论对书评进行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学术书评,从中西对比角度来研究报纸书评的研究不多。 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定性研究及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澳报纸书评作者在态度评价资源、评价模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首先,在态度资源总量方面,澳大利亚报纸书评者运用了大量的态度资源,而中国的报纸书评作者运用的评价资源相对较少。这不仅体现在态度资源总量上,更体现在态度系统的每一个子类上。其次,中澳书评者在评价策略上都集中运用鉴赏这一子类,对情感次系统的运用较少。第三,中国的书评者尽量避免显性的负面评价。在中文书评中,负面评价较少,而且大多是通过隐性的评价来实现的。而澳大利亚书评者则主要采用显性评价方式。 在态度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对比分析中,中澳报纸书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首先,在判断子系统中,中国书评者大量使用社会评判,几乎完全避免社会约束。在社会评判中,中国书评者又讲评价集中在对新书作者能力才干的判断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澳大利亚书评者则力求做出全面的判断上,并不将评价仅仅局限在社会评判上。其次,在鉴赏子系统上,中国书评者大量使用主观性较弱的价值评价上,而澳大利亚书评者虽然也对价值评价有所偏好,但并不避免其它方面的鉴赏,如对事物的反应,事物的构成等方面的评价。 在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书评者大量使用主观性较弱的评价手段,避免显性评价,尤其是显性的负面评价。而澳大利亚则大量在评价过程中,没有刻意避免主观性较强的评价策略,力求给出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 在数据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又从文化角度对中澳书评存在的差异做了解读和探讨。这些差异与中澳文化密切相关,中国文化属于集体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礼貌策略、社会权威等。相反,澳大利亚文化属于西方文化,属于个体文化,注重个人自由,言论自由,注重人人平等等。 总之,本文从中西方对比角度着手研究评价理论,证明了评价理论是解读语篇态度的有力工具,从跨文化领域的审视中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并对书评的研究尤其是报纸书评的语篇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评价理论 报纸书评 对比分析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H05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5-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Introduction12-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13
- 1.2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13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13-15
- 2. Literature Review15-23
- 2.1 Development of Appraisal Theory15-16
- 2.2 Theoretical framework:Appraisal Theory16-17
- 2.2.1 Attitude16
- 2.2.2 Engagement16-17
- 2.2.3 Graduation17
- 2.3 Application of Appraisal Theory in discourse analysis17-20
- 2.3.1 Studies abroad17-18
- 2.3.2 Studies at home18-20
- 2.4 Previous studies on newspaper book reviews20-22
- 2.5 Comments on the literature22-23
- 3. Research Methodology23-26
- 3.1 The corpora23
- 3.2 Annotation of attitudinal resources23-24
- 3.2.1 Affect resources23-24
- 3.2.2 Judgment resources24
- 3.2.3 Appreciation resources24
- 3.3 Methods of analysis24-26
- 4.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ttitude Resources26-38
- 4.1 Total attitudinal resources26-27
- 4.2 Configuration of Attitude27-29
- 4.3 Negative and positive Attitude29-30
- 4.4 Object of Attitude30-32
- 4.5 Explicit and Implicit Attitude32-33
- 4.6 Patterning of Judgment33-35
- 4.7 Patterning of Appreciation35-37
- 4.8 Summary37-38
- 5.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dings38-44
- 5.1 Objective culture vs. subjective culture38-39
- 5.2 Collectivism vs. individualism39-40
- 5.3 High power distance vs. low power distance40-41
- 5.4 Informative communication vs. affective communication41-42
- 5.5 Face orientation vs. fact orientation42
- 5.6 Summary42-44
- 6. Conclusion44-47
- 6.1 Main findings44-45
- 6.2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45
- 6.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45-47
- Bibliography47-50
- Appendix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柳淑芬;对比修辞:英汉书评比较[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李经伟;英汉书评中的礼貌策略比较[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5期
4 李战子;;从语气、情态到评价[J];外语研究;2005年06期
5 唐青叶;书评的语类结构及其情态的力量动态阐释[J];外语学刊;2004年01期
6 唐丽萍;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从对话视角的介入分析[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7 王振华;路洋;;“介入系统”嬗变[J];外语学刊;2010年03期
8 刘承宇;英语报刊语篇评价系统与批评性阅读[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陈淑芳;评价系统与词汇产出[J];山东外语教学;2002年06期
10 李战子;评价与文化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本文关键词:中澳报纸书评的态度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25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352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