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子教育史》书评
本文关键词:《中国女子教育史》书评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史 女子教育思想 中国女子教育 男权社会 经元善 写本书 基础扎实 历史 作者 李清照
【摘要】:正在男权社会,历史由男子书写,女子成为历史中一个个模糊的背影。为女子立史、尤其是为女子立教育史,似乎成了奇特之举。女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拜读熊教授此书,发现有如下特点:一、潜心研究、基础扎实作者在撰写本书前,已与同仁(雷良波、陈阳凤)共同编写过《中国女子教育史》一书,积累了编写女子教育书籍的经验。在此之后,作者也从未停止过对中国女子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经元善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国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史 女子教育思想 中国女子教育 男权社会 经元善 写本书 基础扎实 历史 作者 李清照
【分类号】:G776
【正文快照】: 在男权社会,历史由男子书写,女子成为历史中一个个模糊的背影。为女子立史、尤其是为女子立教育史,似乎成了奇特之举。女子教育虽然不是教育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笔。拜读熊教授此书,发现有如下特点:一、潜心研究、基础扎实作者在撰写本书前,已与同仁(雷良波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炳照;;加强教育史专题研究服务于当代教育发展——读江铭、谢长法主编的《中国教育史专题研究丛书》[J];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兰丽霞;;“新旧合璧”的尴尬——对职业女性苏怀青形象的分析[J];当代小说(下);2010年08期
2 李长林;;我国世界史研究的先驱——纪念陈衡哲先生诞辰120周年[J];世界历史;2011年04期
3 马美爱;论“五四”女作家的家庭守望——以冰心、陈衡哲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9期
4 彭彩云;佘向军;;论陈衡哲的女性观及拓荒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胡芳;;塑造家庭与职业新女性——陈衡哲家书及创作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王秀田;;20世纪初期女性话语中的“贤妻良母”[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晏殊;;单开风气不为师——陈衡哲的女性观及其诗歌创作[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09期
8 巢小妹;;“超贤妻良母”主义——陈衡哲女子教育观解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马美爱;“五四”女作家笔下“贤妻良母”的新内涵[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韦华);五四一代女作家写作的自我想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贺玲;探寻被遮蔽的生命样态—石评梅论[D];吉林大学;2011年
2 兰丽霞;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职业女性形象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小敏;现代知识女性陈衡哲[D];汕头大学;2011年
4 洪晨焰;“高门巨族”中的“婉顺”女性[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5 钟小红;试论近代学者对传统“贤妻良母”观的改造[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6 易玉兰;中西文化交融下的陈衡哲[D];湘潭大学;2007年
7 吴琳;精神的长旅——论张承志小说的创作主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巧敏;1927-1937年的高校女教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文晓;五四新女性的角色冲突与文学写作[D];河南大学;2012年
10 王璐姝;论萧红的儿童书写[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外国女子教育史》出版[J];教育评论;2003年06期
2 孟立军;开拓者的足迹——读《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当代卷[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3 张伟江;为了人民 为了祖国 再苦也值得——兼作《上海教育》(“达标工程”专刊)序[J];上海教育;2002年24期
4 ;向您推荐[J];江西教育;2004年08期
5 孙显军;江苏宋代科举论略[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3期
6 蔡志贤;;乐学思想综述[J];中学语文;2007年26期
7 张传官;;论建国以来出土文献中的教育史资料[J];史林;2009年04期
8 熊贤君;;别有洞天的教育史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5期
9 杨太康;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遗产——读《学记》[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10 庞守兴;我国古代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东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课题开题会上的讲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方晓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滕大春;;研究教育史有助于促成教育现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国代;;武夷山下古代书院综述[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傅千吉;;藏医学教育发展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王庆玲;;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教育史的研究范围及方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2)——日本侵华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何辅良;;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10年工作回顾[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李惠民;李田定;;“生活教育”理论与解放区教育[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实习记者任燕;教育史 回望今朝风华依旧(下)[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1年
2 吕云飞 河南大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所副教授;对南宋教育史的全面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陈宗立 通讯员 韩业庭;会宁:今写教育史奇迹[N];光明日报;2009年
4 本报见习记者 高毅哲;阿音:用影像记录草原教育史[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顾训中(爱书人);教育史的个人解读[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6 桑珠加措 司会平;西藏教育史上一颗璀璨明珠[N];西藏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田养梧;农村教育史上的又一次跨越[N];陕西日报;2004年
8 记者 何国庆 通讯员 章仙踪;“爱烛行动”半年救助特困教师2312人[N];湖南日报;2010年
9 周新国;简析《南京教育史》[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本报评论员;教育史上的辉煌篇章[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林祥;民国西医高等教育研究(1912-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喜旺;学术与教育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蔡志荣;明清湖北书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谢忠宇;满铁附属地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光成;百年中学作文命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运明;1928-1937年山东中等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陈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朴今海;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殖民主义教育政策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10 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毅;汉代儒家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高玉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日本因素[D];东北大学;2009年
3 郑旭;杜威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其影响[D];河北大学;2009年
4 蒋喜锋;论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思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莹莹;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成因、表现及特点[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杨红辉;论五四时期男女平等女子教育思想[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王郡兰;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张广明;刘基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璐;敦煌写本类书《兔园策府》探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慧泉;中国大陆基础美术教育发展概况与展望(1978-2002年)[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30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630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