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书评论文 >

李长之书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5 01:22

  本文关键词:李长之书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李长之 书评 理论 特征 方法


【摘要】: 李长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家中致力于书评最勤、数量最多的学者,写书评几乎贯穿他的一生。在对李长之的研究中,人们多探寻他在文学批评上的独特贡献,并没有注意到在其批评生涯中大量存在着的书评,没有关注他在书评方面的地位和影响。本文试图从书评理论、书评特色和书评方法三个层面对他进行研究,以发掘其在书评方面的独特价值。 李长之不仅写作了大量的书评文章,而且总结了不少有启发性的书评理论。他提出写书评时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本意,真正的书评家“没有不是使大作家首肯的”。他号召书评人坚守独立的书评精神,反对人情书评、功利性书评和奴性书评。他以真善美的标准来衡量书评作品:揭示作品的真面目和真价值,对批评对象,要多善意地鼓励性批评,书评文章要讲求艺术性。在他看来,作书评既要沉浸到作品中与之共悲欢,更要客观公正理性地评判作品,好书评永远是感情和理智的起伏。 细读李长之的书评文本,我发现他的书评具有以下特征:他经常将作家的语言文体风格与其人格和精神世界进行勾连批评。他的书评虽散见于不同的年月,对其书评对象却进行着追踪研究以及从内部到外部的整体考察。他的很多书评文采斐然,感情充沛,引人入胜,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他能够因书而异作书评,风格各异,对话体、随笔体、读后感、序跋体等文体灵活运用,异彩纷呈。 李长之高度重视书评方法。他多次强调,一本书提供给我们的研究方法在它提供的观点之上。比较分析批评法是李长之书评的基本方法,他对书评对象进行各种形式的比较解读,在比较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展示了他见解的深刻。李长之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在批评古典文学作品时,侧重于采用传记式批评方法。社会历史批评法也是他采用的书评方法之一,他的书评常常围绕作家主体精神,外辐社会生活,内射艺术作品,在社会——作家——作品三者间建立互动式阐释。 李长之是现当代文学批评史上杰出的书评家,他的书评理论和实践对指导现在的书评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李长之 书评 理论 特征 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I206.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言9-11
  • 第一章 李长之的书评理论11-21
  • 第一节 把握作者的本意11-13
  • 一、具有高于作者的智慧11-12
  • 二、“跳入作者的世界”12
  • 三、了解作者的社会、环境12-13
  • 第二节 保持自己的面目13-16
  • 一、坚持独立的批评精神13-15
  • 二、保持独特的批评个性15-16
  • 第三节 求真、求善、求美16-19
  • 一、“真相”与“真价”17
  • 二、善意地批评17-18
  • 三、追求艺术性18-19
  • 第四节 感情与理智兼容19-21
  • 一、“感情的批评主义19-20
  • 二、“理智的硬性”20-21
  • 第二章 李长之的书评特征21-37
  • 第一节 独特的批评视角21-25
  • 一、语言文字的视角21-23
  • 二、文化背景的视角23-25
  • 第二节 整体的批评意识25-28
  • 一、对书评对象的追踪研究25-26
  • 二、对书评作品的整体观照26-27
  • 三、由内到外的整体考察27-28
  • 第三节 浓厚的文学色彩28-32
  • 一、诗性的语言28-29
  • 二、散文化的笔法29-30
  • 三、多样的修辞30-32
  • 第四节 多样的风格特色32-37
  • 一、因书而异作书评32-33
  • 二、文体多样化33-37
  • 第三章 李长之的书评方法37-44
  • 第一节 比较分析批评法37-38
  • 一、横向与纵向37-38
  • 二、“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38
  • 第二节 人物传记批评法38-41
  • 一、聚焦“逸事”39-40
  • 二、人格与精神40-41
  • 第三节 社会历史批评法41-44
  • 一、时代、社会、历史41-42
  • 二、生活、作家、作品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思齐;李长之文学批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75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675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