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课程改革重点_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_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江苏省南通市教学研究室 钱建国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时不少体育教师矫枉过正,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步入另一个误区。其实,蕴含着先进教学理念的体育新课标并不是与过去体育教学的决裂,更不是过去体育教学的对立面,更多的是对过去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说真的,改革不能搞所谓的“矫枉过正”,也许《中庸》中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正是我们要把握的秘诀──寻求平衡,在平衡中求深化,在平衡中寻求突破。说得直白些,平衡就是不要绝对化,不要形式化;说得哲理些,课程改革要进入关系范畴的研究、把握关系的和谐。反思当前的体育新课程改革实践,确实存在着一些二元分裂的误区,有矫枉过正之嫌,兹分述如下。
一、偏激的课程理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人们对一直以来所从事的习以为常的体育教学工作进行审视与反思,一些过去视为宝贵经验的做法受到质疑甚至是批判。长期受到原有体育课程体系束缚的体育教师面对新课程普遍感到欢欣鼓舞。但是应该看到,不少体育教师在欢欣鼓舞地接纳体育新课程时,还只是凭着一种直觉,是基于对旧有体育课程体系、结构中限制和束缚成分太多的不满情绪的一种释放,对新体育课程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和浮于表面。所以,对体育新课程的认识,不少体育教师过于偏激。不少人将体育基础教育课程划分为“新课程”与“旧课程”,强调新课程是对旧课程的绝对否定。有的提出“旧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知识,体育教师是知识、技术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体育知识技术的接受者;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又是体育知识、技术的载体,因而教材是中心;课程与体育教学是相互分离的,体育教师只有教材意识。”这些将“新课程”与“旧课程”截然分开的观念,模糊了不少体育教师的认识。事实上,体育新课程绝不是对以往课程的简单否定,而是对以往体育课程的继承与发展。体育新课程的出现是建立在对以往体育课程的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而加以改进,使之更趋完善的。体育新课程是在以往课程的基础上酝酿产生的,它不是空中楼阁。另起炉灶,和过去没有任何联系的“新课程”是没有存在的可能的。试图完全摆脱以往体育课程的“新课程”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这样做也是徒劳的。目前的体育课程改革,恰恰表明我们对课程的研究在原有基础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以往体育课程中那些不适应时代需要的部分有了清醒的认识,进行了扬弃与创新。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体育课程分为势不两立的“新课程”与“旧课程”,不能人为地强调新课程和以往课程的“天壤之别”。
二、扭曲的师生关系
体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表述强调体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一种辩证的统一。但是,新课标下的体育课堂却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强调“讨论式”是体现学生主动探究的好形式,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就贬低教师的存在价值,甚至硬性规定一堂体育课教师的讲解不得超过10分钟,体育教师必要的传授、点拨也被视作没有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过去是体育教师问学生,现在是整堂课学生问教师,课堂似乎成了为体现学生主体而进行的教师“答记者问”。纯粹的学生为主体、完全贬低教师作用,师生互动又如何能实现。要最优化地发挥教与学的基本功能,既要把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要使体育教师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障。体育教师要教学生不知道的、教学生体会不到的、教学生不可能想到的,也就是说在学生最需要之时最需要之处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学生迈上一个更高的认识层次,为学生以后的发展铺设台阶、注入动力、奠定基础,由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在体育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应该是体育教师的天职。
三、虚化的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程标准设计了三维目标模式,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体育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体育课程标准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了体育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体育目标的组成部分;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的素质要求出发,对体育的“知识和能力”这一维度也进行了新的要求。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描述性的、弹性的居多,刚性的较少,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但是,具体到某一课时时我们不少体育教师对目标也实行了虚化的处理,出现了淡化双基教学、对文本进行架空的分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进行笼统的处理等现象。有时,为了每一堂体育课都体现三维目标,就不管是哪一课时,都加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甚至再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分解成更多的子目标,企图在一堂课实现,殊不知,目标的达成是循序渐进的,有些目标在一课时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此求全求大虚空地处理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体育课程的总目标的。
四、浮泛的文本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对标准解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有些专家学者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育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 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体育乐趣。这需要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要认真组织文本解读。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学生解读体育的一个程序步骤;从内在规律来看,应该是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体育教师的教学设计,从根本上来说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学。加涅说得好:为了学而设计教。而我们不少体育教师是为了教而设计教,设计了不少形式主义的东西。有人把“智力大冲浪”、“实话实话”、“幸运52”等搬上课堂,这些东西偶尔用一用确实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但问题是几乎每堂公开课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演,整个体育课堂似乎成了极少数人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无聊的看客。以表面的热闹、少数学生的表演,换来的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被扼杀,这样浮而不实地处理体育教材是哗众取宠的典型表现。还有,体育新课标强调合作学习,不少体育教师以为合作就必须分组,有时还错误处理成一个小组“研究”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是相互独立的,尚可成立,如果问题之间是彼此联系的,这种做法则极不可取。事实上,体育教材中绝大多数问题是具有内在联系的,这样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违背了学生学习体育的规律。殊不知,有时候体育课堂上暂时的沉默,恰恰是思维的紧张与活跃,迸发出来的往往是富有个性的见解与独具创见的观点。
五、形式化的教学媒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地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这些现代教育手段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它扩充并且延伸了教学内容:直观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优化了教学情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不能以手段来代替目标,不能认为现代教育手段就完全比传统教育手段优越。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些体育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借一些多媒体画面一展了之,或者设计一定的程序,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呈现。这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学生无法体验到技术、技能的精妙,感情的丰富。我们知道,学习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体育技术、技能,丰富体育积累,培养情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终身体育能力,这些体育能力的形成必须借助于身体活动这一载体而达成,学习体育的呈现方式毕竟不同于美术,因此,过分地依赖现代教育手段,会使体育教学流于形式,削弱体育教学的应有价值。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六、廉价的表扬鼓励
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对于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应作一分为二的评价,不能动辄表扬,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体育教师所表扬的是什么。其实,“表扬也和批评一样,如何表扬、表扬什么,都有一个尺度。”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它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老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虽然廉价的表扬、鼓励比批评、训斥要好得多,但如果过分地、铺天盖地地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总之,我们要以积极的姿态,投身体育新课程改革,但我们不能搞矫枉过正,而应该“极高明而道中庸”,把握各种关键问题的对立和统一,寻求平衡,促进发展,使体育课程改革健康地向深层次推进。
本文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58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csz/85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