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与融合
第一章 报纸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第一节 造纸术与印刷术对报纸媒介技术的推动
一、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展
(一)报纸媒介的载体——造纸术的发展
世界各地分布的许多山洞中或露天岩壁上,都存在着壁画或壁刻。这是人类最早期的文明记录,这些壁画和壁刻在历经风雨的历史长河中被幸运地保存下来,向后人不断传达着早期人类的生存状况。通过它们我们能发现人类文明的萌芽。这些壁画与壁刻都反应出了当时的记录技术手段,这也预示着一个崭新的、躁动难安的技术世界将逐渐出现在人类眼前。按照麦克卢汉的媒介技术理论,壁画与壁刻都具有“泛媒介”的属性,同时岩石也成为最早期为人类提供信息记录的介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对于信息记录的媒介也经历着这日新月异的变革。
莎草纸是由古埃及人发明制造与使用的记录媒介,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莎草纸是由植物纤维“编织”而成,作为最早处出现的“纸”,它的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书写与携带,但是它的出现却使得文化得以扩散,对人类文明的构建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文明的需要与社会科技的进步,欧洲人发明了一种比莎草纸更加轻便,具有坚固、容易折叠和易保存特性的新兴“纸张”。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欧洲人开始利用动物皮制作“纸张”,羊皮纸(Parchment)就是这类纸张中最具代表性的产物。羊皮纸的出现与传播,成为公元4世纪前后中东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的信息记录载体。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现代纸最早出现在中国东汉时期,是由中国人蔡伦发明的。纸张出现的标志性事件是在公元105年蔡伦向汉和帝献纸,因此公元105年就被认为是纸张出现的最早年份。与莎草纸和羊皮纸相比,蔡伦发明的纸具有便于制造、书写、印制和携带的媒介特征,对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发挥巨大且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
第二节 报纸媒介技术的兴衰与竞争
一、报纸媒介技术的兴盛分析
报纸媒介技术的兴盛与三种科学技术的支持密不可分。造纸技术的不断完善、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都使报纸媒介技术完成了飞跃发展。18 世纪、19 世纪开始报纸媒介产业的生产技术出现了一次真正的变革,这一变革说明了报纸生产技术在关键方法和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当变革出现时,经常是人们对于报纸需求的结果,反映了社会变革和读者需要。印刷技术的发展对于报纸媒介来说解决了出版数量和出版成本上的难题。
报纸媒介技术发展依托的最主要技术就是印刷技术,从 19 世纪初开始,报纸印刷普遍使用轮转印刷技术。其原理是将纸张在两个滚筒间穿过,其中一个印刷表面,另一个进行压制。到中期时弯曲的铅印版被束缚在一个滚筒上用来代替早期较为单调地调准和固定铅字的方法。印刷机设计的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卷筒双面印刷技术的发明,,它能够快速的印刷数以千计的报纸。这是印刷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轮转印刷技术的运用解决了报纸在发行数量上受限制的问题,继而扩大了报纸媒介发行的覆盖面,为赢得更多的受众与广告收益打下基础。
1861 年,铅版印刷技术被运用到都市报纸使用的大型印刷机上,当时的 R.何欧公司发明了能够使用弯曲字模的轮转印刷机,由此报纸不需要购买另外一套铅字或者另外雇佣工人,因此成本下降。这一技术发展与使用,使报纸所获得利润的空间又一次被扩大。
电报技术的出现除了改变人们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是第一个大的、经过发展的电力技术。电报技术最重要的传奇色彩就是它第一次教会人们如何用电以光的速度将信息发送出去,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
第二章 广播媒介技术的发明与发展
第一节 无线电技术与收音机技术的发展
一、广播媒介技术的载体——无线电技术的发展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的序言中写到:“人的任何一种延伸,无论是肌肤还是手脚的延伸,对整个心理的和社会的复合体都产生了影响。”那么广播的产生就是对人类耳朵的一次延伸。广播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最大优势和独特性就是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和眼睛,我们只需要听觉就可以了解和掌握信息。
广播媒介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无线电技术的支撑,如果没有无线电技术的支撑,广播媒介技术将失去自身的信号传输载体,因此无线电技术是广播媒介技术的重要技术支撑之一。无线电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导体中电流的强弱变化所产生无线电波,从而进行信号传播。通过电流的强弱变化产生的无线电波,将信息通过调制加载于无线电波之中,然后电波快速在空间中传播,最终到达收信端。在电波接收的终端,电波会再次引起的电磁场的变化,再次利用解调装置将信息从电流的规律变化中翻译出来,从而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
无线电理论的诞生最早是在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提出的电磁波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在 1864 年,麦克斯韦在电磁现象的基础上,论证了电磁波理论,这也为日后出现的无线电理论打下基础。
无线电技术最早传入中国是 1897 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这也是近代中国被迫开放所带来的科技进步。无线电技术的传入对中国近代民众的思想启蒙与革命具有巨大推动作用。无线电技术经历了从最初的电子管时代到后期的晶体管时代,最终发展到今天的集成电路时代;无线电所发送的波长从短波发展到超短波,最后发展到微波;无线电波传输方式也从模拟方式发展为数字方式,可以说无线电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在进行这不断发展与进化。
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解决了广播媒介技术信号传输与传输距离上的难题,为广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广播媒介技术信号传输提供了理论支持。
...............................
第二节 广播媒介技术的生态定位
一、广播媒介技术的发展历程
广播媒介技术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作为一种媒介形态,广播媒介技术利用有声语言的远距离信息传播特点,迅速成为了 20 世纪最受人们喜欢的媒介传播技术,同时引发了大众传播史的一次重大变革。广播媒介技术信号传输的原理是利用电声转换原理。广播电台首先制作好播出节目,然后将声音通过话筒转换成音频电信号,经过放大后的音频变为高频信号(载波),这些高频载波信号内就包含着需要传输的音频信号内容,通过无线电波被收音机天线所接收,然后在收音机内部这些信号被放大、解调,还原为音频电信号,然后送入收音机喇叭音圈中,引起音圈中的纸盆振动,从而还原声音,最终从收音机中播出。
广播媒介技术信息的传输最早出现在 1906 年,在这一年的圣诞节前夕,美国科学家费森登和亚历山德逊在纽约市附近的郊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广播站,并进行了开创历史的第一次广播信号发送。其传输的内容包括:两段笑话、一支歌曲和一支小提琴独奏曲,这次所传输的广播信号被纽约市持有接收机的人们接收并且清晰收听。
1908 年,美国人弗雷斯特又在巴黎进行了一次广播信号的传输,这一次所传输出去的广播信号被巴黎当地的所有的军事电台受接收,与此同时远在法国马赛市的一位工程师也成功的接收到了这次广播信号。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推动着广播媒介的技术发展。这使广播媒介的规模化信息传输得以实现。
1920 年,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合法信息传输权的广播电台在美国成立,这就是美国匹兹堡的 KDKA 电台,这标志着广播媒介技术信息传输的常态化、规模化的开端。
中国广播技术的发展早期依托外国资本和技术的投入与支撑,中国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在 1923 年 1 月建立,是由美国资本投资创办,最初的广播信号在上海播出。三年后的 1926 年,中国才真正拥有自己创办的广播电台,是由被称为中国广播之父的刘瀚在哈尔滨创办。
如今的广播媒介发展迈入了新的科技时代,广播媒介向着与新媒介融合的方向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数字时代背景下的广播媒介时代已经到来。
.............................
第三章 电影媒介技术的竞争与融合...............................28
第一节 电影媒介技术的诞生与三次技术革命..................28
一、电影媒介技术的诞生...................28
二、电影媒介技术的第一次技术革.................28
第四章 电视媒介技术危机与进化......................38
第一节 从机械化到电子化的发展历程...........................38
一、电视媒介技术的机械化发展历程...................38
二、电视媒介技术的电子化历程...................39
第五章 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兴起......................47
第一节 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 47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47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48
第六章 智能手机媒介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手机媒介技术的发明与发展
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出现了“媒介黑洞”效应,但媒介技术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古老电话技术历经了电子时代的发展后在当下的数字时代背景下出现全新的无线通话与可移动技术,手机技术正式诞生。手机技术的设计理念从最初仅仅为改变通话方式为目的,发展到将互联网媒介技术都融合在内的技术“巨无霸”,可以说手机技术的出现有一次颠覆和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终端方式。手机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电话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可以说手机技术就是电话技术在数字时代的延伸产物。
一、电话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电话技术的发明是一个偶发事件,早在上个世纪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的父亲用毕生心血设计一种万国适用的字母表来帮助聋哑人说话。贝尔父子的目的,是使世界上一切语言能以一种简单的视觉形态直接相通,可见的言语似乎有希望成为立即使聋哑人从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手段。他们完善为聋哑人设计的可见语言,这一努力推动他们去研究新式的电力装置,电话的雏形因此被制造出来。到 1872 年贝尔已经开始研究他所谓的“和声电报”,与此同时发明家爱丽莎格雷也在进行电话的发明工作。1876 年 3 月 10 日贝尔的电话第一次完成了通话,通过电线人类真实语言直接交流成为现实。
电话技术的发明与使用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电话技术以“声音在场”的特有传播特点减少了人们在社会中的彼此孤独感。马歇尔·麦克卢汉对于电话技术的发明与使用给人类历史发展所起到的历史意义的评价是:“电力技术从一问世起就以类似的方式汇聚在言语和语言的天地里。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第一次的伟大延伸,即口语的大众传媒,很快又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二次伟大延伸结合起来,这第二次延伸就是电力技术。”
.............................
结语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除了不同媒介技术的自身快速发展外,受众这个媒介资源本身的意义也被延伸。媒介技术无非是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方式的技术手段。在此转变过程中,媒介技术成为人的一种存在与认知方式的同时,人本身也成了一种技术的延伸。受众这种决定着媒介技术发展的媒介资源的重要性也使得传统媒介在媒介“生态系统”中对于有限资源争夺的内战长期存在,但是如今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传统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被逐步破坏,传统媒介除了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与彼此竞争受众资源和广告收入的压力之外,还要与以互联网媒介技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新媒介进行有限资源的争夺。基于互联网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介“种群”在媒介“生态系统”中迅速占据了传统媒介的大量受众资源和广告收入,致使一些缺乏自身信息传输特点和信息传播优势的传统媒介逐渐消亡。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依然生存的传统媒介就必须依靠自身传播优势和传播的独特性,重新定位自己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从而与新媒介在受众竞争中形成错层竞争,同时利用新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新媒介提供的技术手段,为自身技术寻找到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
在媒介“生态系统”中鲶鱼效应理论也广泛存在,鲶鱼效应。在媒介“生态系统”中依托互联网媒介技术兴起的新媒介快速崛起,在占据和争夺传统媒介大量的受众资源同时,也会激发起传统媒介技术与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快速融合,从而进行传统媒介技术的优化整合,依托网络平台进化发展。因此在群体生态学的思想下,传统媒介技术应该在媒介“生态系统”中积极调整生态位,避免传统媒介技术之间对于有限资源的激烈竞争,在此前提下积极依托互联网媒介技术这个“媒介黑洞”发展和延伸自身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点,从而在媒介“生态系统”中找准属于自身的媒介生态位,继续生存与发展。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4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54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