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原乡与文化鸿沟——虹影小说河流意象研究
一、河流意象与虹影小说
1.1《饥饿的女儿》:底层关怀
杨义在《中国叙事学》中曾专论意象,他指出:"意象作为'文眼’,具有凝聚意义,凝聚精神的作用。意象本是诗学范畴的概念,运用到小说、戏剧等叙事文学后,由于小说的篇幅较长,语言偏向白话文,意象也有了新的特点,一方面意象可以点醒故事的精神,成为全文"文眼",另一方面小说毕竟是叙事文学,不能在文中堆硕意象,适度运用的意象首先能够凝聚全文的意义和精神,起到点睛之用。
"河流"意象,首先表达了虹影精神世界中的底层关怀。这种底层关怀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也不是喊口号式的呼吁出来的,而是以冷静、克制的笔触渗透到长江意象中,这种有节制的、理性的书写,由于她对生命的尊重。尤其是对在革命、战争、政治、贫苦的碾压之下仅存最后一丝尊严生存的那些可怜的人们,她以自己的观照、卑微、忏悔和他们相应和,在这过程之中,河流意象对虹影精神世界的底层关怀起到有聚有散的调节作用。
虹影笔下的"河流",不是普通印象中朗朗向前、波光粼粼的河流,她塑造、创建了一个藏污纳垢、荒诞残忍的长江世界。首先,这危险的河流对她和家人的生活造成了威胁,三哥将大姐的第一个婴儿放在江水里让婴儿自个儿扑腾,差点逼疯大姐;在武斗中,历史老师的弟弟所在的小火轮被炮弹击中,连尸体也找不到;养父本身是一名熟悉航道的水手,但是在饥荒年月里,为了给家里的孩子们省吃的,饿得头晕眼花,一头栽到在船上、滚落江里,因为不能及时靠岸医治而使眼睛几乎失明;六六作为长江边长大的孩子,竟然从未学过游泳,六六与母亲多有争执,唯有在不准下水、害怕渡江上听了母亲的话。
.....................
1.2《阿难》:逃离和离散
意象作为"文眼",在叙事作品中能够贯穿情节、疏通全文。"在情节与情节的转换之间,设置一个意象,使转换不流于生硬简陋,而在从容转换中蕴含着审美意味。"河流"意象在虹影的小说中从始流到终,见证了小说中情节的走向和故事的发展。在《饥饿的女儿》中,江见化了六六的成长和早期人生。"河流"意象串联起了六六人生中的四个重要的时刻:她家庭的开端;与历史老师的崎形恋爱;揭开身世之谜、与生父见面;顺江而下离家出走。这四个决定命运的时刻不断推动着虹影逃离,她的逃离表面上是肉体离散,逃离家乡,父、寻父,在更深层次是精神离散,乡追寻。
首先,六六的父母均自长江来到山城重庆,母亲是乘船到重庆来的,姐姐说,她是逃婚,她是个乡下逃婚出来的女子,溜进这个巨大的城市,想叫家人再也找不到。养父来自浙江天台,是六六眼中长江尽头的城市,他行船经过重庆,在江边遇到母亲,决定留在重庆,与母亲结合,这是六六生命的开端,是她的家庭。
同样一条长江,,在六六和生父见面时,却缓慢、黑暗而宁静,船灯映照着平静的江面,大桥笔直地伸向南岸,风缓缓吹动江水,掀起缓慢的痕迹。平静的江水下掩盖着六六复杂、慌乱的心。故事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篇神秘、诡异的气氛中,六六总感觉有人在跟着自己而感到害怕;在家里,家人似乎打定主意要瞒着她一件事,周围的人见到她则是暧昧的神秘议论,到了这一刻,所有的谜底终于揭开,她终于发现了自己的身世,也见到了生父。也见到生父时,她的心情不可谓不复杂,也有了解真相后的恍然大悟,也有面对真相的不知所措,更不知在知晓身世后该如何自处、何去何从。对自我的怀疑、对前途的迷茫、对生父的困惑在同一个时期一起向六六涌来。
.......................
二、从长江、恒河到大洋——虹影三部作品解读
2.1长江:《饥饿的女儿》——漂泊的私生女,寻父的人生旅程
《饥饿的女儿》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虹影在接受采访时曾坦诚地表示:"我既然写了,我就敢于承认。在《饥饿的女儿》中,我写的就是我的成长过程,我就是那样走过来的。"故事发生在重庆,河流"意象充满了《饥饿的女儿》整个文本。而在"河流"意象的表层之下则表现了虹影在成长过程中对她具有深入骨髓的影响的两个主题:由压倒性的"饥饿"带来的生理饥饿、精神饥饿和性饥饿;以及由私生女身份引起的"我是多余的"、"我是有罪的"这两个漂泊的边缘人之感和原罪意识。
2.1.1三种河流
第一类是环境的描写与气氛的擅染。故事发生在长江岸边的重庆。这里的气候是长江带来的炎热潮湿:"从心烧,贴着皮肤的毛孔,火苗般一丝丝地烤,没有风,有风也是火上加热,在蒸笼里,紧压着让你喘不出气。"这里的长江既是交通方式又是残忍的阻碍,隔开了南岸与北岸。北岸是繁华的市中心,明朗的进步的地方,南岸是"上不沾天下不着地",鬼都不来的杳見角,一江之隔便隔开了富裕与贫穷,进步与落后,明朗与阴暗。这长江也是运输方式,医院,煤店,菜市场,电影院,邮局都在北岸,办任何小事,南岸人都要到对岸去。生活在江边的人自然是靠江吃江,南岸的人们贫穷,女人洗澡是打水回家洗,男人直接在江边洗。长江也带给南岸人们生活的乐趣,日复一日观看顺着长江飘下来的尸体是南岸人贫穷、平凡、日复一日刻板生活中的乐趣。
第二类是主人公的生活。六六和她的家人是小说的主体。在地点上,我的家住在长江南岸",站在家口曰的岩石上,可遥望到江对岸:长江和嘉陵江两条河汇合处,是这座山城的门扉朝天门码头。"六六的家就是南岸边只有十平方的六号院子。父亲曾是航运的水手,母亲挑沙子、做小工,在江边干活,靠江吃江,可以说是长江养活了六六。在时间方面,六六出生于三年大饥荒将要结束的那个冬天,为了度过饥荒年月,除了像其他人一样挖野菜、找吃食,三哥跳进江里拔一些菜叶子回来。长江帮助生长在江边的人们度过难捏的岁月。
第三类,长江涉及到历次重要的社会历史事件。在书中除了描写六六的成长经历和她的家庭,更在书中集中反映了从1940年到80年代期间历次重大的政治运动、社会变化,包括解放战争、三年大饥荒、"文斗""武斗"、文化大革命、打到"四人帮"、80年代改革开放。刘再复认为这本书是"拥抱时代、抒写时代的作品"。
.....................
2.2恒河:《阿难》,指向恒河的救赎之路
《阿难》的主题是关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以及关于宗教的思考和人生的救赎。乐黛云曾评论《阿难》中让读者欲罢不能的故事中融合了中、印、英等多种文化之间的"不断地跨越、反思",既有后现代的特点,又去掉了后现代的某些弱点。"李洁非认为在《阿难》这本"对侦探小说具有戏仿意味的长篇小说"中提出的"罪及救赎的主题"。
《阿难》在情节上首先体现了虹影讲故事的能力和激情。读者接触这本书、随着作者进入书中情节,会发现这不是一部宣扬宗教教义的书,也并没有充满安宁和平静的氛围。小说主角"我"答应好友苏靠,前去印度旅行、写作,我"的另一个任务是帮助苏靠寻找阿难,是八十年代的摇滚歌星,是"我"的精神偶像,寻找、打听、追踪的过程中,我"隐约感觉到苏靠与阿难之间的暧昧情感,"我"去印度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偶像也是在帮好友追寻昔日恋人;随着情节层层展开,者发现"我"其实是调查人员,阿难作为摇滚歌星、有才华的音乐人时才叫阿难,他下海经商成为巨富,真名黄亚连,更牵扯进金融走私案、谋杀案。故事的结尾达到高潮,时值印度盛大的昆己拉美节,全球慕名而来的人跳入恒河以期洗清身上的罪孽。在这一部小说中,难直到最后才出场,又无时无刻不在。他一出场就使小说达到高潮。在"我"终于找到阿难时,却迎着昆巴拉美节,跳入恒河自沉,以救赎自己的罪孽。这一部作品结合了言情小说、侦探小说、反腐小说,情节的面纱一层层揭开,阿难直到最后章节才出现却似乎笼罩在书中的每一处,而在深层次这本书体现了虹影对于人性和宗教的思考。
....................
三、河流:时间、空间、文化..........29
3.1河流:历史和时间........29
3.2河流:此岸到彼岸................32
三、河流;时间、空间、文化
3.1河流:历史和时间
河流见证了普通人的命运和轮回。在《饥饿的女儿》中,虹影对长江有天生的情感。她出生在江边城市重庆,她的父母也与长江息息相关,六六的养父来自长江附近的城市——浙江天台,那是我眼前的长江,流过了千里万里,将到达大海的地方。"父亲在解放战争期间行船来到重庆,在江边,他遇到了背着婴儿、在洗衣服的母亲,被母亲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洗衣服的样子彻底吸引住,做了"一生之中真正有胆有识的唯一一件事":和这袍哥头子的老婆在-起,留在重庆。养父本是一位熟识水性的船员,长江上游金沙江一段,水流急,暗礁多,航标灯少,稍不留心,就会船翻人亡。"在1949年重庆地区的大货中,父亲"凭着他对长江航运的了解和熟悉,被共产党新政权留用了。
凭借着父亲的聪明和对航运知识的掌握,本可以成为一名灵活的船员,也能够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和母亲分担养家糊口的重担,但是三年大饥荒的悲剧,却伤害了父亲的眼睛。三年饥荒时期,每个人都吃不够,船员们每到一处就想办法弄些特产或者吃的,可父亲是个老实人,连仙人掌之类勉强能吃的都弄不到。家里有六张等着吃的嘴,父亲还要想方设法留下船员配给的食物。终于有一天,父亲饿得头昏眼花,一头栽到在甲板上滚落到长江里,到了下一站沪州才被送进医院,从此视力严重减弱,不能再行船。
.......................
结语
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乃至当代文学的意象群中,虹影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丰富的、立体的"河流"意象。以虹影精神世界的元素为基础,河流"意象表达了三层象征含义。首先,河流"意象象征着时间。不论是长江,是恒河,都见证了书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的轮回。在"时间"这一层象征含义中,也体现了虹影的底层关怀。虽然时间在不断前移,像滚滚向前的江水,社会面貌不断翻新,与这样的"变"相对应的,是贫苦人民生活的"不变"。贫苦的南岸人民仿佛是被时间和社会所遗忘,时间在前进,他们的生活却没有改善。社会在进步,但是一条长江便隔开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虹影用理性的笔触,展现了那一段历史的荒谬,和底层人民艰难的生存。
其次,河流"是"波"的载体,是从此岸到彼岸的道路。彼岸在虹影的作品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彼岸是救赎之地,而这救赎意识更早地来源于虹影的成长经历,私生女"的身份和"缺父"的生长环境,使她较早地产生原罪意识。根源于她的原罪意识,使她对底层人民产生关怀;也根源于她的原罪意识,使得她希望能寻求到救赎的方法。宗教不是她的答案,作为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文化,唯独不曾自发形成宗教,而只能接受外来宗教。虹影在她的作品中亦表明她不是宗教教徒。对于救赎的方法,她给出的答案是恒河。只有在这东方宗教之源的通透河流中,才能洗清世人的罪孽。同时,阿难选择的是在恒河中自杀以完成救赎,自杀"是逃离的极端表现形式。在虹影成长的过程中,她敏感地察觉到周围人对待她的疏离。在得知"私生女"的身份后,她选择顺江而下,逃离家乡。在她以后的人生中,她将逃离当作"寻找"本身。彼岸到底是否存在?虹影没有给出答案。她不断地逃离,从重庆到上海,再从上海到伦敦,正是对彼岸的寻找,对自我的寻找,也是逃离的延伸。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54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5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