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银企信息不对称对劳动失业率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7-28 07:48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宏观经济学中,一般把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情况的四大目标。在关于就业的指标中,失业率是度量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失业意味着社会生产要素没有被充分利用,就其对经济的影响而言,,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首先发现了总产出与失业率具有负向的关系。经济学家们后来将这种负向关系总结为奥肯定律。该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就低于潜在 GDP2%”[1]。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把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然而,高失业不仅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甚至也是一些发达国家急需解决的经济难题。自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主要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失业率大幅上升的现象。自那以后,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由“金融加速器”所产生的对外部冲击的放大效应已被许多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证明。换言之,金融市场的好坏关系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能否顺利运行。但已有的理论大多集中在分析金融加速器对于外部冲击的放大效应,而金融市场本身状况对经济指标(尤其是对失业率)的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Acemoglu(2000)的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意味着方便的融资体系,方便的融资体系有利于市场上的失业者更快地找到工作[2]。换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国的金融体系越发达,该国失业率就越低。受此研究的启发,许多国内外学者在这之后又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金融体系本身的发展对各种宏观或者微观经济指标的影响,得出了许多相似的结论。这些理论研究所使用的模型方法为研究金融体系本身情况对各种经济指标的影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


1.2 文献综述 

关于失业理论的正式阐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古典经济学时代和新古典时代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和价格是具有充分弹性的,因此当需求和供给发生冲击时,工资和价格的迅速调整可以确保劳动市场的出清,因此,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的世界里是不存在“非自愿失业”的,而只存在“自愿失业”。1929 年-1933 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的长期性的、持续性的失业现象使得经济学家重新思考失业问题。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社会总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当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时,与有效需求相对应的就业量会低于充分就业时的就业水平,此时社会上存在“非自愿失业”[9]。

...............


第 2 章 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基本概念

国际劳工组织(ILO)对失业进行了如下的定义:失业指在一定年龄以上(一般是16 周岁及以上),在既定的参照期内有工作能力并在寻找工作,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它包括3个条件:①一定年龄以上且有工作能力;②正在寻找工作;③有找到工作。只有以上三个条件同时满足才符合失业的定义。我国对失业进行了如下定义:失业是指在规定年龄以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没有职业并且以某种方式求职的人员。它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人员:①年满 16 周岁,正在求职但未找到工作;②企业破产后其员工中未找到工作的人员;③被企业终止、解除合同或者被辞退后,未找到工作的人员;④辞职后,尚未找到其他工作的人员。⑤符合失业定义的其他人员。

...............


2.2 基础理论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不同的职位之间进行搜寻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而造成的失业,失业来源于失业者和职位空缺不能瞬时匹配。80 年代后,戴蒙得、普雷斯科特等经济学家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搜寻匹配理论,从而为美国乃至世界上劳动市场长期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失业状态的原因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解释。他们提出的理论模型也被称为搜寻匹配模型。该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市场中信息是不完全的,因此工人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寻找与自己兴趣、技能匹配的岗位。同样,雇主也要花费成本寻找合适的员工。正因为信息的不完全性,双方花费一定的成本和时间来获取信息并作出选择恰恰是个人理性最大化的表现。只有当员工和雇主搜寻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双方才会停止搜寻。由此出现的市场的非瓦尔拉斯均衡失业问题并不能成为市场失灵的依据。因此,他们进一步从模型中得出结论,政府的失业救济金的增加不仅不会降低失业率,反而会增加长期失业率。

...............


第 3 章 信贷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数理分析...............16

3.1 模型设定............... 16

3.2 对称信息条件下信贷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19

第 4 章 三种银企信息不对称改进对劳动失业率的影响...............26

4.1 企业承诺对失业率的影响................ 26

4.2 企业树立声誉条件下市场均衡的数理分析...............27



第 4 章 三种银企信息不对称改进对劳动失业率的影响


4.1 企业承诺对失业率的影响

从上文可知,银企信息不对称导致失业率增加的原因在于代理成本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使更少的企业愿意进入市场,市场上的职位数量也因此减少。因此,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市场条件下,最有效地减少代理成本成为降低劳动失业率的关键。本节首先考虑企业承诺能否消除银企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代理成本。需要作以下几点假设:(1)在某一时刻,企业对银行作出“如实宣布产出水平”的承诺。(2)银行作出是否验证企业产出水平的策略选择。(3)企业根据银行的策略,采取相应的策略。即当银行不验证企业产出水平时,企业或者如实宣布产出,或者隐瞒自己的产出水平,向银行宣布一个最低的产出水平miny 以尽可能减少支付。

...............


4.2 企业树立声誉条件下市场均衡的数理分析 

上文指出,企业短期承诺的“动态不一致性”导致银行无法消除因为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代理成本,从而导致劳动市场上的长期劳动失业率难以有效降低。这种动态不一致的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企业是相机决策行事的,其承诺缺乏约束力。如果企业承诺具有严格约束力,则动态不一致问题就不会存在。让企业承诺具有某种约束力,则要求企业树立自己的声誉。企业树立声誉相当于向市场发送信号,传递自己严格遵守规定的信息,此时,银行便能够将这类企业与其他未树立声誉的企业区分开来。事实上,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企业不仅仅是一个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机构。现代企业往往追求的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更追求企业自身的价值最大化。因此,企业的声誉、形象、文化、社会责任都是企业家需要考虑的。同时,一个良好的企业声誉和形象也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下文将证明:如果企业能够树立自己的声誉,银行便会对那些具有声誉的企业放弃产出水平的验证。当企业因为银行放弃代理成本支出而减少成本时,其在长期能获得一个大于 0 的收益。

...............


结论

本文构建了一个企业产出水平具有异质性的搜寻匹配模型。通过模型,首先分析了在对称信息条件下,信贷市场与劳动力市场长期均衡时劳动力市场的失业率。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代理成本引入模型,分析了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信贷市场与劳动力市场长期均衡时的失业率。研究发现,银企信息不对称增加了银行的代理成本,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贷款成本,最终降低了信贷市场与劳动市场长期均衡时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率。接着,本文分析了三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改进对劳动失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三种银企信息不对称的改进措施中,企业承诺无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无助于降低劳动失业率。企业树立声誉使得一部分企业解决了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较高的融资成本问题,但由于未树立声誉的企业依然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信贷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失业率并不会因此而下降。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则减轻了银行与企业所面临代理成本,有效地解决了未树立声誉的企业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进而降低了信贷市场与劳动力市场均衡时的失业率。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2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2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0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