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建筑表皮设计研究
第 1 章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的快速提高,经济发展日益增长。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的生产为主导的积累型社会转向为以消费为主导的消费型社会。这种转型是全方面的,它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转型,更是文化上,甚至是政治上的转型。这种转型正改变着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的转变引发了建筑形态的转变,而这种转变首先体现在建筑表皮上。建筑兼具了商业性和艺术性。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不断增长,建筑设计思潮也逐渐体现出一些共性:从强调功能价值转向为强调精神价值,从重视形式转向为重视体验等等。而这些转变都主要体现在表皮创作上,表皮的定位与角色也逐渐从过去的分隔空间的界面更多地转变为一种大众文化的媒介,使建筑能以更灵活的形式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
...............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与意义
在表皮理论方面,刘先觉在《现代建筑理论》一书中归纳了建筑表皮在不同的时期,例如文艺复兴、巴洛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晚期现代主义中的社会属性和功能,既强调了技术对表皮的影响,又对表皮的角色定位进行了分析。由季翔写的《建筑表皮语言》一书中从艺术方面、材料方面、生态方面中总结了表皮的组成元素并总结了表皮的表现方法。高巍写的《建筑表皮细部构造》一书中对表皮的细部构造,表皮形体的突破和变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由褚智勇写的《建筑设计材料语言》一书中研究了建筑表皮各种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式,并提出表皮和材料应该以一种有机互动的方式共存,表皮设计应该充分利用材料的性质来实现其审美表现。由边颖写的《建筑外立面设计》一书中总结了建筑表皮的设计方法,强调建筑功能和历史文脉对表皮的影响,并提出建筑类型学为表皮设计积累素材,提供思路。
...............
第 2 章当代建筑表皮的概念与特征
2.1 当代建筑表皮的概念
“表皮”这一概念来自于生物学,其本意是动物体和植物体的表层——皮肤。皮肤是一个功能复杂、层次分明的有机组织系统。它覆盖整个身体表面,随着身体区域的功能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也能根据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借用生物学皮肤概念,哲学家基尔·德勒兹在其著作《褶子:雷布尼兹和巴洛克》中指出,“自然生命体和建筑本体的表层结构有某哲学上的共性”。“表皮”与“表面”的概念不同。在英文中,表面(face)仅仅指的是物体的外表,强调事物的客观性,而表皮(skin)则具有形容词的色彩,强调主观上的情绪反应。
...............
2.2 表皮设计的新特征
纵观历史可以得知技术进步是表皮发展的最重要、也是首要的因素。特定文明时期的技术决定了当时表皮的表现形式。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为特征的信息革命席卷了全球,这是继蒸汽革命和电力革命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世界的面貌为之一变,信息革命带来的数字化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20 世纪 70 年代的科幻电影《星球大战》梦幻般地向人们展示了由太空、机械、人和外星生命组成的未来世界。这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使人们对未来充满幻想。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们试图在生命和科技之间寻找一条平衡的道路,希望在符合生命需求的同时最大地体现科技的魅力。体现在建筑层面上则是将建筑功能、空间与表皮相互作用,使三者辩证存在。表皮在这种多元化的分工中获得了很大的独立性,这也为表皮的个性化设计提供了可能。随着数字传媒技术大行其道,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界限愈发模糊,表皮的地位也日益重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20 世纪晚期的工业产品对表皮的重视要远大于 20 世纪早期的工业产品,而这种重视的焦点往往体现在消费者的体验和感觉上[3]。随着消费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日渐复杂与多元。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汇,共同形成了信息的媒介。而这种交汇又是以打破传统为前提的,人们将面对新文明对自己本身的异化这一前所未有的状况。因此,建筑表皮也将被新文明所异化,新时代的表皮设计可以将表皮与结构相连接,可以将图像和实物相连,以便创造多个领域,在功能上重新处理时间与空间、真实与虚拟的关系。[4]但这也预示着表皮设计朝着不稳定的、动态的方向发展。
...............
第 3 章表皮设计的技术支撑...............21
3.1 材料技术与建筑表皮设计...............21
3.2 营造技术与建筑表皮设计...............29第 4 章表皮的设计手法——几何构成...............34
4.1 表皮设计的几何美学...............34
4.2 建筑表皮的几何构成元素...............40
第 5 章表皮设计的价值批评...............56
5.1 表皮的功能价值...............56
5.2 表皮的文化价值...............59
第 7 章旧建筑做“加法”成功案例分析
7.1 上海申都大厦
申都大厦(图 7-1)始建于 1977 年,最初是上海围巾厂的厂房,后于 1997年在原基础之上加建了三层,改造成一个办公楼。该建筑东临西藏南路,北临上海医疗中心,南面和西面是居民区。建筑立面涂料脱落严重,空调机摆放不均匀,没有形成美感,且建筑内部的层高参差不齐,柱网排列不整齐,情况十分严重。2009 年,上海现代集团针对其新的社会定位,结合现有建筑的平面、结构、设备及使用者的需求,力图在有限的成本范围内对其表皮进行节约化设计改造,将绿色节能的设计思路与技术手段贯穿其中。
...............
7.2 贾平凹文学馆新馆
贾平凹文学馆(图 7-4)始建于 1974 年,最初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印刷厂,为一局部三层的砖混结构建筑。该建筑位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临近雁塔路。原建筑立面缺乏特色、平淡无奇,但作为学校历史建筑又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对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诚教授将其改建为贾平凹文学馆,既保留了原建筑的历史价值,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出于对历史文化传承的考虑,对建筑的外立面采取了扬弃的手法,,即保持了一部分旧建筑的风貌,另一部分以新的艺术形式加工。新的外立面主要采取的艺术形式是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几何元素组合起来,同时在元素的组合中设置一些控制线,使整体效果更有秩序感和规律性。设计师将钢架和深色玻璃组合成一个个三角单元,然后将这些单元拼贴起来,形成双层表皮。建筑的南立面(图 7-5)作为主要入口,其旧表皮基本上由新表皮所替代,增加了建筑的纵深感神秘感,增加了引导性。
...............
结论
项目地点位于萍乡市站前路延伸段(图 8-1)。原建筑建于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原本是一座五层楼高的旅馆兼饭店。考虑到它的市场定位,我将原有建筑只留下结构框架,并在原有框架上进行了加建,其余全部拆除。新的建筑外立面由太阳能板和玻璃幕墙组成。玻璃幕墙外由帆状钢架支撑,建筑的屋顶和正立面设置了太阳能板用来供能。两层幕墙形成了细密却通透的建筑表皮,同时支撑结构被分离了出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围合界面。这不仅界定了内外空间,还界定了内外空间之间的空间。表皮的幕墙看起来是有厚度的,它将原本模糊的内外空间明确了起来,并非以往的流动空间。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28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2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