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历史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08:04


第一章历史情境教学法的涵义及其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那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什么呢?要想清楚什么是情境教学法,首先要清楚何为"教学情境"?教学情境就是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它可推动学生的认知、实践的发展。所以,我们从教学情境中就可延伸出情境教学法的定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最佳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实施历史情境教学的依据

除此之外,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还强调学习的社会性和情境性。情境性认为知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意义,通过教学情境中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作用,来产生认知冲突,从而调整、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获得新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社会性,指的是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探讨彼此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从中不断完善自己认识问题的缺陷,培养合作、协调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个人社会化的成熟。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历史教学的启示在于: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与原有的认识产生矛盾,这种前后矛盾就是"认知冲突",此时学生渴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动力才得最大化。因此,教师要在这个环节的关键点上,加以创设能够产生"认知冲突"的历史情境,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三章历史情境教学法的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24

一、问卷构成...24
二、对髙中生问卷调査分析...24
按、对历史教师访谈提纲分析...26
四、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第四章针对历史情境教学法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30
一、创设恰当的问題情境,深度思考历史...30
二、通娃角色扮演,感悟体验历史...32
S、深度挖掘多媒体情境中的历史信息...34
四、利用乡主历史资源,创设熟悉的历史教学情境...36
五、结合史学研究新成果,确立有深度的请境立意...51
第五章历史情境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54
一、法意历史情境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的原则...54
二、充分利用好富有本地特色的历史资源...58
三、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含素养...59

第五章历史情境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历史倩境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的原则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历史情境教学中师生互动和启发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碰撞的思维火花能够促进彼此之间的进步。历丈情境教学中生之间良好互动和交流,它有赖于明主的课堂氛围,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氛围下营造的课堂安全感中,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中互动交流和对话,学习积极性和潜能才有可能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从而使原历史教学变成一种共享知识,赋予智慧的过程。


二、充分利用好富有本地特色的历史资源

通过利用当地特色的乡土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它能够增强学生作为本地人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这种情感可上升到爱国的高度。诚如《寻找乡土台湾》一书中提到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有国家思想的灌输,而没有深刻的乡土思想的培养,那么就会造成学生对自己生活的乡土大地,缺乏历史的、文化的传统价值了解,失去对国家命运的切身感。"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种富有特色的历史资源,将其融入到情境教学实践之中,通过创设多种史料情境或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强化家乡意识的同时,无形中上升到对国家和民族高度,从而肩负起国家民族兴旺的历史重任。
....


结语


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生的问卷调査,及部分历史教师的访谈,找到当下历史课堂中创设情境实施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情境立意不够、缺乏整合地方特色资源、及对教学情境不够深入等主要问题,从而探讨解决问题的应对策略。与此同时,笔者在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了历史情境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原则和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通过本文的论述,笔者主要想说明:历史情境有效性的提高,必须结合学生的学情,来找准教材和情境创设的切入点和衔接点,做到情境、学生和教材三者的结合。然后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整合地方富有特色的乡主历史资源,来创设学生容易感知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从身边的历史细节出发,宏观上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当然,关于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应用的问题,肯定会随着历丈课堂教学不断深入遇到新的难题,它需要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升自我的专业修养和理论素养的同时,不断反思总结,发挥自己的个人智慧,促进历史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2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2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d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