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株洲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着较大下行压力,各个地区为了保持经济发展的稳定,同时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模式,致力寻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快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高效生态产业时,通用航空产业成了很多地方政府的不二之选。但是由于受到国内体制、低空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内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比较迟缓,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当前中国通用航空刚刚起步,与位列全球第二的商业航空相比,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产业结构发展极不均衡。国内各地区虽争先恐后发展通用航空产业,但尚无城市具备成熟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株洲是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重点城市之一,依托多家国有大型航空龙头企业、研究所,经过 60 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航空装备制造业基础。然而,株洲航空装备制造领域长期以军工产品为主,军民融合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通用航空产业及配套服务业几乎一片空白。株洲应凭借坚实的航空产业基础,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充分发挥通用航空产业产业链条长、拉动效应突出的特点,打造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链体系并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不断提升株洲市航空产业综合竞争力,打造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典范。
长株潭城市群享受国家级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一系列优惠政策,已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火车头”,目前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已初步形成 1 小时通勤半径,“交通互通、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的一体化发展格局,这就为株洲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平台空间。同时,株洲市国民经济发展得到了国家制定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部崛起、循环经济、综合性国家高技术基地和“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等六大产业政策优惠的强有力支持,株洲航空产业城作为全省唯一的航空产业新城,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将补缺株洲航空产业发展的短板,构建起完整的航空产业链体系,打造为株洲产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为长株潭地区乃至全省提供高端装备制造、旅游、服务、金融、会展、物流等诸多领域的产品和服务。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美国是世界航空产业发展较早和较快的国家。它是通用航空的起源地,也是目前世界通用航空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拥有最为成熟的通用航空市场与技术,代表着世界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方向。因而,美国学者对航空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也较早和全面。继美国之后,加拿大、巴西等国的通用航空产业纷纷崛起,各国学者有关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通用航空发展的战略规划角度。
国外学者分析认为通用航空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战略规划的导向性作用,针对通用航空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应仔细研判,采取适宜的发展战略。如: Wills(2000)阐述了战略计划具有刺激小机场间交通量的增长、提高小机场和低层空域利用率以及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Sweetman Bill(2003)指出,美国通用航空需根据客户的需求实际釆取多角化的发展战略,既促进了通用航空的非商业飞行业务的扩张,而且其商业飞行业务也随之实现了快速增长。John Morris(2001)从宏观环境角度出发,,结合运用PEST 分析法和 SWOT 分析法对航空运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分析后提出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一系列提高行业竞争力的战略。John Gonzalez(2004)提到绿色环保技术和策略对现代航空制造业战略规划的影响和促进技术进步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从通用航空发展的安全保障角度出发。国外学者研究认为安全保障是通用航空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可以有效提升通用航空的安全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如:美国学者 Danny Benbassat 等(2005)、Mark W.Wiggins(2007)、Michael G.Lenne 等(2008)对航空机场、人员、以及航空器的安全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提高机场和飞行器安全水平的技术和安排对于机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Mark W.Wiggins(2011)也通过研究在一个扩展的通用航空飞行计划中,飞行器控制飞机的警惕性来探讨了飞行器系统的设计和训练。JohnTaylor(2005)对于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系统(简称 ADS-B)进行普及和推广的战略意义、原理以及该技术在美国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澳大利亚学者 Kyriakos I. Kourousis(2013)指出小飞机的安全性、维护性和支护成本都成为了通用航空公司的重大课题,民用航空公司进一步努力的重点是提高对飞机运营,维护和设计的不同方面的认识,以及量化相关的风险。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相关理论基础
2.1.1 公共管理理论
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的管理两个方面的研究内容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理论基础。经济学理论方面,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的理论支撑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倡导者强调绩效管理的依据来源于“理性人”假定;基于对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的研究,倡导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质量和有效性;从交易成本理论这方面来说,对需通过其成本-收益分析对政府绩效目标进行界定、测量和评估。这些理论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强调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政府应依靠市场机制来引导公共项目,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在本质上没有明显的区别。私人部门在管理方式和办事效率上,要优于公共部门。因此,公共管理领域中,公共部门已逐步采用了私人部门广泛采用中的绩效管理、战略管理、目标管理、灵活具有弹性的组织模式、顾客至上、结果控制等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
产业链基本特征: ⑴不同与一般的供应链体系,它通常是产业聚集区内关联企业、机构相互协作的集合,并同产业聚集区内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他重要机构有密切的产学研用的合作关系;⑵ 不同与一般的市场交易关系,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长期存在是一种战略协作关系(从基本的供求合作到核心业务的合作,都属于产业链体系中企业的合作范围);⑶不同与通过价值链体系构建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体系的构建是对关联企业的全方位整合⑷不同与各种
本文编号:5829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2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