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研究
1引言
1.1研究背泉
本文的研究基于以下两大背景:一是从国家层面来看,在国务院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将农业服务业提升到了产业高度的层次和水平。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2012年至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向、具体形式、总体要求等方面给予了详细阐释,并在政策保障、支持措施等方面做出了细致的指导。因此,从国家层面而言,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和提升农民收入的作用,研究其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发展很有必要。
二是从农业产业发展层面来看,从中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逐步加剧和深入推进,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产品的消费安全逐渐被终端消费者所日益关注,及农业功能和服务能力拓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农户的农业产业价值链意识相对缺芝,面向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不断发展完善阶段,农业产业化的本土根植性不强等问题也导致了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的不是很明显。因此,从农业产业发展层面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外部化水平的提升和发展,有效地改善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和整合,进而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
......................
1.2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第一,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各环节逻辑关系、各因素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将会有助于探讨和理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对于促进农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第二,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组织模式,并进一步研究发展模式的机制设计,有助于理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对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形式。
从实践上讲,第一,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可以自身通过服务农业生产而创造价值,还可以通过农业产业链连接农业生产的各环节进而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因此,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将会有利于提高农业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和产业链的总体效率和效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第二,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和机制设计,能够更加有助于地方政府对于农业发展进行全局性的顶层设计,为地方政府领会、贯彻和执行中共中央的相关政策提供了方向性和实践性的有益指导;第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发展模式的研究,对于地、市、县级政府更好地服务农"、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提供政策建议和智力支持。
.....................
2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相关理论综述
2.1.1分工和交易成本理论
基于经济思想演变对于分工理论的分析方面,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分工能够加快技术进步、更新换代和创新,同时,也可大幅度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反过来,劳动者知识、技能的增加和素质的提升也能够带动分工的不断深化和专业化水平提升,两者相互作用促进而形成的良性互动过程能够带动分工的不断演化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则从分工和制度间的关系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促使交易费用降低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制度创新可以大幅度提升交易的效率,分工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因此,从分工思想和理论的演进来看,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可以通过分工实现,从而市场容量可以扩大,技术创新可以得到鼓励,生产成本和价格可以降低,企业专业化水平可以得到提升,产业链可向流通环节进一步延伸,而交易费用降低可以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进而交易效率得到不断提升,分工可以得到促进和发展,经济也随之不断发展。
除此之外,通过实证研究,许多国内学者还验证了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其他因素。韩德超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识别了我国转型时期专业化分工、工业结构、产权结构、工业化进程、效率和制造业集聚对东、中、西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结果表明,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效率的提高、非国有产权比重的增加与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呈现显著正相关,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各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影响非常微弱。刘纯彬基于面板数据,从地区和行业层面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专业化分工、产业融合度、工业化程度因素外,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效率。
......................
2.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发展模式
2.2.1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定义及其相关概念
迄今为止,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在概念的适用和外延的界定上仍然存在较大分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常用的提法有,农业服务业、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现代服务业、服务农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现代农业服务业等,总体而言,可大致划分为四类。
农业服务业,是从兼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两个层面来定义的,其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的服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农林牧渔业中的农、林、牧、渔服务业;二是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批发零售、金融、居民服务、社会保障等。
基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框架,本文围绕农业产业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了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是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为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农户为中心的生产性经济合作组织提供服务的中间行业或独立行业,侧重于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农产品流通服务、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服务等,具体包括:农资供应、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服务、农业金融服务、农业咨询服务、农业物流销售服务、农业保险服务等。
.....................
3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和实证研究............27
3.1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历程............27
3.2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33
4国内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54
4.1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现状分析.........54
4.1.1以合作模式推进生产性服务发展...........54
5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思路构建.............70
5.1农业产业价值网络.............70
5.2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模式...............76
8我国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的政策和建议
8.1创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和平台,从而能够更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国外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达体现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类型、形式、服务面向、组成结构等方面的广泛和发达。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民形成了在传统种植模式下所形成的小农意识还比较根深蒂固,农民选择地或是其他抵押物进入合作社的前提条件普遍情况下是利益,根本上说就是进入合作社或是合作经济组织后每单位±地所获得的边际收益是否大于我自己耕种所获得的收益,一旦前者大于后者,农民会很踊跃加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旦后者大于前者或是在加入合作组织后发现市场行情很好,农民可能会选择不加入合作组织,或是加入合作组织选择合同结束后退出,或是中途违约退出。因此,结合我国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和现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稳固、完善、优化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专业性,有效地发挥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鼓励农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及各类工商资本提供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性服务。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纽织在规模上、形式上、类型上、利益分配上都是可以创新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向着专业化、市场化、商品化方向发展,,运营方面主要按照公司制形式运行。形式上可以考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形式,发展阶段允许跳跃式的,也可以多种形式并存。
........................
9结论
以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选取农业产业化水平、农业专业化水平、农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城镇化水平和制度环境为解释变量,选取2003年至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研巧。经过严格分析,采用变系数模型,通过分别构建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构建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进行了深入对比研究,同时,对于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进行了进一步深入对比研究。总体分析,城镇化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农业专业化发展水平因素对于农业生产性服务发展水平促进作用体现的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各地区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影响因素方面还存在发展结构不均衡、作用力度不强、影响程度不深等方面的问题。这是本文第一个创新点。
运用联盟博弈沙普利值方法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对引入农业经济组织、引入中间商和农业经济组织和完善农业经济组织建设三类模式进行了博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农业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最优策略是农户加入到农业经济组织中,农业经济组织与公司进行联盟博弈是最优策略;。公司+批发商+农业中间组织+农户"模式,通过对走种情况的研究农户选择中间机构进行合作对其自身是较优策略: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建设博弈研究中,通过对兰种模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类。生产性服务共担,模式,合作组织的规模和稳定性都有待加强,可W通过由政府牵头提供公益性的生产性服务业或是鼓励和支持尝试建立小规模农业合作组织;第二类"土地租赁,,模式,合作组织相对比较稳固和容易形成,但规模上容易受到来自于固定资产增加而导致成本上升的限制;第三类"农产品回购"模式下,合作组织稳定性较弱,因此,此种模式更加适合于受市场供需等因素影响而出现价格风险较大的农产品。并分别对其各自运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这是本文第二个创新点。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2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2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