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高中文言文“寓乐于教”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08:26


第一章 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时下的高中生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喜欢科幻、推理、穿越等现代小说。此类小说阅读顺畅,没有理解上的障碍,更重要的是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读完后基本了解了小说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但一篇文言文需要反复读,有的读了几遍后,仍然不理解。问题关键是,未掌握文言知识。学生从咿呀学语,说的听到的是现代汉语。文言文没有语言环境,当然学生会感文言文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即便是意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仍对文言文兴味索然。不是因内心的喜欢,而是迫于考试一目的。因为高考涉及到文言文的知识点在试卷中所占比重较高,不得已而学之。在流行文化的冲击下,人们普遍心理浮躁,急功近利,鲜有长远目标。放眼社会上的一些辅导机构,开设的课程也是短时间即见效的,比较而言,各地国学馆为数不多,人们对国学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高中生当然受其影响,真正为了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及语言而学文言文的学生寥寥无几。

第二节 高中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状况及原因分析

高中教师熟悉所教阶段文言文教学内容,但对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选文不甚了解,对初中阶段文言文的要求以及教师文言文的教学情况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文言文功底不清楚,在想当然的情况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使得目标过高,教师忽略了学生由初中到高中的适应期,对初高中知识衔接讲解不到位。

第三章 高中文言文“寓乐于教”的方法探究.......21

第一节 课堂教学的改革 ..........21
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开展 ..........31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寓乐于教”教学实践 ......34
第一节 案例介绍 ..........34
第二节 案例分析 ..........40
结论 ..........42

第四章 高中文言文“寓乐于教”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案例介绍

在分析本课重点烛之武时,围绕一个“退”字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整个课堂气氛和谐融洽,教师尊重学生,将其作为鲜活的个体,与之平等对话、交流。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围绕烛之武其人,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放中有收,收放自如。放时,让学生在课堂纵横驰骋,收时,围绕中心议题启发诱导。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作为主体的快乐。整个课堂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第二节 案例评析

这个案例充分体现了“寓乐于教”的教学思想。课堂上文言兼顾,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整节课学生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的探索。下面笔者针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一、 激发兴趣,以趣促学本节课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考虑学生的兴趣。从导入开始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创设了紧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补充《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烛之武有了初步感知。课堂气氛轻松和谐。由此引入对人物的探究,水到渠成。总而言之,“寓乐于教”的文言文教学是一种先进、高超的教学艺术,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真正理解“寓乐于教”思想的精髓,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在文言文教学领域开出鲜艳的花朵。行文至此接近尾声,但关于高中文言文“寓乐于教”教学研究仍在进行中。笔者相信,坚持文言文教学的文言兼顾,有渊博知识的教师的引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手段,文言文的教学必将摆脱沉闷乏味的现状。
...


结 论


“寓乐于教”是教育教学追求的目标,,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为师者的责任与义务。很多学校在愉快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寓乐于教”的教学方法是我重点研究的课题,回顾自己在高中文言文“寓乐于教”教学的研究,我认为教学中树立“乐教”与“乐学”的观念很重要。其次课堂教学内容与方式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本文重点探讨了这部分内容,也许这就是本文的创新之处。文言文“寓乐于教”的教学是一种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爱学生的情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需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轻松的获得知识。当然在实施“寓乐于教”的教学时,要避免陷入误区:一、将“乐”与教学目标割裂,为了快乐知识的学习,为了“乐”忘了“寓教”,搞形式,哗众取宠。二、“寓乐于教”不等于降低要求,轻松愉快不等于不用记忆知识。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3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e6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