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财政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计量研究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30 多年来,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从 2010 年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回顾过往,经济高增长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相伴相生。受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约束的影响,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着从传统粗放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转变的重大挑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载体与关键路径。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新常态”之下,国家逐渐将关注焦点由经济增长速度转向经济发展质量,转方式与调结构成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题是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所选择的,其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推手,对于我国实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城镇化起源于英文的 Urbanization,在西方被称为城市化。国外对城市化的研究起步较早,对城市化进行了大量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马克思(1931)[1]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提出了“乡村城市化”的概念,指出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是城市乡村化。国外学者对于城市化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慢慢上升的过程;而美国学者沃纳·赫希(1990)[2]在《城市经济学》中指出,城市化是一种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过程,而这种农村经济是以人口稀疏并且非常均匀的遍布空间、劳动压力很大且个人分散为特征的,而这种城市经济是具有基本对立特征的。阿尔多·罗西(2006)[3]也持有相似观点,认为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是城市人口在全社会人口占比中逐渐提高的一个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的内涵应该更丰富,前苏联学者斯捷潘年柯(1996)[4]认为,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城市化:即一方面是从生产力方面来理解--城市化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生产活动的集中过程和交往密切的过程的视角;另一方面是从生产关系方面来理解--城市化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社会关系的视角。
...............
第 2 章 相关理论介绍
2.1 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
产业结构具体就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当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下面着重介绍有关产业结构理论中最为著名的三大理论: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产业结构演化理论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理论。1、三次产业划分理论三次产业划分法由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Allan G.B.Fisher)首次创立。1935年费歇尔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三次产业划分法及其依据。费歇尔提出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主要从事的活动;第二阶段,始于英国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第三阶段,始于 20 世纪初,以大量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标志。基于此,费歇尔将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理论轮廓的形成。1940 年英国学者柯林·克拉克(Colin Clark)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拓展了费歇尔的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范畴,被广泛认同与应用。1970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Simon Kutznets)在在《各国经济增长》将经济活动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再后是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论”和波拉特的四大产业分类方法: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
...............
2.2 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概念
城镇化在中国是一个被各界广泛认同并应用的名词,而在国际上一般都使用“城市化”。国际上城市化的定义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以及城市生活方式和其他文化向农村地域扩散,从而使得相对落后的农村社会向相对文明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由于中国的城镇化过程不仅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还包括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因此国内的学者更加偏向于采用城镇化来描述国内的城镇化过程。人口学领域学者认为城镇化是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经济学领域的学者认为城镇化是二三产业的聚集过程;城市地理领域学哲认为城镇化是城镇空间的扩展过程总体来看,城镇化的内容包括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空间城镇化和生活城镇化。
...............
第 3 章 空间计量模型的介绍与指标体系的构建...............20
3.1 空间计量模型...............20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22
第 4 章 现状分析...............26
4.1 熵权法的介绍...............26
4.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现状分析...............27
第 5 章 新型城镇化与财政金融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35
5.1 空间自相关检验...............35
5.2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36
第 5 章 新型城镇化与财政金融政策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35
5.1 空间自相关检验
第 4 章已经介绍了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的相关理论,本章将对我国产业结构、新型城镇化与财政金融政策进行定量分析,下表 5.1 为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Moran’s I 指数以及其 Z 值。根据表 5.1 中各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检验结果,可以对我国产业结构、新型城镇化与财政金融政策的空间自相关性有比较客观的了解,其结果体现为以下几点:(1)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标 INR 显著性水平最高,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 0.01 的显著性检验,同时根据其 Moran’I 指数数值的大小,可以发现全局Moran’I 指数值均大于 0,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存在较为明显的正空间自相关性,意味着相似的观测值趋于集中分布,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高的地区与产业结构层次高的地区在空间上形成了相互集中、有规律的分布状态,而产业结构层次低的地区与产业结构层次低的地区相互聚集。从时间维度上,Moran’I 值从 2004-2013 年逐年增大,这表明其空间正相关性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即这种空间依赖性逐年增强。
...............
5.2 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空间自相关检验已经表明我国 31 个省市的新型城镇化、财政金融政策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效应,然而新型城镇化、财政金融政策究竟有多大程度影响着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估计。为了尽量减少由于变量遗漏而产生的误差,本文选取了以下 3 个控制变量:(1)人力资本存量。21 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型人才无论对于经济的发展还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采用每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来衡量人力资本这一变量。
...............
结论
本文选用了 2004-2013 年我国 31 个省市新型城镇化、财政金融政策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相关数据,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 Excel、MATLAB R2014a 软件,先计算出各指标体系的综合指数,然后在传统的计量经济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空间相关因素,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我国省域及东、中、西部新型城镇化、财政金融政策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关系,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1)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财政金融政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的区域分布大致相同。从综合指数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基本都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排名一直都靠后,而中部地区分散居中。因此,东部地区应该继续深化发展新型城镇化,注重质的提升,并保持政府在财政金融方面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中西部地区则应该努力完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体系,完善财政税赋政策以及优化金融工具,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略)
,
本文编号:583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