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网络舆情与基层政府公信力提升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08:28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宽带中国"有力地支持了互联网在全民的普及,网民通过博客、BBS、微博、微信、社区、QQ等渠道诉求表达利益,通畅民情民意,公民意识和参与逐步加强,公众通过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更广泛深刻地关注了解社会事件并积极参与,网络舆情引起重视,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通过互联网空间了解社倩民意,提高行政效率,建设诚信、服务型政府,让公众满意的政府,形成政府与公众间的良好沟通交流,提升政府公信力。但是,目前我国进入全面改革时期,处于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矛盾叠加纠结,贫富差距拉大、官员腐败、城管执法、政策争论等问题凸显,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互动性和强大的影响力,加重了问题向热点化、公众化、全局化发展的态势,社会和民生问题一经网络传播,变为网络舆情,特别是负面网络舆情事件,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破坏政府形象,导致公信力弱化,而基层政府自身的不作为、乱作为、不会为,积聚了公众的诸多不满,这些问题一旦在网络平台"一呼百应",在"大众麦克风"时代,公众讨伐政府,发出种种不满,因此,在研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政府要准确把握网络舆情趋向,正确应对网络舆情、科学化解舆论危机,从根源上转变传统行政理念、手段、方式,加大信息公开度、透明度,满足公众多元化、多样化需求,大力践行民主、做到系情于民,用权为民,谋利为民,积极努力提高基层政府形象,在日常行政工作中重视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积极与网友互动,发生网络舆情高效应对,赢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以维护政府形象。

............................


第二节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现状

(―)关于政府公信力的研究

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刚起步不久,2003年后,学界开始普遍关注和研究政府公信力,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主要研究方面如下:

第一,政府公信力概念、评价标准的定义。武晓峰概括何显明、唐铁汉、张旭霞多位学者的研究成果,政府公信力涵义被总结为两种。第一种认为公众为主体,政府是客体,两种观念:一认为政府公信力是大众对政府行为的评断、认可,主要评价政府形象信誉,二主张政府公信力是大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第二种客体为公众,主体是政府,政府公信力指政府获取大众信任的能力,并且是一种政府持有的权威性资源。么英董总结了影响政府公信力:即社会资本存量、政府绩效、政府政策执行和政府基本管理等内外部因素。余敏江等则W南京市为研究对象,多种统计分析手段相结合,得出公民年龄、文化水平、政治面貌、职业、收入明显影响公民信任政府的结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也影响了公民的参与意识。

第二,对政府公信力现况及下降原因的探析。有学者认为,新旧体制起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重组、多元价值取向,非理性行政弱化行政能力,降低了政府权威,危害政府形象,不同层级政府都面临公信力下降的挑战。柯红波认为公众不信任会明显表现为两种极端,一是不信任变成政治冷漠、离屯、倾向:质疑地方政府公布的政策文件、看待政治活动冷淡;二是不信任酿成抗衡,征地、拆迁等引起的群体性事件数目持续上升是最鲜明的例证。何显明,汪水波主张,行为、绩效、政策=大层面的信用下降是地方政府公信力弱化的主要表现。薛瑞汉提出,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度低、缺乏稳定和持续的公共政策、依法行政不完善、绩效评估的真实性及官员官僚主义作风导致公信力不足和下降。唐铁没在《提高政府公信力建设信用政府》阐述了政府转变职能落后、市场经济发展新要求与传统政府管理方法的不相适应、政府依法行政的不完善,对政府形象信誉带来破坏,震动了政府行政的基础。

.........................


第二章网络舆情与基层政府公信力的逻辑关系


第一节网络舆情的内涵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一)舆论与舆情

舆论最先在拉丁语中出现,表示不确定的未得到充分证明的判断。很多西方国家一般将舆论谓为"公众意见"、"公共舆论",较流行的解释来源于《美利坚百科全书》;舆论是大众对相同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公开发表的见解的总和。从不同角度观察舆论,其定义也会有所不同,比如从政治学、也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角度,美国学者通过研究,总结了50多个关于舆论的定义。我围学者刘建明对舆论的定义是:"舆论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及相关领域现象、现实、本质等方面意见的公开表达,是一种共同意见或多种意见的集合体",并区分了狭义和广义层面的舆论,狭义的指在特定社会空间,个体不同意见消失,大多数人对某些社会事件持有的相同意见:广义的是社会上同时有很多意见,种种意见、纷争的综合被称为舆论。喻国明将舆论定义为,对于一定的现实客体,某范围内的"多数"基于自身利益,,以语言和非语言的形式表达态度、情绪、意见、要求,并通过传播,交换、碰撞、习染、合并形成具备强烈实行目的的浅层集合认识。目前,陈力丹对舆论较全的定义:舆论指公众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表达出的情感、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影响社会和相关事件的发展,有相对的一致性、持续性、强烈性特征,混杂着理性和非理性的要素。

舆论凝聚了社会思想、意见及观点,显露了社会意识形态。公共事务引发了舆论,舆论讨论的目标和内容都紧紧围绕公共事务,构成人们日常的意识活动,舆论的集群心理相对于个人心理,表现为公民、公众和群体的共同社会知觉而并非纯粹的单独表达个人感情,公共事务引发公共意识,集群也理形成的公共意识中的优势意见即舆论,个人意见只有借助人的情绪感染其他群体,被认可并继续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力,最终成为优势意见,优势意见是舆论的重要属性,说明舆论极具征服力和感染力。

..........................

第二节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一、政府公信力的概念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执政历程中奉行职责进而取得公众信任的能力,体现了政府的执政能力,同时也是政府的执政资源,是基于中国现实环境提出的概念,为了解决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日益凸显的问题,建成和谐社会的时代需求。政府公信力包含了两个主体政府与民众,即信用方和信任方,涉及"信"和"不信"两类行为,这两类行为包含了社会公众对政府执政行为、结果的主观评价,价值反应和心理判断的水平指数。综上,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行使公权力和在推行公共服务职能中产生的结果的客观反馈及公众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观判断。自2003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政府公信力的研究,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执政党历来重视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联系,从第一代领导人进行±地革命到群众路线,历届政府的总工作方针都与群众息息相关,建立广泛的群众基础,赢得群众的拥护。政府具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功能,政府的行为与社会大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政府利用职权,为人民谋利,对人民守信,各层级政府稳固和提升政府公信力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合法性属于政治学的观点范畴,是评价政府的一项指标。有认为,合法性是某政权、政权代表及其"指示"在某方面是合法的,这是由相关规则决定的、"下级"据此提供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合法性是民众内也认可政府的统治,认同政府的统治,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相互间公认的观念,政治合法性的程度关系到民众对执政者的认同度和信任程度,政治合法性的直接来源是认同,认同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又仅仅来自于信任。所以,政府公信力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政府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的强弱则决定了政府的生死存亡。

.........................


第三章基层政府公信力面临严梭挑战.................22

第一节基层政府公信力本身存在的问题................22

一、政策随意性大,失倍于民................22

第四章网络舆情下基层政府公信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9

第一节政府传统理念尚未消解...........29

一、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不合理................29

第五章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思路................34

第一节完善政府自身行为的建设.................34

一、转变政府职能....................34


第五章有效应对网络舆情提升基层政府公信力的思路


第一节完善政府自身行为的建设

一、转变政府职能

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型政府与发展市场经济已不适应,基层政府缺乏实现其责任的能力,许多事务基层政府管不了,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直接管辖民众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公共服务的任务比较繁重,公众对政府抱着越来越高的期望,仍认为政府应该什么都管,随着深化改革的推进,基层政府的职能越来越少,政府的实际能力与公众期望的鸿沟拉大,加剧公众的不信任,而政府职能在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明确,全能政府必然会转变成有限政府。有限政府就是基层政府明确自身的职能与责任,实现政企分开,把不该管的交由市场自己调节,以宏观调控的间接手段管理,同时让公众了解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政府在职责范围内活动,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明确该做的,做好该做的是政府重塑公信力的第一步;重塑政府公信力的重要环节是建设责任政府,基层政府责任感强,切实履行政府职责,积极回应民众的意愿,公众便会信任政府,公信力也会提升,责任政府要求基层政府做到及时了解民众需求,对公众的需求及时回复,并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基层政府还必须具各履行职能的能为,同时要对自身的行为负责,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不当行为负责任;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方向,根据社会公众的需要,以公众的诉求为导向,体现民本位的原则,只有服务型政府是百姓所想、所需的政府,是百姓依赖信任的政府。

..............................


结语

本文从网络舆情与基层政府关系的视角出发,结合近年来各基层发生的典型事例为支撑,阐述基层政府传统职能还未实现完全转变,连法行政现象常被揭露,一些部门和工作人员行为异化;应对网络舆情的种种不适应,信息传递滞后,封诘消息的错误理念等,导致基层政府的公信力流失。侧重于找到公信力建设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主要从政府的公共服务滞后、行政理念、政务信息公开不完善等引起民众不满情绪的最基本的原因,及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的方法、形式,从以上角度探讨政府形象受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当前研究网络舆情的视角很多,很多学者从研究网络舆情技术出发,总结了应用先进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预警、分析,分析负面网络舆情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影响及对策建议,限于篇幅,本文只列举了几个基层政府的做法,而且由于我国地域明显的差异,东部、西部、中部各地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做法也各有不同,有的基层政府已经能够熟练掌握解决网络舆情事件,而有的基层政府尚未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因此,对各基层政府的研究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代表性,未来对网络舆情与基层政府公信力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挖掘更加适合基层政府的有效做法,切实从各个基层政府实际的情况出发,建设更加高效可行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体制,政府自身完善效能建设,建立与公众沟通的良好机制,重塑并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30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0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8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