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融合文化与技术创新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

发布时间:2017-07-28 08:31


第一部分    核心概念和文献综述 


1.1 核心概念

地方文化是地方民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与特定区域相联系的文化。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其地域特征而表现出形态各异的思维特点与生活方式。地方文化的地域性特质产生于地域民众长期的劳动过程,并在社会历史演进中积淀而成。历史传说、名胜遗迹、书画文墨等物态文化,孕生了地方文化的外在表现;社会民俗、道德风尚、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则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锤炼了内在品质。地方文化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影响着地方人的心理基础,并最终以生活习惯、思维观念、精神特质等方面外显。在地方上共同生活的群体,正是以相通的方言、风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形式彰显其鲜明的地域性。这个群体所展现出来的是该地区人民“共同的语言习惯、行为方式、价值框架和一种集体的自我形象”②。


1.2 文献综述

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参阅了汤钰林主编的《苏州文化遗产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卷 II 和卷 III,熟悉了吴文化中的传统制造技艺如: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园林假山制作技艺和渭塘淡水珍珠加工工艺等;了解到吴文化中的传统饮食制作技艺如:苏州洞庭碧螺春制作技艺、稻香村苏式月饼制作技艺和苏派酿酒技艺等。作者还参阅了由苏州科技史协会主编的《苏州科技史话》一书,书中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王伟群教授从化学的视角,结合历史人物分析了永明漆、御窑金砖、荷兰水、秘色瓷、“宝塔牌”火柴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化学知识原理。

第三部分 吴文化与初中化学知识的整合 ···············20

3.1 整合的界定········ 20
3.2 吴文化的概述····· 20
3.3 吴文化的课程资源形式 ··········· 21
3.4 吴文化中的化学教学资源 ········ 21
3.5 吴文化中苏式元素与初中化学教学知识点的整合 ·············· 24
第四部分 技术和主题式教学的整合 ···27
4.1 主题式教学的特征················· 27
4.2 主题式教学的目标················· 28
4.3 主题式教学的类型················· 29
4.4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的整合 ····· 30
第五部分 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37

5.1 实践过程··········· 37

5.2 实践案例分析····· 37


第五部分    主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过程

在期间,共设计和实践了 8 节课。具体课题如下:铁及铁的氧化物——御窑金砖;金属的锈蚀及其防护——吴越春秋时期精湛的铸剑工艺;二氧化硫的功与过——苏式蜜饯的防腐原理;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碧螺春茶叶中的成分及功效;氮气的性质及运用——“苏式月饼”包装袋中气体成分的研究酸雨的形成、检测及防治——吴地酸雨的形成、检测及防治;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太湖蓝藻事件的真相;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聚焦昆山爆炸事件。

5.2 实践案例分析

学生对吴文化的一知半解是教学中避不开的难题,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冗长地介绍吴越兵器的铸造和防护显然不合适,因此采用编写数字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数字故事中了解地方人文历史传说,既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又能兼顾教学任务的达成,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十分欢迎。研究发现,青铜剑的菱形纹饰基于合金热扩散原理制作,先将锡基合金粉末涂覆于青铜剑表面,加热后合金成分逐渐扩散到青铜剑基体中,呈现出涂敷部分为白色而未涂部分仍为铜黄色的表象,形成极富装饰性的黄白相间菱形花纹。
......


第六部分 教学实践反思与评价


课程改革呼唤多样化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数字故事的设计与运用、微课的制作与实践、手机实时投屏与数据传输、数字化实验领域的探索等都为一线化学教师改革传统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增添了新思路、新方法。为体现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的课程理念,本文拟挖掘传统地方文化与初中化学课程的结合点,整合时下的教育信息技术,探索融合传统地方文化与信息技术的主题式教学的课程开发、实施与评价。笔者在该论文中尝试做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与论述:一、查阅文献资料,研究初中化学与地方文化整合的内容。二、依据初中化学新课程理念,设计出以地方文化为背景的初中化学主题式教学课例。三、探究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字故事、微课及数字化实验等技术形式实现以吴文化为载体的主题式教学,总结了原则、方法,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听取学生和专家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进一步对课例付诸课堂教学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30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0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a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