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本土化视角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8 08:4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1 世纪以后,美国发生过一系列重大财务舞弊案,但是类似财务事件似乎没有停止,在 2012 年,发生了“嘉汉林业”资产虚空欺诈案;2014 年,出现了万福生科的造假案;2015 年,再次爆出神开股份公司连续三年账目造假。因为不当的审计报告,部分投资者受了经济损失,同时人们也对审计师的信誉产生了质疑,那么在这些类似的审计情况中审计师的失职以及作用何在?与此同时,财务审计市场要求会计师在降低相应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这就使得社会对审计师提出更多的要求。正是这一系列的财务舞弊案让企业的治理层对独立审计要求越来越严格,对审计报告的需求也是日趋“多元化”。审计报告是审计最终成果的体现,同时也是审计风险的最终储备库。使得独立审计处境十分艰难,风险也越来越普遍。这也充分表明,多年来世界各国独立审计一直普遍沿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83 年提出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AR=IR×CR×DR),还是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2003 发布审计风险准则中描述的新模型(AR=MMR×DR),都与动态的、多元的审计风险评估的客观实际需要有较大差距。换言之,过去和现行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为世界各国开展风险导向审计做出思想指引,但就其考虑的风险评估环节和识别的风险要素范围而言,都不能真正适应和全面满足现代审计风险评估需求,尤其是我国审计风险评估的需要。审计准则和内部控制指引一样,其最大功能是指引审计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遵循统一规范,加强行业和执业自律,旨在降低审计风险,减少审计损失和避免审计失败。作为审计管理规则,并不要求强制执行,而是完全靠自觉遵守。尤其是准则中未予规定或者规定与事务所客观实际不相吻合时,审计执行主体可以因事制宜地调整实施。调查发现,截至 2015 年 9 月 30 日,本年移交到财政部的 97 家存在重大违规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做出明确处罚决定的有 65 家,这些被处罚的事务所及相应审计失败的案例表明,注册会计师对准则规定的审计风险要素体系及其关系模型并无异议,应用也似乎得心应手,但测度的审计风险与实际风险水平往往脱离。究其原因,就在于中西方文化和审计环境差异所导致的国内审计对审计风险要素认识停留于概念表面,错误认为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不可动摇的两个固定变量;同时,应用的指标评估方法和模型运算过程也过于简单化,多以“估计”替代数学论证。可见,立足中国文化铸就的思维逻辑方式和审计环境,针对本土化审计应用需要,研究优化审计风险模型应用问题,其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巨大。为此,本文确立此命题开展探索研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时代的进步,作为独立第三方审计模式的不断改变,相应在审计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审计风险要素,这就使得更多审计风险关系模型的产生。现在已经有不同审计风险模型,但是相对的角度不同,都或多或少的有不能涵盖的方面,本文通过提出基于审计程序的全要素审计风险结构体系,优化和健全现行审计风险要素,构建适于本土化需要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努力完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并开展应用性检验,为 CPA 开展独立审计提供有效的审计风险测试模式。通过研究,将健全审计风险要素,调整审计风险关系结构,构建更适应我国本土化审计风险控制的审计风险模型,从而完善审计风险理论体系,提升我国审计在国际审计理论研究的学术地位;同时,可以为 CPA 提供一套便于实践操作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公式,为CPA 正确应用审计理论武装审计实践行为,促进我国正确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提高审计的质量奠定理论基础,并为今后持续开展审计风险理论与风险导向审计实践研究抛砖引玉。 
........

2  现行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及其局限性 

2.1  审计风险含义 
根据 2010 年 11 月 1 日财政部发布,并从 2012 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CSA)》(财会[2010]21 号),其中第 1101 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基本要求之第 13 条规定:审计风险,是指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但不包括审计师错误地认为财务报表含有重大错报的风险。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

2.2  现行审计风险关系模型
随着上市公司报表舞弊普遍化和日益隐蔽化,源于会计报表的问题给外部审计带来的风险不断加剧。为治理审计风险环境,降低被审单位经营环境,弱化内部控制助推会计信息虚假所造成的审计危害,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 1979 年发布了以固有风险为基础的传统审计风险关系模型,确定了传统审计阶段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等三种类型,其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乘积等于重大错报风险。随着国际财务准则变化和上市公司业务日趋复杂以及趋利化倾向日益加重,企业虚报、瞒报财务数据现象不断加剧,CPA 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风险逐渐占据主流,于是 IAASB 于  2003 年重新修订了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并从 2004 年 12 月 15 日起实施。新审计模型为: 审计风险=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式中表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均同审计风险正相关,CPA 注重合理评估识别重大错报风险,是减小检查风险水平的前提。虽然重大错报风险是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但因其对 CPA 进一步实施审计测试程序具有十分重要影响,是对审计检查风险的预见性提示。学术界普遍认为,CPA 注重合理评估识别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是减小检查风险水平的前提。CPA 只有将风险导向逆势前移,追溯到影响会计报表形成的被审单位内部控制背景、治理结构、管理责任、账户余额真实性、会计核算资产处理方法正确性等层次,才能有效识别并合理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正确实施测试程序和方法提供依据[26]。  
..........

3  本土化视角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改革 ..... 11 
3.1  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改革的必要性 ............. 11 
3.2  审计风险关系模型的本土化认识 ........... 11 
3.3  审计风险要素关系 ..... 14
3.4  基于本土化视角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 ..... 15 
3.5  审计风险关系模型优化评价 ......... 16 
3.6  本章小结 ........... 16 
4  本土化视角的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应用 ............. 19 
4.1  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应用步骤 ....... 19 
4.2  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应用要求 ....... 20 
5  博实事务所应用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 ..... 23 
5.1  博实事务所简介 ......... 23 
5.2  博实事务所受托审计情况 ............. 23 
5.3 YS 公司审计实施 ........ 24
5.4  审计报告评价意见 ..... 26 
5.5 审计风险测度模型应用比较 .......... 27
5.6  博实事务所运用优化审计风险模型建议 ......... 30 
5.7  本章小结 ........... 31 

5  博实事务所应用本土化审计风险关系模型 

5.1  博实事务所简介 

博实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合伙)会计师事务所。公司位于鸡西市鸡冠区,于 1998 年 6 月在鸡西市工商局注册设立,为合伙资企业,注册资本 100 万元,其中合伙人甲投资 50 万元,乙投资 30 万元,丙投资 20 万元。其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承办各类审计、验资、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及其他法定业务。公司总资产为 219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为 183.17 万元。现有在职员工 17 名,其中注册会计师 11 名,注册评估师 3 名。自2004 年以来,先后承担了两家在境外(新加坡)上市企业——鸡西市天圜胶原蛋白有限公司和虎林碧港淀粉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报表审计业务,并接受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内多家企业的验资、税务咨询和会计代理记账、报税等业务,年营业收入 500 万元左右。 作为合伙制企业,合伙人分工是一项重要工作。依照公司合伙投资协议和合伙人决议,事务所主任即法人代表由最大股东甲担任,负责公司全面管理、财务审核、承揽业务谈判和《审计业务约定书》订立;第二大股东乙负责公司具体指挥审计项目和执业注会安排、审计报告审核和报告使用跟踪;丙负责培训、财税咨询、会计代理、企业清算管理等业务工作。按照合伙协议约定,主任负责对外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送达审计报告和执行监控工作,相关责任要求为:项目谈判和《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履行应严格把握价格利润空间并确保资金回收能力,其成功保证率务必达到 95.5%以上;审计报告撰写和使用跟踪无事故率最低 80%。

.........

结论 

审计风险应源自审计责任,且必然具有可操控性。多年来,国际国内习惯于将审计对象即会计报表自身所存在重大错报作为审计基础风险,但这并非将本属于审计上游的会计风险转移或递延给审计承担。从本土文化深入分析得出:1.合约风险是审计开始前可能产生的影响审计最终效果的风险;2.按照审计程序得出的审计风险要素群,能更全面的评估审计风险;3.基于本土化视角而构建的全要素审计风险体系,进一步丰富相关可控的风险要素,使审计风险关系模型更加完善和健全。这样,既可以促进 CPA 认真、细致、周密地考虑风险存在环节和类型,便于其积极设立风险控制点和风险值,从而使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尽量做到无风险或实现审计组织可忍受的风险水平。 研究过程中,曾考虑到实务中需将模型的因变量——审计风险转换为自变量应用,从而拟作出应对审计风险进行要素结构的细化分解的审计应用理论假设,也就是将审计风险按照其产生分布环节分解为合约风险、测试风险和报告风险等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但鉴于审计风险与其构成要素的相关关系已经是国际国内公认的无需证明的“当然之理”,按此假设开展研究容易陷入理论误区,而且限于研究精力和学术水平也难于有所突破和创新,寄期望在今后工作中深入学习和认真钻研来完成此项研究任务。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31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1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3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