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组织成长的行政性研究——以 Q 志愿组织为例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自愿性团体、非营利组织在“社团革命”浪潮的影响下逐渐发展并壮大,并广泛渗入到各项公共事业当中,其中以医疗、扶贫、教育、环保为重点服务领域。非营利组织的公共特性使得其在社会管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当前正处于特殊的社会转型期,以结构转换带动社会体制改革、利益调整及观念转变为主要内容,这一系列的转变必然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巨大冲击。同时,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社会服务必须与时俱进才能满足人们逐渐呈现出个性化与复杂化的需求。虽然目前政府正在努力实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号召,但政府仅给予保障公民广泛权利的服务,并不能满足公民多样化的独特需求,在应对新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需要能回应社会转型的服务,因此,志愿组织作为一种公益慈善事业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满足了公民多样化需求,成为这个时代最迫切的需要。
志愿服务是以不收取任何费用和自发自愿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 会 事 业 发 展 。 目 前 , 我 国 提 供 志 愿 服 务 的 主 要 形 式 是 志 愿 组 织 (VoluntaryOrganization)。志愿组织凝结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对于推进社会建设事业、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多元化等领域施展着其独特的社会性能和功效,填补了政府服务的不足。同时,志愿组织也架起了社会群体之间相互友爱和相互帮助的桥梁,对促进社会信任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社会建设逐步向民生层面发展,向纵深层面推进,志愿行为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的新要求。这为新形势下志愿组织的建设和弥补发展提供了契机,也映射出探索当前中国志愿组织发展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推进志愿服务保持连续发展状态的紧迫性。
.......................
1.2 选题的意义
就理论方面而言,加强对志愿组织成长模式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社会组织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具有重要价值,既完善了志愿组织成长路径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也从另一个研究方向为一些难以用现存理论解析的情况和事例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对志愿组织的成长研究从笼统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组织、第三部门等大概念框架中抽离出来进行具体分析,有助于发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志愿组织发展切实可行的建议。以 Q 志愿组织进行个案研究,探寻我国志愿组织在中国转型社会背景下,面临制度和资源制约时的具体运作实践,为以后的研究积累了实证材料,对促进志愿组织在转型期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在目前国内对于志愿组织尤其是志愿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本研究主要以志愿组织自身为视角,对于在社会转型期的特殊条件下探寻怎样更全面地解释志愿组织的成长路径和更快地促进其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就实践方面来言,对于同类志愿组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包括志愿组织在内的社会组织是政府职能改变、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研究志愿组织的成长问题,促进志愿组织的发展,不仅仅是促进中国民间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还对政府职能改革、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建设等事业起间接地推动作用。
..........................
2.Q 志愿组织概况
2.1 组织结构
1995 年 6 月,Q 志愿组织作为 G 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下的一个分支直属总队同时成立,结合“启蒙之所,智识之源”的口号,Q 志愿组织力求打造为广大爱心市民的成长平台。历经二十年的发展,该组织已成为 G 地区志愿者社团的典范,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广泛参与、多渠道、多层面、多选择的志愿服务平台。当然作为成熟的组织一定会对组织性质,以及使命和宗旨进行明确界定,Q 志愿组织也不例外。
组织性质:公益慈善服务组织,不涉及种族、宗教和政治的非盈利组织
宗旨:透过志愿服务的平台,推动志愿文化的传播,让更多有爱心的人士低门槛地参加志愿服务
核心价值观:平等、包容、传播
愿景:和谐社会、平等互助
通过责任和使命界定,组织才能更好的开展专业服务。对志愿者“低门槛”的准入机制便是 Q 志愿组织对自身使命的定位,力求为更多爱心人士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Q 志愿组织成立之初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特殊儿童、智障人士及其它人群,服务内容主要有技能训练、功课辅导、心理辅导、康复训练、社会交往等。近年来,Q 组织不断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开拓新的志愿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已拥有注册会员志愿者 80000 多人,开辟志愿服务项目 40 多个,每周可提供志愿者网上报名参加的志愿服务岗位超过 1000 个,已成为 G地区最为活跃的志愿者团体组织之一,并于 2012 年 3 月,在 Q 志愿服务组织的基础上,成立了民办非企“Q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
2.2 组织功能作为
G 市志愿者队伍的典范,Q 志愿组织其成功不是偶然,自身不断创新探索志愿服务的新领域、新途径、新模式,努力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包括政府的支持、市民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Q 志愿组织服务类型包括兴趣小组活动、常规性志愿服务、大型活动志愿服务、非常规性志愿服务,服务对象全面,服务内容多样(表 2-2)。部分分队服务对象为全体市民,有的分队则只针对妇女、老人或者儿童;服务内容涉及文化、教育、医疗、心理、环保和公共治安等方面。Q 组织不断开展新的服务项目,数量已从最初四、五项发展到现在近五十项,,并努力使新开展的项目常规化、定期化,绝大部分项目生命力强,可持续性定期开展,Q 组织的服务项目见表 2-3。其中常规性志愿服务主要由总队组织,确定时间和地点提供给志愿者参与,每周定期组织 1-2 次;非常规志愿服务不定期组织开展,一般每月或者每个季度 1-2 次;大型活动根据需要在市内组织大型活动;兴趣小组活动也会定期举办,根据志愿者的兴趣爱好组建的活动小组。志愿服务活动在长期发展中,服务的深度也从简单的探访、慰问到物资援助、基金募集、心理咨询等更深层次的服务。服务频率也从过去的短期性、阶段性项向长期性、固定性发展。
Q 志愿组织在长期的活动开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经验,形成了完善的志愿服务时间统计机制,建立了自己的宣传网络平台及交流刊物。与此同时,与志愿服务活动专家合作,通过针对性强的志愿服务能力培训,既提高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又加强了注册会员的联系。Q 志愿服务总队凭借着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和专业的志愿服务技能,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成效显著,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并多次获得省市级褒奖,如 G 市五四青年奖章(集体)、G 市十大志愿服务集体等。
...........................
3.Q 志愿组织成长的行政性倾向 ...............................26
3.1 组织管理的行政化 ...................26
3.2 财政资金严重依赖政府 ....................28
4.Q 志愿组织成长的行政性倾向溯源 ...........................37
4.1 文化根源 ................37
4.2 体制根源 ........................40
5.总结与展望 ......................50
5.1 总结思考 ...............50
5.2 不足与展望 ..................53
4.Q 志愿组织成长的行政性倾向溯源
4.1 文化根源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及文化意识是由所在的社会不断演变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核心价值观,反过来说,文化价值观也同时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所以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志愿者组织的价值观取向。制度理论家诺斯认为:“一个社会的制度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现有的制度结构,这些制度遗产不仅是经济的,还有政治和思想上的,包括霍布斯和洛克的思想传统、市镇会议和自治政府等”(道格拉斯·C·诺斯,1994)。上面的这段言论充分概括了诺斯想要表达的现有社会制度的发展特性,即发展路径的单一性及局限性。社会制度在不断发展演变中往往会依赖其建立之初所设定的发展目标及方向,这是由于其极大地受到了当地社会文化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由制度遗产决定的制度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美国学者萨拉蒙在当初研究美国社会形态时就指出,要研究一个社会组织的背景首先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对其的影响,强调了历史因素对于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构建中的作用(莱斯特·萨拉蒙,1998)。这些观点都认识到了历史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可见,对 Q 志愿组织探索自主发展道路行政性倾向的表现,我们也可以从历史文化传统上进行思考。
..........................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思考
随着世界进程在不断转变,当代中国社会形态也在不断地自我调节及发展,Q志愿组织恰好处在这个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以其诞生与发展不仅存在着相当大的偶然因素,也有必然因素。在偶然因素方面,G市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具有开明的社会包容性,容易接纳先进知识文化的熏陶,而Q志愿组织身处在G市,可以更好地吸收、参照对比国外优秀经验获得发展。同时团队里面领导班子与组织适时的共同成长与进步,这些外在因素构成了Q组织稳定、持续发展的偶然因素。在必然因素方面,随着中国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上越来越重视服务意识,志愿服务出现井喷式发展是必然的结果,关键是我们应该把握这个发展的契机;随着社会公民的意识不断发展,民间领袖的诞生及发展也是必然的结果,而关键是社会提供给志愿者服务施展的空间该如何变化。总的来说,Q志愿组织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成立,成立初期通过挂靠于G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下获得合法生存空间,其后采用培养民间自主运动的方式壮大了志愿团队的力量,而这种成长模式与传统理论提出的非营利组织的自主发展需走向自治并脱离政府的观点相互矛盾。Q志愿组织一方面加强组织内部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时刻与政府维系着紧密的合作关系,努力创造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发展社会服务空间,这种成长模式带有浓厚的行政化表征,主要有三种表现:行政化的组织管理方式、严重依赖于政府财政资金支持、过于行政化的组织行动指示。
通过对Q志愿组织案例成长行政化倾向的溯源,笔者主要从文化、体制和组织自身三个层面来展开分析。一、在文化根源方面,中国与其他西方国家的志愿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对待社会组织的方式向来具有相当强的集权控制与权力渗透的特点,成长在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氛围下,公民的社会意识薄弱,加之社会公信力的不利影响,Q志愿组织发展的行政性倾向已然成为必然趋势。二、在体制方面,政府改革滞后的影响,导致其组织管理及工作观念也同样滞后,政府组织习惯性的凭借强大的权利优势和行业资源优势进行策略性控制;同时我国现阶段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开展给予保护的法律法规的缺失以及相关配套管理体制尚未健全,导致了部分志愿组织的活动不能顺利实施及开展。三、在组织自身方面,Q志愿组织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由于现阶段组织仍然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经常会受到经济、人才、资源动员能力等多方面的制约,所以需要依靠政府扶持来获得组织发展所需的资源。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5832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583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