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红与蓝,生命的双色密码——浅析毕淑敏心理文学的特色和创新

发布时间:2017-08-03 09:55

第一章毕淑敏心理文学的特色及独特的艺术风格——红与蓝,生命的双色密码


1.1鲜血与生死——主题:书写生命的角落,思考人性与命运

在毕淑敏的职业生涯中,军人与医生,这两种直面鲜血考验的人生,为其文学创作组成了最原始的材料。1969年,正当花季的毕淑敏应征入伍,分配到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卫生员。这段长达11年的高原生活,缺氧、恶劣的生存环境,以及随时都可能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残酷考验,使得毕淑敏还在花季的青春年少就开始思考死亡。所以毕淑敏的早期作品充满鲜血般红色的悲壮、磅礴与直视生死的勇气,选材特别,选材边缘化,直面死亡,注重对生命的思考与人性的探寻。从西藏高原的军旅生活到擢粟戒毒医院、乳腺癌患者等,毕淑敏为人们讲述发生这块地球上不为人知的故事,选取吸毒人群、临终关怀等特殊人群,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昆仑殇》写于"文革"后,故事背景与文革大环境极"左"路线有一定的渊源,故而也被一些评论者看做是后反思文学之作。个人觉得从人性解读的角度,"一号"这个人物形象身上一方面有着对苦难与希望迷恋崇拜的病态心理,一方面又有着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他身上隐射着人挑战征服自然,对"自我超越"追求潜意识,但却扭曲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分析人性的善恶,肯定人性中的善的一面,人在一生中需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如何平衡人性中的善与恶,树立正确的心态与价值观念,这也是毕淑敏红色生命主题作品中透露的对人性的思考。从阿里高原走来的毕淑敏,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青春的眷恋以及对生命的尊崇和致敬畏,毫无保留的传递给读者,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恰恰也正是其文学生命的力量所在。

........................


1.2洞悉与思考一一题材;儿童教育与母爱

1998年近乎天命之年的毕淑敏到北师大学习心理学,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其实早在其1980年从阿里专业开始从事医生职业起,毕淑敏就升始尝试拿起文学这只笔来书写人生。因为其母亲、妻子的角色,毕淑敏在创作题材上除了早期昆仑军旅系列、医生系列主题作品,至今发表的今400多万字中,还有很多关于教育、爱情、婚姻的短篇小说、散文。这种对社会人生冷静、理智的关怀,犹如蓝色而深邃的海洋,海纳百川,深厚而宽广。

这里着重来分析毕淑敏儿童教育主题的短篇小说。作为一位母亲,教育问题也是毕淑敏首先切入的短篇小说题材。她以对社会的强烈参与意识和责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十分关注儿童教育问题及其所存在的繫端,其中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环境的弊端,急功近利的市场经济利益对传统的道德观念的冲击,也有母亲在孩子成长教育中重要角色的人生意义。而这些在毕淑敏温情脉脉的笔触中,通过温和细腻的文字润物细无声般不知不觉沁入心底。

《蓝手镯》是毕淑敏1990发表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去游乐场玩耍的小姑娘"零零"在童话般的游乐世界里却因为检票员成人世界的猜忌,最终没有游览成自己心仪的景点,而在不知不觉中"聪明"的学会了欺骗和谎言。

.....................


第二章毕淑敏心理文学的创新和启示——从戏色人生到蓝色之旅


2.1人生体验与创作维度的拓展

如果将每个作家的作品都可以用色彩来比较的话,毕淑敏早期的作品中充斥的是满眼血色又勃发着生命张力的鲜红,近期散文则是如大海般浩瀚深邃的洁净的蓝。毕淑敏曾这样用色彩形容海明威、张爱玲和迟子建:"读海明威,我就总感到有一种无所不在的钢灰色笼罩着我周围的空气。那种颜色很坚硬,敲之有诱了很久的铜的音色,暗哑但仍有强大的金属为度。读张爱玲的时候,是明亮而尖锐的银粉色,耀眼奢华而又杂有暗谈剥脱的赌色斑块。读迟子建的时候,我总是看到董董白雪绿色的草莽和一星扑朔迷离的殷红。无论她是写童年还是今日的都市,这几种颜色总是像雾试一般缠绕在字里行间"。这些不同色彩描绘的文学世界,对作家而言,正是缘自其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与生活体验所铸就的千差万别的画笔。作家从其真实的人生经历中汲取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再创作加工,将之升华为一种超越情感的体验。

可以说,文学的创作正是对人生体验的一种解构。上世纪走八十年代,到2016年的最新原创《非洲三万里》,毕淑敏文学作品时间跨度大,笔耕不辍而这些创作与其人生体验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可以说正是她不断开拓的人生体验,为其文学创作构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维度。

从雪域高原上11年的女兵到复原后从业20年的医生,之后毕淑敏与朋友一起开了心理咨询所,做了一名心理咨询师,然而因苦于找她做心理咨询的人太多,她无法通过"加速度"去为每一个人解决心理问题,遂于两年后专职于写作。虽然毕淑敏的职业角色几经转换,但她所有的作品都深切的体现出作者对生活真实的思考和感受。早期小说充满对其作为军人与医生救治生死的悲概与磅磯,从2000年后,随着其在心理咨询职业的逐步涉足,她的很多散文视觉转向普通生活,关注女性、婚姻、教育、人生意义,透着对生活的感悟和哲思,小说的创作主题及领域也逐步转变,延伸到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并逐步开始用心理学知识融入创作中,引导人们积极健康的面对人生。2011年毕淑敏《蓝色天堂》旅行散文出版,这部散文记录了毕淑敏114天环球旅行的所触所感。22014年已届花甲之年的毕淑敏又踏上了去往非洲的旅程,并在三万里的旅程后,写下了《非洲三万里》的旅行札记。她流淌在血液中的勇气和对生活替智的思悟让已然不年轻的她依然保留着对生活热爱的年轻的心。

.........................


2.2文学体裁与创作主题的突破

毕淑敏作为医生、心理学、作家三种身份的融合在创作上的体现,直观地表现为其系列心理小说到心理散文的转变,这种转变与她职业生涯和人生经历有直接关系,也与其笔耕不辕的创新和作家对于文学创作的热爱有着深厚的关系,毕淑敏在这两类创作体裁及主题上的创新突破及对文学创作的意义都值得深入探讨。

2.2.1心理小说的创作启示

早期毕淑敏的"心理小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对心理学的融合使得其此类小说独树一帜。

说到心理小说,其开创者为19世纪的法国作家司汤适,在20世纪心理小说发展为意识流小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威廉詹姆斯的也理学恰恰正是意识流小说的理论基础。心理小说引进到国内大约在五四时期,以郁运夫为代表的创造社对其借鉴和吸收最为明显;到了20世纪约30年代创作达到成熟;40年代,形成了以路领为代表的"七月派",也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说,他们将心理小说与现实主义结合起来,使心理小说的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心理小说作为艺术文化的创作舶来品,它只有与现实主义创作联姻时,才能发挥它的潜能"。到了当代,,也有很多作家在作品中将心理小说的手法运用到作品中。这里讲到毕淑敏的心理小说范式,除了对传统小说叙述及人物刻画描写方式的突破,毕淑敏在其心理小说中更是将心理学的理论与文学创作进行融合,结合了心理小说写作手法的优点,在人物心理描述上呈现出其独特的特色。

.....................


第三章毕淑敏心理文学对当前网络时代的创启发..........30

3.1"互联网+文学"的多元传播............30

3.2文学商业价值的平衡............32

3.3正面人生的引导..............33


第三章毕淑敏心理文学对当前网络时代的创作启发


3.1"互联网+文学"的多元传播

从传统文学与当前网络文学的发展看,今天的'纸质文学',无论是'主流的'还是'非主流的',大众的’还是'小众的’,都要实现'网络移民’"。不可忽视的是,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变化,对传统文学而言,通过微博、微信或手机APP等网络渠道发布纯文学的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成为网络时代文学传播的一种趋势。通过大众传媒,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推向市场,这对中国文学的传播和影响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毕淑敏心理散文《恰到好处的温柔》散文集一经出版就广受青年读者好评,首先是散文集中收录的散文作品都是毕淑敏人生真情感悟,和具有心理救赎的一个个富有深意的小故事,内容极具可读性,文学艺术性较高,随笔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注重对读者社会心理问题的解读和心理需求挖掘。其中的很多文章也被大量转载、传播于网络。

此外,在文学的多元化传播中,出版社在出版纸质图书时,网络、手机、贴吧、微博大V等多样的传播渠道,以及新书发布会、新书采访等一系列媒介活动策划,均在一定程度上让文学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毕淑敏近些年创作的作品,《心理小组》(后更名为《挺救乳房》)、《鲜花手术》、《女心理师》等举办过新书发布会,其中《女心理师》的新书发布会更是首次在监狱举行,期间,毕淑敏为监狱的服刑人员讲述她人生的经历与感悟故事,她也将自己比喻成厨师,望这道辛苦烹制的"菜"能够为更多人品尝,让人多一点力量和营养。这些作品通过网络宣传和传媒不断的"曝光",很有效的扩大了新书的社会影响。

.......................


结语

毕淑敏,为一名作家,同时又是医生、心理咨询师,独特的人生体验,形成了其文学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从小说到散文,毕淑敏其宝贵的人生体验,近二十年来笔耕不綴,她的作品不断为读者带来新的体验惊喜,广为普通读者和专业读者所專欢。毕淑敏自成一家的文学特色十分鲜明,近几年其主要散文作品更是以心理问题引导为主,为畅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一方面社会压力増加,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市场化,创作者面临文学商业化的现实。受众需求及迎合消费市场的商业社会,释放压力不是放纵和更加肆虐的娱乐,以及肤浅的迎合,需要真正来自心灵的力量,直面爱与恨的双刃人生。毕淑敏正是用她不断拓展的人生体验和勇气及善良本心,形成了其心理文学强烈的生命力和艺术特色,她的心理文学以心理学与文学的跨学科融合,注生命与心灵健康,不断开拓文学新的创作维度,为广大文学创作者在网络时代的创作带来借鉴和启;毕淑敏曾提及说自己有可能会创作科幻小说,那么如何跨学科的融合,取材与人生体验而不拘囿于人生经历,相信毕淑敏的心理文学将为人们带来新的创新。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6137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6137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d3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