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效应研究
1引言
1.1选题背景
最近几年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代表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自贸试验区)在法制建设、制度创新W及金融项下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许多专家学者对改革成果进行了总结,,但对于经济效应的研究多是定性的,定量的研究较为缺乏。
本文主要围绕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开展研究,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工作,将构建经济效应的研究体系,对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进行量化,并构建其绩效评价体系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希望在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理论和实证方面做出一些探索。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文是针对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研究,但受限于自贸试验区成立时间短(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于2013年,截止目前仅有3年的时间,广州、福建及天津自贸试验区成立时间更短)、数据缺乏且不充分,对十本文的研究工作无法构成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支撑,故本文虽然是对整个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的研究,但采用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上海市;而且为了规避可能出现的误差,本文希望通过评价体系的建构并从多个角度反复验证,保证结论方向的正确性。
...........................
1.2研究意义
本文研究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在以下方面:
(1)理论意义
自贸试验区业已成为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形式和新平台,但由于目前自贸试验区战略的实施仍处于初期阶段,国内对此的研究多停留在战略层面与政策层面,深层次的研究文献较缺乏。
在研究内容上,多在于自贸区的理论、政策创新性、战略意义、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未见有文献全面地对国外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予归纳总结,也未见有研究能适时对中国自贸试验区发展过程中制度效应进行研究,更未发现有文献研判自贸试验区各发展要素相互作用机理,或对其经济效及绩效评价体系进行系统性研究。
从研究视角上,现有文献对自贸园区的研究主要基于政府的角度宏观经济学的视野研究区域发展、选址及意义等,尚未发现从企业或产业相联系的微观和中观角度对自贸园区的政策效应、运行机制及经济效果进行分析。
通过本文对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研究,能进一步充实FTZ相关理论,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研究路径,丰富和提升未来自贸试验区的研究基础。
(2)应用意义
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服务业开放、实现产业经济转型等目标均与自贸试验区的发展紧密关联,这使得在自贸试验区的发展机理与表现、影响因素、传导机制、经济效果与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开展国外自贸园区的研究,有助于吸收其成功经验,借鉴其失败的教训;通过分析并研究自贸试验区内相关政策创新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及不同发展要素在经济运行中的传导机制,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布局及产业政策的修正等提供实践指导;通过对自贸试验区绩效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自贸试验区政策效应的理解,并在政策研究与制定时予以侧重。
...........................
2理论与文献综述
2.1自贸园区的发展历程
总的来说,在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历程大体上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二战结束后的国内自由贸易园区,主要是以减让关税为主,集中在货物贸易自由化上,确立了原产地规则,但是几乎不包含服务和投资领域。第二阶段则把服务、投资领域也纳入在内,关税减让力度和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原产地规则更加严格,这一阶段发生在冷战结束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第三阶段跨国贸易区成为主要形式。在该一阶段中,自由贸易区向跨国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全面取消,投资领域的开放采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模式,涵盖了电子商务、政府采购、竞争政策等诸多议题。
在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政策实施过程中,有两种的路径选择,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如欧洲;二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的选择,如东盟的10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某种协议,相互取消关税或与关税同等效率的贸易障碍,其特点是成员国与非成员国间建立差别待遇,成员国间自由贸易,对非成员国实行贸易保护,这是一种联合抗衡国际贸易风险的措施,是小国在寻求国踪贸易利益最大化的次佳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全球经过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洗礼后,自由贸易园区逐渐向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发展;张淳、林峰认为技术经济结构的变化推动了自由经济区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过程;21世纪来,跨国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摸式之一。加快实施自贸区战略是党的十八大的一个重要议程。自由贸易园区起源于出口加工区,从起发展历程来看,出口加工区能够促进全球贸易额增长,而对于国家来说,设立出口加工区,能够带来促进FDI的流入、消除贸易壁垒、拉动本国GDP等经济效应。因此,人们对于作为出口加工区"升级版"的自贸试验区域有较高的期望值,在本章往后内容将介绍中国自贸试验区产生的背景。
..........................
2.2自由贸易区涉及的相关理论基础
本文对"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经济效应研究"进行研究,涉及的理论范围十分广泛、研究内容较为深刻,主要有区域经济学、贸易保护理论、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发展理论等,作为后续研究之基础,尝试综述如下:
区域经济学理论是基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宏观经济的分析方法上,主耍的方向是与地区相关的众多经济问题、与区域内部有关的如资本和劳动力等问题、与区域间关系有关的如区际分工和贸易等。而自贸园区首先是一个国家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的特殊区域,此时就需要一定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中自贸园区内部资本、劳动力等都与经济效应息息相关。本节后面内容的叙述顺序是根据区域经济理论的历程来安排的。
当代区位理论的区位决策目标不光是包含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而且包括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随着区域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怪位经济学的中心逐渐向区域综合分析上转移,其方法是通过构建区域总体空间模型,从而探究区域内各因素与总体的关系。当代区位论立足整个国民经济,着眼于地域空间经济活动的最优组织,但其理论框架依旧是立足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假定之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区位理论对当代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运转的诠释。
新经济地理学家先把运输成本归入到空间因素中,再结合空间因素来分析区域间的贸易问题,得出两个结论:一、贸易量与区域间距离负相关;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同行业的生产率、价格及要素报酬等数据可能会有所不同。
..........................
3自贸园区的发展现状分析..............30
3.1国际自贸园区的发展现状研究..................30
3.1.1国际自贸园区的发展概况................30
4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制度动力..............41
4.1中国自贸试验区的管理创新与制度改革.................41
4.2中国自贸试验区的管理制度改革——"负面清单"..............42
5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系统协调性...............59
5.1系统动力学的模型设定................59
5.2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60
6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的绩效评价
6.1中国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反事实"模型分析
6.1.1模型简析
若直接对比设立自贸试验区前后指标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没有分离出影响经济表现的其他因素,图6-1及固6-2的数据区间是2012年1月到2016年7月,从图上看,根本无法看出设立自贸试验区是否对上海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无法观测上海在不设立自贸试验区时的经济效应的"反事实"结果。因此,要研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关键在于如何构建不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的"反事实"组并用"反事实"组与设立了自贸试验区的实际进行比较。
..........................
7结论
自2013年9月我国开始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来,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果一直是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也是一个备受理论界关注的重要经济学问题。为此,本文逐级深入,分别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来研究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果,即从政策决策的角度研究上海自贸试验区经济效应产生的动力及其对不同产业的影响范围、从系统协调的角度来考察自贸试验区内外不同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运作情况、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分析自贸试验区的经济效应并进行了量化,得到了以下结论:
在自贸试验区的系统协调上,为解决数据缺乏的问题,把上海自贸试验区看成一个系统,上海自贸试验区版图确定为系统边界,选取区内与区外因素作为变量,在系统动力框架下考虑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对整个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在自贸试验区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自贸试验区发展与区内条件的关系、自贸试验区发展与区外条件的关系三个子系统的基础上,加入辅助变量,构建了总、系统模型,进而确定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依据总系统图的因果关系,选取实际外商投资量、区内经营收入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三个变量进行实证,并对历史数据和仿真比较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所引发的投资环境改善对外商投资有显著吸引力;区内营业收入下降是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技术、人才等外溢效应逐步最现的结果;随着自贸试验区的外溢效应将逐渐明显,但进出口总额因为政策的作用,将在较长期限内维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相对稳定增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针对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及可持续发展、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政策推广、金融的创新与拓展,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31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3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