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992 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 SFAS No.109,该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会计与所得税之间的暂时性差异进行全面分摊。1996 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 IFRS No.12,该准则采纳了 SFAS No.109 提出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2007 年 1 月 1 日,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率先在我国上市公司全面实施。该准则具体规范了所得税的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是我国所得税会计的一项重大改革。与旧准则有所不同,新准则借鉴 IFRSNo.12,规定企业只能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不再允许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应付税款法、递延法、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中进行选择。至此,我国所得税会计的核算基本与国际准则趋同。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会计改革是否具有成效,即是否满足决策有用性的会计目标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通常我们认为,能够对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有用的信息才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信息。因此,本文利用 2007—2014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借鉴计价模型观的研究思路,使用价格模型,一方面通过 Vuong Test 检验所得税费用是否具有增量信息,另一方面检验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是否具有价值相关性。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检验《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的实施效果,即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要求确认、计量和报告的所得税项目是否能够影响企业的价值,向投资者传递有用的会计信息。
...............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所得税会计在国外已经存在了较长的时间,发展相对成熟,为所得税会计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数据支持。与我国相比,国外关于所得税会计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更加全面,研究的问题也更加具体。其中,关于所得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一直都是所得税会计研究领域的重点,为我国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1968 年以前,学者们针对会计问题的研究总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理论分析阶段,直到他们开始对不同会计政策的优劣和选择产生分歧,那时,仅仅通过理论分析已经完全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1968 年,作为信息观的开创者,Ball 和 Brown[2]第一次对会计提供的能够反映企业盈余的具有增量信息的财务数据与股票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验证了会计盈余数据与股票超额报酬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从而通过实践证明了会计能够向投资者提供对其进行投资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揭开了采用实证方法进行会计问题研究的序幕,对会计研究领域产生的深远影响至今仍在延续,也为后来的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990 年,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从此拉开了我国股票交易的帷幕。我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从萌芽开始到目前为止也不过经历了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与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仍然属于新兴市场。尽管如此,股票市场仍然是我国社会资本流通的重要场所,对社会资本的有效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这样一个市场,在其有效的前提之下,投资者可以把有限的资本合理的分配到各个企业中去,一方面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为企业的成长壮大提供所需资金,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关于如何增强股票市场有效性的问题一直都是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重点。其中,针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更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
3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13
3.1 所得税会计相关概念...............13
3.2 有效市场假说...............16
4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21
4.1 所得税费用的增量信息............... 21
4.2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价值相关性................ 21
5 研究设计...............25
5.1 变量的选取 ............... 25
5.2 模型的构建................26
6 实证结果与分析
6.1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在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模型中的主要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目的是为了初步了解样本的基本特征,为接下来的回归分析奠定一定的基础。其中,模型 1—4 中的主要变量包括每股递延所得税资产、每股递延所得税负债、每股递延所得税净资产、调整每股净资产、每股净利润和每股利润总额。为了更好的反映出 2007—2014 年间样本基本特征的变化趋势,本文选择以两个会计期间作为一个周期对样本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 6.1—6.4 给出了上述变量描述性统计的结果。通过对表 6.1—6.4 中显示的描述性统计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样本在 2007—2014 年间发生的以下几点重要的变化:(1)每股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平均值虽然较小,但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7—2014 年间上升的幅度达到100%。(2)每股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平均值小于每股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平均值,虽然同样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较小,且小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上升幅度。(3)每股递延所得税净资产的平均值在 2007—2014 年间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最初的负值转变为之后的正值,并且同样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一变化说明了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要大于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企业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大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描述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可以说明,从我国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以来,随着会计和所得税改革的逐步深入,,两者分离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
6.2 多重共线性检验
在对样本进行回归分析之前,本文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对模型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检验的结果表明: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净资产、净资产与扣除递延所得税净资产后的净资产、净利润与利润总额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它们并非属于同一模型中的解释变量,不会造成模型的多重共线性相关性。其他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即模型 1—4 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另外,通过表 6.5 显示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我们还可以初步判定,不管是递延所得税资产还是递延所得税负债,两者与股价的相关性均较低。
...............
结论
《企业会计准则第 18 号—所得税》规定企业使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的核算,与 IFRS NO.12 趋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实施以后,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问题一直都是会计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利用 2007—2014 年我国 A 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借鉴计价模型观的研究思路,采用价格模型,对所得税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税后净利润与税前利润总额相比不具有增量的价值相关性,所得税费用没有向投资者提供增量信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的核算过程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降低了所得税费用的可理解性。没有进行过深入研究的情况下,投资者在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时直接将所得税费用看成是利润总额与税率简单相乘的结果,不认为所得税费用能够为企业价值的评估提供有用的信息。(2)递延所得税资产不具有显著的价值相关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是会计上反映会计与所得税之间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结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关。递延所得税资产并非企业真正控制的资源,不影响企业未来期间的现金流量,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不会导致企业价值的增加。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2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42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