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澳門天主教會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9:08

澳門天主教會在青少年群體中的傳播模式研究 

第一章 
選題介紹 
地處中國南海一隅的小漁村---澳門,自16世紀開埠以來,成為了一個集文化、經濟與一體的繁華城市。澳門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地區,在澳門各類宗教徒的人口數占澳門總人口數的87%,可謂是滿天神佛。隨著天主教在澳門的長久紮根,使得天主教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澳門的發展。天主教的傳播有著自身完整的傳播體系,這其中覆蓋了神職人員的自我傳播、神職人員佈道時向信徒的人際傳播、天主教教徒之間的群體傳播、天主教旗下各類組織的組織傳播和天主教教會通過專業傳播機構,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向一般大眾進行的大眾傳播。自1576年澳門教區成立至今,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已經有四百多年歷史,而天主教最初進入澳門主要是替在澳的葡萄牙商人延續他們的信仰,是一種以信徒為取向的傳播(未進行大眾傳播);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進步,天主教在澳門的傳播轉變成為了大眾取向的傳播。 因此,本研究將對於澳門天主教會在澳門地區的傳播發展歷史進行回顧;對於澳門天主教會針對青少年受眾方面的傳播發展依據時間變化進行梳理,找出澳門天主教會通過何種傳播方式向青少年群體進行傳教,並嘗試梳出理澳門天主教會在澳門青少年受眾群體中的傳播脈絡。藉著研究,也希望瞭解澳門天主教會目前針對青少年的傳播起到何種發展效果。 

第二章 
理論框架 
本文對於澳門天主教會向青少年傳播模式的研究,將使用以下理論:  
1.涵化理論 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又稱培養理論、教養理論,涵化假設、涵化分析。20 世紀 60 年代,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喬治•格伯納(George Gerbner)教授開始進行涵化理論的探索,他將媒介對公眾影響的焦點引向媒體對公眾認知社會現實的累積效果,並關注了這種效果的深度和廣度。使用涵化理論研究分析,有利於全面深入的瞭解澳門天主教會對青少年的傳播產生潛移默化的長期效果; 2.大眾傳播理論 大眾傳媒是現代社會資訊傳遞的重要途徑,有學者論述過大眾傳媒對宗教傳播的重要性,因此在分析研究澳門天主教會對青少年群體的傳播模式過程時,必然離不開運用大眾傳播的理論。使用大眾傳播理論對澳門天主教下屬的傳媒機構(紙媒、互聯網)向青少年的傳播進行研究; 3.組織傳播理論 天主教傳播具有組織傳播所具有的組織性、社會協調性、規模性和廣泛性等特點,從某種程度上講是一種組織傳播。從組織傳播角度對青年教牧中心向青少年的傳播進行研究,有助於從中獲得對天主教傳播活動宏觀的把握。 

第三章 
文獻回顧 
1.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歷程 16世紀中葉,天主教開始傳入中國。1553年天主教耶穌會會士開始在澳門傳播天主教。1623年葡萄牙政府向澳門派駐總督後,天主教受到澳葡政府大力扶持,在澳門佔據了主導地位。1635年天主教徒達到2.5萬人,耶穌會等主要天主教組織在澳門設立了分支機構(凡夫,1999,頁1)。天主教在澳門便開啟了初次傳播之路。 17-18世紀末,因中國清政府的反對加之葡萄牙與西班牙政府的戰爭,澳門天主教會一度衰敗並於1791年退出了澳門。直至19世紀伊始,耶穌會從新進入澳門,在澳門恢復教區並設立了八個堂區(鄭煒明,黃啟臣,1994,頁51)。天主教開始在澳門進行大力的傳播發展。 到了20世紀,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發生了變化,一是澳門迴歸後,天主教不再享有澳葡政府給予的特權,影響力出現了式微的情況;二是澳門天主教會受到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影響,使得澳門天主教會開始出現包容其他多元信仰的色彩(梁潔芬,2010,頁41)。直至今日,澳門的天主教已轉變成為與其他多元宗教並存的發展狀態。 研究發現眾多學者沒有系統詳盡的梳理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歷程,只是對於某一時間段內天主教在澳門的發展進行表述,故筆者以時間軸為線,梳理出一條詳盡的天主教在澳門發展的歷程,將彌補這一空缺。 2.天主教在澳門的傳播 2.1天主教會在澳門的傳播方式 天主教會在澳門的傳播方式天主教首要傳播方式是直接宣教傳播福音。以宣講人的罪性為主,傳遞宗教的教宗與教義,強調只有透過信仰與神的恩典個人才能得救。例如:街頭教堂佈道、鄉村巡迴佈道、分發福音單張等傳播方式(王成勉譯,2000)。天主教會積極參與澳門本土的公共事業,興建醫院、學校等。卡內羅(Melchior Carneiro)是第一個公開以主教身份在澳門傳教者,他在澳門修建仁慈堂、拉匝祿麻風院和拉法醫院(又稱白馬行醫院),以收容棄嬰孤兒、替人治病為手段,號召和吸引澳門華人居民信奉天主教,在澳門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文德泉,1940,頁5)。1565年,澳門天主教會在聖保祿教堂旁建立了一間學院,目的是向澳門居民傳授天主教道理,為新來澳門的耶穌會人士提供學習中文的場所,後來這間學院更慢慢演變成大學規格的學院「聖保祿學院」,成為澳門曆史上第一所高等學校(王志勝,2012,頁55)。之後,澳門天主教會又陸續創辦了眾多社會機構,如創辦了社會福利機構46個,為3000多名有關人員提供服務;主辦了30多所中小學校,占澳門學校總數的47%,學生數占澳門中小學生總數的52%,成為澳門教育的重要角色(鄭煒明,黃啟臣,1994,頁62)。 西方印刷術的傳入,澳門報業的也開始發展起來,澳門出版的第一份報刊《蜜蜂華報》是由天主教道明我會修士主編的,其後天主教教會也開始辦報,為了讓大眾更瞭解天主教的理念,向大眾宣揚自己的會訓,1947年澳門天主教會開始發行葡文週報《號角報》, 1995年又創辦了《澳門觀察報》(李長森,2010,頁26)。1975年澳門天主教會成立了宣傳機構「教區錄音中心」和「教區視聽中心」。1977年6月29日,兩中心合併成為「社會傳播中心」。當中設置了電影部、廣播部、宣傳部、藝文促進部、小組傳理部、電視部、高德華圖書館、聖保祿書局等部門,通過多種資訊管道宣傳天主教的理念及想法(鄭煒明,黃啟臣,1994,頁65)。 宗教的對外傳播主要依賴於人際傳播(1)、小眾媒體傳播(2)或公眾傳播(3)。進入二十世紀之後,宗教界普遍意識到大眾媒體展現的傳播力量「比在一所宏偉的聖堂講道更具影響力」(丁松筠、朱可達譯,(1)「兩個人間直接地與親身地互動」代表最典型的人際傳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黃鈴媚,1998,頁138),如一位傳教士或僧侶向某個人宣揚信仰。 (2) 18 世紀時,聖經發行仍不普及且昂貴,故以小眾媒體稱之。 (3)公眾傳播(public communication)即演講(public speaking),指一位(或數位)傳播者以多位受播者為對象進行的口語傳播(Frey,Botan,Friedman,&Kreps,1991,p.27),如一位牧師直接向多位信徒佈道講經。  
1999,頁52)。宗教界突破舊有的傳播型態,開始以大眾傳播方式(4)透過報紙、廣播、電視或是衛星等媒體布教,期使宗教傳播能更加快速、便利、廣傳與有效(Abelman & Hoover,1990; Hoover & Lundby,1997; Nord,2004)。 (4)大眾傳播意指由組織化的媒體運用其機構能力,將收集、處理過的訊息內容,透過本身大量發行的媒介,經由行銷通道,傳達給大眾閱聽人的一種傳播形式(彭家發,1997,頁46)。 2.2天主教會在澳門的傳播對象 天主教在初期傳播時對於應該優先向誰傳播成為了問題。對於這一問題,學者大體分為兩派,一派主張是從精英階層和上流社會的知識分子群體開始,,傳播方向由上至下滲透拓展;而另一派則主張從社會基層群體入手,傳播方向由下至上展開。以精英階層為首要傳教對象的觀點,主要受到天主教耶穌會的影響。晚明天主教傳入中國,利瑪竇等第一批耶穌會入華傳教士根據晚明中華帝國獨特的傳播環境,開創了一套適應主義的傳播模式,主要包括:以上層士人為傳播物件、以出版大量中文譯著為傳播媒介、以科學、藝術、哲學、倫理為傳播手段,在短期內就在晚明學界贏得了重大聲譽。在中國宣教的天主教比利時修會成員魯騰(Joseph Rutten)倡議在虔信徒中培養精英份子,藉由他們替基督宗教的教義闡述和辯護以引起非信徒的仰慕(王成勉譯,2000,頁75-88)。這種類似「兩級傳播」的做法主要透過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來拓展傳教,然而向精英階層傳教固然有機會建立政教關係並提高教會聲望,但也易捲入政治爭鬥,使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受挫。傳播對象若由基層著手,其目標群是廣大群眾,可以量取勝,直接從信徒數字看出傳教績效。 澳門教區成立後,卡內羅主教的開始著手向在澳的華人群體傳教,而受眾主要是中下階層,以孤老、病人為主(梁潔芬,2010,頁35), 20世紀20年代,在澳門望德堂成立了華人教區,1961年戴維理主教到澳就職,大力創辦福利機構和擴建學校,吸納個階層華人教徒,並在臺山區建立了澳門的第二個華人堂區(文德泉,1940,頁11)。以此,澳門天主教會便開始以華人教徒為主要傳播受眾。1975年高秉常主教接納意見,於1976年成立了教區青年牧民中心,以社會為整體,不分信仰,去為澳門的年青人提供全人的培養。後又大力拓展教務擴建學校,開始向青少年受眾傳播(凡夫,1999,頁3)。20世紀末期,因澳門迴歸,澳門天主教會不再享有葡國統治時期的特權地位,又因多數葡國天主教信徒的離開,使得澳門天主教會的信徒人數開始減少(梁潔芬,2010,頁42)。而此時菲律賓等英語國家的外來人士陸續進入澳門,澳門天主教會便向多元化的受眾開啟新式傳播。 通過以上的內容,筆者瞭解到了澳門天主教會在澳門傳播方面所用的傳播方式和麵對的傳播對象。在傳播方式方面,筆者發現澳門天主教會主要是使用了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的方法來進行傳播。眾多的學者對於澳門天主教會在傳播方面的研究大多是在研究澳門天主教會的傳播媒介和單一某種特定傳播方式,沒有對澳門天主教會的傳播模式進行一個系統的分析和梳理,故筆者打算對於澳門天主教會的傳播模式進行詳細的分析梳理,從而彌補這部分的空缺;而對於傳播對象方面,眾多學者大都只是零星的在著作中有所提及,但沒有系統的對傳播受眾進行歸納總結,特別是對於青少年受眾群體,基本未有涉及。故筆者將對澳門天主教會向青少年受眾群體的傳播模式和傳播手段進行詳盡梳理,並嘗試探究澳門天主教會對青少年受眾的傳播效果。 

第四章

研究方法 
1.深度訪談法 本文主要採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利用訪談者與受 
訪者之間的交談,從而達到交換意見,是一種與人互動的方式,訪談者也會由訪談的過程和內容當中,分析出受訪者的信念、態度與看法等,然後通過對訪談內容的分析和歸納,得出研究的主要內容框架; 在本研究中採用的是非結構式訪談。在受訪者的選擇上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選取由澳門天主教會創辦並具有代表性的天主教學校負責人,其中澳門粵華中學為此次訪談的對象,在澳門粵華中學中,因陳文彬先生是澳門粵華中學的現任校長,對學校內青少年群體的發展有一定瞭解,而校牧周伯輝神父主要是負責澳門粵華中學的各類天主教禮拜事物,對於天主教在學校中的傳播方面有一定瞭解。因此,特選擇這兩位作為深訪對象。第二部分訪問選取的是天主教下屬負責青少年方面的媒體人,其中陳庭鋒先生是澳門青年月刊《清泉》報的首創人和主編,葉永強先生是澳門鮑思高青年網的行政總監。因此,選擇這兩位作為深訪對象。三是天主教下屬澳門青年牧民中心的相關人士,鍾志堅神父為澳門青年牧民中心主任,劉淑貞修女多年在澳門青年牧民中心負責青少年人的工作,故選擇這兩位作為深訪對象。 在研究中,所有的訪談內容均由錄音形式進行保存,並轉換為逐字稿以供論文分析。所有受訪者及訪談資料可見附錄。

2.問卷調查法 本文結合問卷調查(questionnaire survey)的研究方法來做輔助分析,依據樣本規模的大小對目標人群進行抽樣,得出數據,對內容進行補充說明;本研究採用自填式問卷的方法,用無結構型問卷作為問題類型,問題回答形式使用混合式問卷進行設計。在母體的選擇上,本研究使用立意抽樣法,並以此為標準選出樣本。 在對於澳門天主教會向青少年的研究中,缺少了對信仰天主教的青少年受眾和在天主教學校就讀的青少年受眾的資料收集。由於在此類人群中,天主教的傳播對其影響效果使用深入訪談的方式過於片面,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在本研究中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結合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對粵華中學的學生以及在青年牧民中心參與活動的青少年進行問卷派發。 該問卷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用來瞭解是否受到過澳門天主教會的傳播;第二個部分用來瞭解通過何種方式受到的澳門天主教會的傳播;第三個部分用來瞭解澳門天主教的傳播對其是否有所影響。通過這三個部分,來輔助研究澳門天主教會對於青少年使用的傳播方式和傳播效果。 


第五章 

參考文獻 凡夫(1999)。澳門宗教文化。世界宗教文化,4,1。 文德泉(1940)。澳門及其教區。澳門:澳門官印局。 王成勉(譯)(2000)。所傳為何?基督教在華宣教的檢討。(原作者:J.G. Lutz)臺北:國史館。(原著出版年:1965) 王志勝(2012)。澳門早期的天主教教育。青海教育,11,54-55。 朱可達(譯)(1999)。大眾傳媒:見證與對話的創作性管道(原作者:丁松筠)。神思,42: 51-58。 何俊、羅群(2008)。晚明天主教的傳播特徵。現代哲學,4,86。 李長森(2010)。近代澳門外報史稿。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林玉鳳(2008)。澳門史新編第四冊(1189-1241頁)。澳門:澳門基金會。  
高喆(2015)。天主教。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莊祖鯤。宣教的雙重使命。真光協會。 陳延昇(2000)。宗教衛星頻道經營管理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臺北。 彭家發等(1997)。認識大眾傳播(45-104頁)。臺北:台灣書店。 黃鈴媚(1998)。人際傳播。載於張秀容(主編)口語傳播概論(132-205頁)。臺北:正中書局。 蔡迪雲(譯)(2014)。香港天主教傳教史, 1841-1894。(原作者:夏其龍)香港:三聊書店。 鍾志堅、林發欽(2016)。百年歲月 : 二十世紀天主敎澳門華人信友團體的傳承和發展 。澳門:澳門理工學院。 Abelman,R.,& Hoover,S.M.(Eds.)(1990).Religious television:Controversies and conclusions.Norwood,NJ: Ablex. Dennis,J.S.(1897).(1991).Investigating communi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methods.England Cliffs,NJ:Prentice Hall.  




本文编号:842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42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4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