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从英美主流纸媒报道看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媒体效果

发布时间:2017-09-15 08:59

1、文献综述


1.1“公共外交”、“战略传播”与“国家形象”的概念梳理

“公共外交”、“战略传播”以及“国家形象”三个概念之间,既有交叉和重叠,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笔者将从“公共外交”的视角对这三者的概念进行一番梳理。

1.1.1公共外交

“公共外交”从无到有,可以说始终伴随着国家政府试图接触国外的民众,并将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传达给国外民众这一目标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广播被发明以前,一国政府只能与另一国政府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却无法与该国的民众进行对话。但是,随着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广播之声(Voice of America)在美国成立,并在1942年2月,首次以4种语言:英语、德语、意大利语以及法语对外广播。1944年的下半年,美国政府开始意识到外交政策在战时的重要性。这表现在:更多地关注国务院与媒体以及国内外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国务院增设国务卿助理一职,负责公共文化事务。

1952年,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入主白宫。之后,艾森豪威尔与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就当时信息与文化项目是否应当保留在国务院产生重大分歧。

1953年初,一些政府及非政府委员会在了解艾森豪威尔与杜勒斯的观点之后,建议将信息和文化项目转移到另一家机构。1953年夏天,美国新闻署(USIA)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信息与文化项目也随之从国务院转移到了美国新闻署。

但是,文化论者对此表示反对,福布莱特也反对将文化项目转移到被他称之为“宣传”部的新闻署。最终,文化项目继续保留在国务院,而信息项目被转移到了新闻署。

..............................


1.2战略传播

笔者通过对“公共外交”与“战略外交”概念的梳理发现,两者之间有相同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相同之处:首先,对外沟通接触传播活动中,“战略传播”往往采用公共外交的理念和方式方法,因而,“战略传播”与“公共外交”之间存在较大重合;其次,不管是“战略外交”亦或“公共外交”都是为了国家利益服务。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则体现在:首先,,大致可以将“公共外交”理解为一种对外交流活动;其次,“战略传播”涵盖的内容更广。“战略传播”强调针对“关键受众”,而不是广泛的民众,强调言论和行为的一致性以及传播的及时性。“战略传播”不仅包括外对的沟通、接触、传播活动,还包括本国政府部门之间,乃至和民间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最后,“战略传播”直接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利益,而“公共外交”则重在传播本国真实形象,增进理解,促进友好,相对间接和柔性。

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公共外交”定义为:由一国政府主导的,旨在将本国的立场与观点传达给目标受众,从而改善在目标受众心中的国家形象,营造利己的国外舆论环境的活动。

中国政府通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希望向目标受众全面阐释中国关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基本立场,分享对网络空间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同时向世界受众传递合作共赢的强烈信号。因而,中国政府分别在 2014 年 11 月份与 2015 年 12 月份举办的两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成为了笔者本次研究的对象。

.........................


2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笔者从英美两国的主流纸媒中搜集了 26 篇关于中国主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流露出的意识形态、态度以及目的都为本次话语分析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支持。

根据所选取的报道文本,笔者尝试挖掘记者在报道中所隐藏的真实想法。新闻话语在人类生活以及社会中正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引起了批评语言学者、社会语言学者、民族语言学者及其他学者的研究兴趣。Fowler 对于新闻话语的研究已经说明了,新闻话语是如何被建构的根据报纸而非写作者个人的风格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惯例。最近,自 2014 年11 月在浙江乌镇举办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再到 2015 年 12 月在相同的地点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引发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在阅读大量关于这一活动的国外新闻报道之后,作者发现英美两国的主流纸媒在报道这一活动时,往往使用一些负面消极语汇。利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新闻文本进行分析,将帮助挖掘意识形态是如何被嵌入到英美两国主流纸媒的新闻话语中的,并揭示其中的真实意图。从而,进一步探讨本次公共外交活动的效果。

...........................


2.2研究问题

笔者通过详细的前期文献的梳理和研究设计之后,提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首先,英美两国主流纸媒在关于世界互联网的报道中描绘了怎样的一幅中国图景,是否与中国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预期效果一致?;其次,英国和美国主流纸媒在报道世界互联网中使用了哪些话语策略?最后,英美两国主流纸媒在关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报道中是否隐藏某种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是如何无形中影响受众对事实的认知产生的?

Fairclough 是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开发的一名重要人物。他对 CDA 的理论构建及其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1989 年,他在《语言和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三维模型,介绍了图 3.1 中文章、交互及背景之间的关系。

从英美主流纸媒报道看世界互联网大会的媒体效果

...........................


3、研究意义与研究问题........................................ 9

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9

3.2 研究问题........................................ 9

4、理论框架与分析工具................ 10

4.1 费尔克劳夫的三维模型...........................10

4.2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12

5、样本及数据 ........................... 18

5.1 样本选择..................................18

5.2 数据标准.......................................18


6、研究过程


6.1 描述

描述是三维模型的第一个阶段,并与“文章的形式语义特征”(Fairclough,1989,26页)有关,而这可以利用 Halliday 的 SFG 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这个阶段,词汇选择、及物性与情态是分析工具,对所选取的关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新闻报道进行形式语义特征的描述。

6.1.1 词汇选择

记者通常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一些策略以实现某种目的。根据 van Dijk(1998)的观点,在新闻报道中有一个被称为“极化战略”的术语。这意味着通常采用“肯定的内部描述”与“否定的外部描述”(van Dijk,1998, 33 页),强调己方好的特征或行动而弱化他方好的特征或行动并且弱化己方不好的特点和行动而强调他方不好的特点与行动。换言之,当写作隐藏的观点与意识形态存在及不同的词汇选择反映出语言使用者具体的判断、意识形态和价值时,记者运用策略以他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导向叙述事件或事实。Fairclough(1989)提出,文章中的词汇选择依赖并有助于建立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对词汇选择进行分析以理解新闻报道中隐藏的意识形态非常有用且重要。

分析完选定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新闻后,英国和美国对于中国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态度可以被清楚地显示出来。对选定新闻报道的词汇选择的分析可以在两个层面进行:标题和主体。

..........................


7、结论


7.1 研究问题解答

7.1.1 英美两国主流纸媒在报道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过程中描绘了怎样的一幅中国图景,是否与中国政府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预期效果一致?

英美两国主流纸媒在报道中国主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时,往往并不会将世界互联网大会(World Internet Conference)设置在自己报道的标题中,在报道过程中,并未将中国政府的发言稿直接用作自己的报道内容。相反,这些主流纸媒的记者往往在引用中国政府官方消息源时,较多地使用了间接引语以及部分转述。此时,记者多通过使用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词汇来构建中国的互联网状况。如: “censored”(审查)、 “blocked”(封锁的)、 “internet sovereignty” (网络主权)等等具有消极或讽刺抨击含义的词汇或短语,构建出的中国网络状况的图景是:中国政府试图加大对国内互联网的审查力度,并且通过本次互联网大会,中国政府试图向世界其他国家推销(“sell”)自己的关于互联网治理的主张:“网络主权(Internet Sovereignty)”。这些英美主流纸媒似乎并不买账中国政府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的预期目标:“分享对网络空间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相反,这些英美主流纸媒中反而表达了一种担忧: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中国高压管理互联网空间的行列。

7.1.2 英美两国主流纸媒在报道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话语策略?

(1) 预设的前提:关于中国的网络发展立场是“阐释”还是“推销”?

中国政府通过主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希望向目标受众“全面阐释中国关于网络空间发展和安全的基本立场”(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但是,在笔者搜集到的关于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英美主流纸媒的报道中,检索到的“sell” (销售)或“promote” (促销)共计 11 例,在所有与“sell”或“promote”相关的叙述中,全部都是对中国网络状况的建构。中国网络状况的往往会带出消极负面词如“throttle”(扼杀)以及“Balkanise”(割裂)等等。因此,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此次的公共外交活动——世界互联网大会,希望向目标受众“阐释”的中国的网络治理观,最终却变成了一种“推销”行为——向世界其他国家推销中国政府提出的“网络主权”观。

Example1: I Don’t Declare: China’s Struggle to Sell Vision at Internet Summit.

Example2: But he was speaking at the premier venue for Chinese authorities to promote theirphilosophy that governments have full rights to control what appears online within their borders.

Example3: Rather, it is meant to promote China’s view of “internet sovereignty”, whichBalkanises the web and throttles free speech.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555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555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8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