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百科 > 硕士论文 >

《纽约时报》镜像下中国环境形象的建构——以涉华环境报道(2005-2014)为例

发布时间:2017-09-19 14:25

一、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日益恶劣的环境状况及环境污染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给人类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同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及身体健康。21世纪是一个社会舆论高度关注环境问题的世纪,环境问题的社会属性本身决定其成为社会众多媒体报道的焦点。而随着全球化步伐的稳步前进,全球信息自由流通的国际传播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议题屡屡见诸报端。通过网络搜索,有关环境问题的报道浩如烟海。根据调查得知,以《纽约时报》为主的绝大部分西方媒体自二十一世纪起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它们的报道范围已经从最初的政治议题延伸到我国的教育、经济及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所以,如今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媒体的报道内容自然而然也会偏向于这一问题,这也促使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将报道的视角从本国扩展到世界各国。我国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当前,我国的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然而环境的破坏速度也绝不亚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西方媒体逐渐将我国列入了重点报道目标的范围。

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发现,理论界有大量关于我国国家形象的研究,但遗憾的是,在这些研究中,与国家环境现象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有关外国媒体建构中国环境形象的研究著作则更少。现有研究大多从环境新闻的报道视角出发,基于中文文本进行的定量分析或一些主观性的缘由推测。

........................


(二)研究方案

1.研究框架及研究假设

一国的国家形象是由两部分组成:本国媒体的"自塑"和外国媒体的"他塑’’,中国环境形象也由此构成。自塑是媒体围绕自我意志进行的建构,他塑则是外媒通过其自身的报道方针而呈现。要想形成符合塑造主体意向的积极良好形象,自塑的声量必须足够大、有足够强的影响力。结合全球传播语境及网络搜索结果,在有关中国环境形象的报道上,外国媒体有着更为强大的影响力。

本研究的假设在于:外国媒体的报道在建构中国环境形象的时候,有其固定的报道框架。而这里的环境则单纯指有关生态环境的报道新闻。通过对《纽约时报》镜像下的中国环境形象的研究,笔者希望体现出改报纸的报道框架化及议题框架,力图最真实地表现出《纽约时报》描绘的中国环境形象。

2.研究对象

(1)目标媒体的选择

本研究以传统纸媒作研究目标,选取了美国三大报之一《纽约时报》作为研究样本,具有分析典型的重要意义。原因在于:

首先,历史悠久,地位权威。《纽约时报》创刊于1851年,在全球范围内发行,有着相当的影响力,是一家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世界性大报。作为美国的高规格报纸、严肃刊物的代名词,《纽约时报》所代表的是长久以来的一种公信力和权威。

其次,来源可靠,覆盖全面。《纽约时报》在全球有1200名新闻从业人员和30家分社,其新闻涉及范围较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美国主流媒体的意见。

最后,《纽约时报》于一九四九年开始便开始开设环境报道的专栏,该专栏主要向公众普及各种环保及资源保护的知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该报纸便开始将各类生态议题列入了报道的重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该报纸更是设置了专职的员工专门负责环境新闻的报道。因此,《纽约时报》对环境的报道在行业内是有一定地位的,同时它的报道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参考价值。

...........................


二、研究综述


(一)关于媒介建构的硏究

作为起源于知识论范畴的一个概念,公认的建构主义的创造者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早期的理论拓荒路上还有意大利哲学家维柯,康德对建构主义的发展亦有突出的贡献,他们都是有名的建构主义者。柏拉图的著名"洞穴比喻"曾有这样的描述:‘‘在一个又深又黑的洞中有一群人,他们无法移动,每天只能面对他们面前的一面白墙,在他们背后有着熊熊大火,有一束光从洞外照入洞中。这时,另一坚人站在这群人的后面,他们手持各种形状的物体不停的晃动,这些物体的影子便呈现在白色的墙面上。因为这时被困的这群人见过的唯一的东西,所以在他们看来,这便是世界的全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使得信息的流通更为便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有了更多认识外在世界的信息窗口。但仍有一部分人活在故事中的洞穴里,被动地接受洞口传递的信息:活动的人便是媒介,而影子则是媒介建构的呈现。

新闻报道正是按照固有的"结构"生产的内容产品,它与建构主义的意识形态和表达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在建构主义者看来,世界不是由人类发现的,而是人们在某种程度上按照一定的"结构’’创造的。这些主客体之间既不相互对应也未体现出反映W及被反映的关系。通过对认识论范畴的研究,由于建构主体的差异,一部分专家根据迄样的特点把它划分成"社会建构主文及"个体建构主义"两个方面。前者认为许多个体通过组合之后变为相互之间存在关联的主体。知识并不是一锁而成的,它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从某个角度来看,知识的获取与社会建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假若本研究将社会构建的框架扩展到不同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就能得到"媒介建构环境建构"等不同形式的建构模式。

............................


(二)框架理论的研究综述

台湾学者是国内最早研究框架理论的,他们在继承西方学者理论的同时开拓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臧国仁便是这一领域的典型代表。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一书中,他从高、中、低等三个不同的角度对"框架"进行了剖析,通常情况下,高层次结构表示的是一个主题事件的定性,相关研究可从新闻的标题或者是导语中进行观察;中层结构表示的是对占有主导地位的事件、因果、影响等进行系统的评估;低层结构表示的是通过象征符号的框架建构。此外,在他的另一本和新闻学有关的著作中,他还阐述了新闻报道是不断受到框架影响制约的社会行动。国内的其他专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黄旦所著的《作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及李希光所著的《转型中的新闻学》均提到了"框架"理论,但是他们并未对此内容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到现在为止,我国大陆还没有一本专门的著作对这一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理论为主的文章通常是对框架这一理论展开相对比较系统的解释说明,例如:贾国彪在其著作《论新闻的框架研究》一书中分别对框架的来源及研究重难点等各个层面进行了概述;陈阳在其著作中系统地介绍了框架理论,并对这一理论如何运用于新闻报道中进行了阐释;相比之下,张洪忠的研究过程则湿得更加严谨,他分析了框架与议程设置的异同。总体而言,理论性研究都是对外国研究者观点的咀嚼阐述,缺乏原创的新观点。

.........................


三、中国环境形象报道的"议题框架"分析...............9

(一)《纽约时报》十年新闻报道总量.................10

(二)《纽约时报》对中国环境报道的议题框架..................11

四、《纽约时报》关于"全球变暖"的报道框架分析.............18

(一)高层次结构;新闻报道的主题界定...............18

(二)中层次结构:图式结构分析.................20

五、《纽约时报》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23

(一)《纽约时报》镜像下的中国环境形象................23

1.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国..............23


五、《纽约时报》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


(一)《纽约时报》镜像下的中国环境形象

作为美国乃至西方国家的主流报纸,《纽约时报》是一个向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公正的传播信息,促进交流沟通的平台,但涉华环境报道分析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根据前面的主题框架和议题框架的分析,可以得出《纽约时报》镜像下的中国国家环境形象。总体而言,它是一个超级污染大国的负面环境形象为主,负责任的正面形象为辅。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前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纽约时报》与我国环境有关的文章中百分之五十四属于负面报道。但总体而言,中国作为环境污染大国的负面形象已成定局,《組约时报》所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呈现出复杂、动态发展的特征,同时环境负面报道最集中的为‘‘气候变暖能源问题及"空气质量恶化"等三大方面。

站在"气候变暖"的层面看,《纽约时报》对我国的一系列负面报道使得中国在世界各国面前呈现了"碳排放大国"的形象,这些文章都认为由于中国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而不重视环境的保护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事实上,中国2008年还大力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纽约时报》的报道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中国对环保的投入还不够大,与预期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这次会议的举办也使世界各国开始用更客观的眼光看待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各个国家对我国的责备也慢慢减少。站在"能源问题"的层面看,最初,该报纸发表了许多文章批评中国在发展中大量开采煤炭,导致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随着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获得的成绩越来越显著,《纽约时报》又从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分析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从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西方大国已经开始对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戒备心理。此外。文章还表示美国应该与中国进行能源方面的合作,这样才能加快美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速度。站在空气质量恶化的层面看,该报纸对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同时也对我国政府的无能为力表示了讥讽。从《纽约时报》的这些报道中也可看出其对我国的态度有很大的变化。

...............................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的所有分析都是基于《纽约时报》新闻报道的文本呈现,对新闻文本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不做考虑,从《纽约时报》所呈现的镜像中去研究它所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通过宏观和微观的结合分析,《纽约时报》镜像下所建构的中国环境形象则是以框架理论作为蓝本展开。具体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从新闻报道议题框架的宏观角度来建构中国环境形象。《纽约时报》涉华环境报道的数量对中国环境的报道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的,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不管是篇幅大小还是版面位置,版面的内容广泛、视野开阔,始终保持了较高的热度。同时,新闻报道通过议题的倾向来建构中国环境形象,负面报道在其中仍然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与前几年相比,中立报道的声音正在不断加强。

其次,从新闻报道的报道框架的微观层面来建构中国环境形象。将具体新闻文本放在框架理论的视野之下,通过对新闻报道主题的商层次语境分析、新闻报道内部逻辑结构的中层次分析及新闻报道的用词、用句的感情色彩、词性等低层次分祈。通过框架理论的层次分析,最终建构出本研究得到的中国环境形象。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82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shubaike/kjzx/882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d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